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揭示地球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规律和银河系的自转与旋臂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的密切关系.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人类对第四纪冰期的强度与持续时间的深入了解和银河系旋臂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11,(13):63-64
以银河为灵感来源,国际著名的天文艺术家、来自美国的乔恩·朗姆博格带来了他的最新创意——银河系花园,用直径30米的花园来表现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和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冰期(阶)与间冰期(阶)旋回的不断细化,第四纪冰期系列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对比之间所反映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通过中国第四纪冰期与MIS阶段对比,结合分析气候旋回与构造运动对地貌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冰期(阶)或者间冰期(阶)发生的时段应尽可能对应于MIS的偶数或奇数阶段,有助于MIS框架下新的冰期(阶)的发现;②中更新世以来,中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可能受控于100 ka轨道偏心率变化的气候大背景,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冰川规模总体上与全球冰量变化一致。然而,末次冰期早、中期的冰川规模却与MIS所记录的全球冰量变化不尽一致,强烈显示气候与构造环境对冰川作用的影响;③目前在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方案中,存在着冰期系列由时间和地点双重命名的现象,建议用大理冰期、古乡冰期分别代替末次冰期和倒数第二次冰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喀纳斯湖地区冰川地貌和冰碛物特征的研究,认为喀纳斯地区可划分出四个冰期,每个冰期中又有多次冰川活动。冰期由老至新一次比一次规模小,冰川活动范围由南向北沿喀纳斯河谷逐渐退缩。这与整个阿尔泰山区的冰期划分相一致,也可与天山山区,中国东部的冰期相对比。  相似文献   

5.
根据美国当局在1997年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显示,68%的人相信确有飞碟存在,而有32%的人认为没有外星人。而且存在着外星人造访地球的议论。为此,在美国国内还一度引发了一场大争论。众所周知,在宇宙中至少有1000亿个银河系大小的星系,而银河系本身又有2000亿个太阳系。因此,其中一定会有与地球环境相似的星球。那么,那些星球上也应该同地球一样有着智慧生物。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外星智慧生物都能借助飞行器到达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东北部最近两次冰期降温幅度的初步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冰楔假型和原生沙楔证据,青藏高原东北部倒数第二次冰期的气温比现在低12℃以上,末次冰期最盛期低11℃以上。高原上冰期的降温幅度明显大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因此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的放大作用在其本身也有表现。青藏高原冰期降温幅度增大的原因可能主要在于冰期中冰川与荒漠面积增加导致的地面反射率增高。  相似文献   

