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3105铀钨矿区中钨的成矿实验及其成因意义庞玉惠黄广荣(成都理工学院,成都610059)关键词钨的成矿试验改造热液矿床华南越城岭复式龙岗岩体东侧接触带是一个铀钨锡多金属矿化带。复式花岗岩主要由加里东期花岗岩(γ3)组成,也有少量海西、印支期小岩体和较...  相似文献   

2.
一个铀钨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成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至今,在国内外已发现的单铀或单钨的脉状矿床或层控矿床为数不少,但铀钨均具工业意义的铀钨(沥青铀矿-白钨矿)组合的矿床却极其少见。本文介绍了一个这样的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成因特征:该矿床的形成受花岗岩、地层、岩相、构造、地下水及区域地球化学环境的联合控制;从矿石建造和有用元素组合角度看,这是一个矿床新类型,从成因上看,是花岗岩型热液矿床与层控矿床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3.
庞玉蕙 《矿物岩石》1997,17(1):96-99
铀钨矿床是一种新矿床类型。其主要矿物是白钨矿和沥青铀矿,它们既有共生,也有伴生。钨以白钨矿细脉、分散状微粒白钨矿和吸附状等形式产出。钨与铀的成矿过程可划分为六个阶段。矿岩时差较大。钨来源于已固结的花岗石,它是由地下热水或热卤水从已固结的花岗岩中浸取出来的。钨(铀)矿化是在低温条件下,在有利的构造岩性中沉淀富集而成的,不是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4.
八面山萤石、钨锡多金属矿床赋存于中、上寒武统碳酸盐岩地层内,沿燕山期侵入的岩前二长花岗岩体环状分布。成矿具有多阶段、多类型特征,主要有矽卡岩型萤石、锡多金属矿床、蚀变花岗岩型锡矿床(或矿化体)、高温热液石英脉型钨锡多金属矿床、中低温热液交代(伴充填)萤石矿床等。其中以似层状、透镜状和陡倾斜脉状产出的萤石矿床规模最大,是近几年浙江省新发现的萤石矿床类型,对今后本区域进一步开展勘查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旗 《甘肃地质》2013,22(2):1-13
金铜钨锡成矿与花岗岩的关系是学术界关心的话题。按照流行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钨锡是高温热液矿床,金铜是中温热液矿床,铅锌是低温热液矿床,它们与花岗岩时空和成因有关,可以围绕岩体分布,近岩体处为钨锡,向外为金铜,远处为铅锌。在一个成矿带中,钨锡金铜铅锌可以共存,且有众多矿床实例为佐证。我们的研究表明,金铜与埃达克型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有关,形成于加厚地壳;钨锡与南岭型花岗岩有关,形成于减薄的地壳。在一个地区同时不可能地壳又加厚又减薄,因此,埃达克型花岗岩与南岭型花岗岩不可能同时同地共存,所以,在一个地区不可能同时既有金铜又有钨锡成矿,大量矿床实例也证明金铜与钨锡是相悖的。至于在许多地方出现的金铜钨锡铅锌等在一起的现象,可能有两种解释:要么它们是不同时代成矿互相叠加在一起的;要么它们正好处于地壳厚度急剧变化的地方。为了查明金铜钨锡成矿究竟是相伴还是相悖的,至少需要掌握3个方面的资料:(1)不同矿床成矿的时代;(2)不同矿床与花岗岩的关系及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年龄;(3)不同矿床的成因及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6.
徐村铀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属于与燕山晚期黄梅尖A型花岗岩体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石类型多数为长英质砂岩型铀矿石,少数为石英正长岩型铀矿石。文章基于近些年详细的野外勘查及室内研究工作,在总结该铀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铀成矿规律:岩体与地层接触界面形态及构造发育程度是控制铀矿体分布的关键因素;岩体内、外接触带是最有利的赋矿部位;铀成矿与早白垩世晚期侵入的岩浆岩关系密切。进一步探讨了该铀矿床的成矿机理,建立了徐村铀矿床成矿模式,这对丰富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热液型铀成矿理论,进一步探讨黄梅尖地区乃至庐枞盆地NE向A型花岗岩带的铀成矿作用、成矿类型及找矿潜力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西波阳莲花山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文亮 《江西地质》1996,10(2):85-92
莲花山萤石矿床是一个规模大,品位富,矿体相对集中,易采选,轻富经济价值的矿床。矿床位于花岗岩体的内接触带,花岗岩体及NE向断裂同时控制着矿体的产出。矿石类型以单一萤石型为主,次为石英-萤石型。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属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  相似文献   

8.
石英脉型钨矿床是南岭钨矿成矿带的主要矿床类型,含钨石英脉产于成矿花岗岩顶部的接触带附近,其中"带外脉式"的石英脉几乎全部产于接触带外侧。湖南白云仙钨矿田头天门钨矿床发育较完整的"带外脉式"钨矿矿化组合和空间分带,主要矿化类型包括花岗岩型和石英脉型,前者分布于岩墙上部,后者发育于上方外侧的砂岩中。笔者研究了头天门钨矿床中花岗岩和各类矿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岩浆演化与钨的富集成矿过程。提出头天门钨矿床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碱长花岗岩岩株→岩墙→云英岩化花岗岩→云英岩→石英脉的岩浆-热液演化-成矿全过程,成矿流体表现出"上液下浆"的分带特点。在岩墙形成前的演化过程中,成矿元素的富集主要受岩浆晚期分异作用的制约,岩墙之后的演化则主要受热液作用的影响。成矿地质体为细粒碱长花岗岩岩株以及上部的岩墙。建立了带外脉式型钨矿床成矿模型,形成机制主要为:在岩浆固结之前,岩浆中的挥发分和H2O在岩体顶部聚集引起围岩破裂,岩浆充填形成岩墙,挥发分和成矿物质在岩墙上部聚集形成花岗岩型(云英岩型)钨矿,并在外侧形成石英脉型钨矿。  相似文献   