7.
董光荣 《中国沙漠》2007,27(3):528-528
施雅风先生主编的《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专著及其所附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图》于2006年3月在河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首次出版至今仅有一年多,该书已经传播到全国和世界各主要地区,得到了国内外冰川、地貌、第四纪和气象学界很多学者的高度评价与热烈欢迎。为了让更多人对该书有所了解,现作如下简要介绍。该著作是作者等几代学者,在前后历经近50年考察研究,取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观测和实验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所作的最新总结。全书洋洋洒洒近百万字,共分19章,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中1~5章为综合论述部分。综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教训、进展与展望,冰芯研究的贡献,第四纪冰川、冰期间冰期旋回与环境变化,冰川沉积和测年评估,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及其对水资源与灾害的影响。6~19章为分区论述部分。分别对喜马拉雅山系、喀喇昆仑山系、帕米尔高原、羌塘高原、唐古拉山系、昆仑山系、祁连山系、念青唐古拉山系、横断山系、天山山系、阿尔泰山系和中国东部高山区等第四纪不同时期的冰川做了论述。其时间跨度之长(约距今80万年以来)、空间范围之广(包括中国大陆东西部和台湾山地)是前所未有的,为目前惟一全面论述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的首部力作,也是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它的问世,无论对国内外的冰川学还是第四纪科学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书中的特色与创新点较多,在此略举三点:第一,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前述各山系的第四纪冰川作用遗迹(包括冰川侵蚀地貌,冰川沉积地貌及其冰水地貌),重建了古冰川类型、规模、变化幅度和有关冰川环境(包括雪线高度、气温与降水等)。同时对长期以来关于我国东部低于海拔2 500 m以下存在山地冰川和青藏高原存在统一大冰盖的两个观点给予了否定与扬弃。由此证明,我国在第四纪期间既不是无冰川作用,也不存在泛冰川作用,冰川作用仅出现在我国西部高山、高原以及东部少数海拔超过2 500 m以上的山地(102°~104° E以东的东部地区有确切古冰川作用遗迹的只有台湾的雪山和玉山,东北吉林与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和陕西的太白山),古冰川类型属于山地冰川,在海拔低于2 500 m的东部山地从未发育过山地冰川,青藏高原上更无统一大冰盖发育。这与西北欧、北美和西伯利亚在第四纪期间曾经发育大冰盖明显有别,可能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山地和高原分布范围最大,高度最高等等因素有关\.正是我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这个区域特色,使我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在国内外第四纪科学和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运用多种测年方法,对不同时期不同研究地点的冰碛物特别是冰芯进行了较精确的定年,通过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对比,首次建立了中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年表。并以此为基础,综合相邻学科的研究资料和成果,第一次较完整地建立了自早更新世希夏邦马冰期以来历次冰期间冰期旋回与环境变化序列。其中80~60万年前的最大冰期(昆仑冰期)、48~42万年前的中梁赣冰期(或高望峰冰期)和13万年前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是首创。对7.5万年以来的末次冰期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而且对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间冰阶的中国特殊的气候与环境变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末次冰期的消失过程和历时1万年的全新世,特别是小冰期和全球变暖以来的冰川与环境变化也做了较充分的论述。这样,就将距今80万年以来我国第四纪冰川作用和冰期间冰期环境变化的时空轮廓生动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因有精确的测年数据,又有深海氧同位素以及其他相邻学科资料相互印证,所提出的中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年表以及冰期间冰期的环境变化更有说服力,可信度也更高。这有助于消除欧洲阿尔卑斯学派研究第四纪冰川得出的经典理念和模式对我国学术界的不良影响,为研究我国第四纪冰川和环境变化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对比的新标尺。第三,根据15~19世纪小冰期特别是气候变暖以来,我国海洋型、亚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冰川衰退情景的研究,结合前人在全球变暖条件下中国未来气温和降水的预测结果,预估了我国21世纪(主要是2030和2050年)前述三类冰川分布区未来的升温和冰川后退幅度。进而在分析影响冰川融水径流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21世纪上半叶祁连山北麓河西地区、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天山南麓吐鲁番—哈密盆地、塔里木内陆水系、柴达木内陆水系、青藏高原内陆水系、西藏南部与西部外流水系亚大陆—极大陆型冰川区、西藏东南部和横断山系海洋型冰川区等八个地区,冰川萎缩状况及其对河流水量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科学的评估。尽管这种研究尚属首次,加之受复杂因素制约,预估值和评估结果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有待通过今后加强监测、模拟等研究予以验证和补充完善,但其定性的总趋势是可以肯定的。这为有关政府部门和科技机构研究、制定适应对策和措施,趋利避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总之,本书资料关翔实,内容丰富,论述系统全面,学术思想新颖,有许多新发现、新观点和新结论,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可供冰川学、地貌学、第四纪研究乃至地质、地理、气候、水文、环境、区域规划、农牧业、水利、交通、旅游等方面科技工作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的教材和重要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8.
重庆地区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石笋记录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王建力  王丽  何潇  吴文戬 《地理科学》2006,26(5):580-585
对采自重庆金佛山梁天湾洞穴的1 根长达295 mm的石笋进行了高精度的TIMS-U系定年和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建立了末次冰期晚期(31.90~15.21 ka B.P.)长江中游较高分辨率(平均为280 a/mm)的古气候变化序列。从石笋的氧同位素曲线中明显地检出Heinrich事件,并且氧同位素曲线与南京葫芦洞和贵州董歌洞的石笋记录有着良好的对比关系。但明显的差别是,重庆地区石笋的同位素记录表明,该地区末次冰期晚期古气候是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双重影响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地理环境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用系统理论来研究和剖析地理教材,可更好地揭示教材中的内容和规律。然而要了解地球的运动,首先就要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地球与月亮共同组成了地月系,而地月系仅是太阳系是一个系统,而太阳系又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个子系统,银河系是总星系的子系统,总星系是目前观测到的字宙的一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0.
刘鸽  张威  贺明月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24(4):104-110,F0004
哈巴雪山(5 396 m)位于横断山脉中北段,与玉龙雪山(5 596 m)以金沙江相隔,受西南季风影响强烈。在哈巴雪山3 100 m以上保存第四纪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主要沿哈巴雪山西北脊两侧分布。应用相对地貌法,对比邻近山地尤其是玉龙雪山,将哈巴雪山冰期系列初步划分为: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冰期早期和末次冰盛期(LGM)。以哈巴雪山哈巴河谷的冰碛物为研究对象,其末端海拔高度在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冰期早期、末次冰盛期分别约为3 100 m、3 500 m、3 900 m。应用TSAM法、MEIM法、CF法计算得出哈巴雪山古雪线高度在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冰期早期、末次冰盛期分别为3 675 m、4 000 m、4 200 m。  相似文献   

11.
张威  刘锐  刘亮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7):871-882
东亚季风气候控制下的山地与岛屿冰期历史、冰川规模及其分布规律对深入探讨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生机制以及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最新的绝对年代结果显示,中国东部及东亚沿海岛屿山地(包括中国台湾岛,日本本州岛、北海道,朝鲜盖马高原,俄罗斯远东山地等)的冰期启动与消亡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均严格控制在末次冰期范围之内,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4至2,冰川的发育规模在末次冰期早中期(MIS3/4)大于末次冰盛期(MIS2)。对研究区各山地和岛屿末次冰期冰川发育的基本特点进行比较后,明确了影响东亚季风影响区冰川作用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有:气候因素、构造因素、纬度因素和海陆位置等,它们控制着末次冰期冰川的发生、分布与期次。在此控制性因素影响下,东亚低海拔山地不会出现比末次冰期更早的冰川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方  朱大奎 《地理学报》1999,54(2):134-141
东涨大陆架砂质沉积石英颗粒表面结构与东海现代海岸沉积具相似性。而与内陆沙漠具明显的差异性。末次冰期时东海大陆架属河口-海岸环境,部分地区发育有海岸风成堆积,但未见大陆架发生过大规模沙漠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3.
云南点苍山-罗坪山地区地貌发育与第四纪冰川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晔  韩添丁  朱静  丁丽勋 《热带地理》2003,23(4):304-308
通过野外考察及地质地貌剖面解析,对云南点苍山的地貌发育作了分析研究,并对罗坪山丽江期古冰川作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认为:点苍山的地貌是一种多元化、多层次、聚变式的多层地貌组合.其地貌发育系统自山顶到坡脚分为古夷平面解体过程,古冰川与冰缘作用,流水作用,古冰川漂砾、洪积、冲积、泥石流、水石流等混杂堆积,山麓阶地与滨湖平原发育过程;点苍山发育了二次冰期,即未次冰期(大理冰期)和倒数第二次冰期(丽江冰期),是中国大陆发育古冰川的最南界;比苍山主峰海拔低800m的罗坪山发育了倒数第二次冰期,出现了复合型山岳冰川.  相似文献   

14.
P5972007010001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方法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Theory of cosmogenic nuclide surface exposure dat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geosciences/许刘兵,周尚哲∥冰川冻土.—2006,28(4).—577~585宇宙成因核素主要是由来源于银河系的宇宙射线与暴露于地表的物质作  相似文献   

15.
世界所有受冰期低海平面控制的外流性大河,普遍发育了一期古河流相沉积。该河流切入末次冰期间冰阶地层中,为冰期鼎盛期和早全新世砂砾石充填,被中全新世海相或湖沼相地层掩埋,形成了埋藏古河道,这些埋藏古河道在世界各个地区普遍发育,并可相互对比,具有全球性质。其形成原因与机制是海平面升降与气候冷暧变化而引起的河流溯源侵蚀和堆积。  相似文献   

16.
摆浪河流域的ESR年代学与祁连山第四纪冰期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摆浪河发源于走廊南山北坡,是黑河的一条支流。在河源区保存有六条完整的冰碛和较为完整的阶地序列。应用ESR技术对采自该处较老的第三、第五、第六套冰碛和冰水成因的主阶地上的砾石层与上覆黄土进行了测年研究,测试结果分别为13.4ka、135.3ka、462.9ka、130.1ka、130.2ka。根据测试的结果并结合地貌地层学得出:3800m以上“U”型谷中的第一、第二套冰碛为全新世中小冰期、新冰期沉积的冰碛;第三套冰碛物是末次冰期晚期沉积的,与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相对应;第五套冰碛物是与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相对应的冰期沉积的;第六套冰碛物是与深海氧同位素12阶段相对应冰期沉积的;由此推断介于第三套与第五套冰碛之间的第四套冰碛是末次冰期早期沉积的,即可与深海氧同位素4阶段相对应。主阶地与第五套冰碛是同一时期形成的,这也与地貌地层学的推断相一致,从此处完整的冰川沉积序列还可以得出:在更新世中,祁连山地区至少存在三次冰期,经历四次冰川作用。祁连山部分地段或是整体至少在463ka前就已经抬升到当时冰期气候相耦合的高度。ESR可以用于河流、冰川沉积物的测年。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2007,(10):48-48
日本、美国和欧洲科学家对南极冰芯进行的分析显示,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夏季日照量增加是促使地球冰期向间冰期转变的关键原因。这一结果为解释冰期与间冰期转换的著名"米氏学说"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8.
气候和地貌对晚第四纪冰川发育差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极大地推动了高亚洲乃至全球冰川形成机制的探讨。青藏高原以及喜马拉雅山地冰川作用的时限和规模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为西风带与西南季风带对晚第四纪冰川作用差异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对于中亚西风环流与东亚季风环流影响下的冰川演化差异性关系不甚明确,两大气候系统控制下的山地第四纪冰川的冰进时序、冰期历史和冰川规模显示出不同特点,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西部山地的冰期启动时间早,冰川规模随时间而逐渐缩小,冰川历史较为完整,绝对年代证据显示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间是450 ka 左右的中梁赣冰期(MIS12);东部山地的冰期历史较短,仅保留末次冰期(~75 ka)的冰川遗迹,冰川作用的阶段性明显;冰川演化时间与空间的差异性表明,影响冰川发育的因素不仅仅是区域气候,构造因素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晚更新世冰期最盛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环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世纪七十年代初,关于“新的冰期何时来临”的一次国际性学术讨论会,曾惊动过国际新闻界与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为此人们很想了解“冰期时代”的地球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 自七十年代后期至今,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论述距今18000年前后末次冰期盛时地球环境特征的论著。  相似文献   

20.
对采自西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PC10孔的51个硅藻样品进行了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柱状样氧同位素曲线可划分为5期,记录了区内近112.5ka来的沉积,包括了一个冰期/间冰期旋回和一个冰后期。间冰期的沉积速率高于冰期,推测这与间冰期(暖期)筏冰物质及生物硅质源的供应较冰期(冷期)更丰富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