9.
湖南瑶岗仙石英脉型钨矿床成矿系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湖南瑶岗仙石英脉型钨矿床是南岭成矿带具有代表性的矿床。长期以来,对脉型钨矿床的成矿岩体特征及各种不同类型矿化的空间与演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论。文章以瑶岗仙石英脉型钨矿床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成矿岩体、含钨石英脉及与之相关的矿化开展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工作,探讨了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类矿化现象,从而建立了脉型钨矿床成矿系统。在瑶岗仙钨矿床中,成矿地质体即成矿花岗岩为碱长花岗岩,主要矿化类型包括岩浆岩型、云英岩析离体、云英岩脉、石英脉和毒砂黄玉层等,分布于岩体顶部接触带附近。成矿作用可划分为岩浆晚期阶段、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岩浆期后热液阶段,岩浆岩型矿石形成于岩浆晚期,云英岩析离体和云英岩脉等形成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石英脉和毒砂黄玉层主要形成于热液阶段,岩浆阶段→热液阶段的演化是连续的。成矿花岗岩侵位深度约为2~3 km,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成矿系统相对封闭,外来成矿物质和流体较少,含钨石英脉主要以快速充填的形式形成于岩浆固结之后。瑶岗仙矿床含钨石英脉控制垂深达1300 m,"五层楼"垂向分带不明显,顶部未出现细脉带和线脉带,而在石英大脉的顶部出现横向交代形成的毒砂黄玉层。研究表明,瑶岗仙矿区脉型钨矿床成矿系统保存较完整,代表系统顶部的毒砂黄玉层保存完好,剥蚀水平正好达到岩体顶部。  相似文献   

10.
3701铀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热液叠加改造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介绍3701铀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物质成分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等研究结果基础上,论述了该矿床的成因。3701铀矿床赋存在L花岗岩体外接触带泥盆系灰岩中。花岗岩的黑云母钾-氩法年龄为318-202Ma,矿床的矿化年龄(沥青铀矿铀-铅法年龄)为65.0—30.75Ma,矿岩时差超过137Ma。矿床的热液矿化特征明显。成矿温度约100—300℃,属中、低温热液矿化。矿床的近矿围岩蚀变较弱。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是多源的,其中硫、碳主要来自围岩,铀、铅主要来自花岗岩。矿液水以大气降水为主。铀背景值较低(3.12ppm)的成矿围岩,汲取了从花岗岩中淋出的含铀水体中的铀。被燕山期,喜山期构造运动加热了的地下水汲取围岩中的铀等成矿物质,在角砾岩带等地段沉淀成矿,因此该矿床属多矿源热液叠加改造成因。在两次铀矿化间隔期间,早期矿体曾遭受地下水的改造。  相似文献   

11.
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的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以锡为主,共伴生钨、锌、铜、钼、铷、铌和钽的大型矿床。矿化类型包括深部以锡为主,伴生锌、铷、铌和钽的蚀变花岗岩型矿体;中部以锡为主,伴生铜和锌的隐爆角砾岩型矿体及浅部锡、钨、锌、铜和钼的石英大脉型和网脉型矿体。该矿床的主要工业矿体为石英脉型,呈北北东向产于古元古界宝音图群和华力西期石英闪长岩中的断裂破碎带内,而蚀变花岗岩型和隐爆角砾岩型矿石的品位较低。文中选取1件石英脉型锡矿体中的锡石样品进行了LA-ICP-MS锡石U-Pb定年,获得锡石的206Pb/207Pb238U/207Pb等时线年龄为(136.0±6.1) Ma(MSWD=0.94),207Pb/206Pb238U/206Pb谐和年龄为(132.3±5.4) Ma(MSWD=2.8),表明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选取1件与成矿相关的北大山岩体花岗岩样品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06Pb/238U年龄为(140±2) Ma(MSWD=0.10),表明成矿岩体亦形成于早白垩世。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属于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矿床。通过统计大兴安岭南段主要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和成矿岩体的年龄,发现几乎所有的锡多金属矿床均形成于140~135 Ma期间,表明早白垩世是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床成矿高峰期。  相似文献   

12.
Southern Hunan Province, South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Qin–Hang metallogenic belt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abundant Cu–Pb–Zn and W–Sn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s. The Cu–Pb–Zn deposits are associated with Jurassic granodiorite porphyries whereas the W–Sn deposits occur within Jurassic granite porphyries. Here we present geochronologic and geochemical data for the Tongshanling Cu–(Mo)–Pb–Zn deposit and the Weijia W deposit in the district of Tongshanling, southern Hunan. Zircon U–Pb dating and molybdenite Re–Os geochronology indicate that the emplacement of the Tongshanling granodiorite porphyry and the associated Cu mineralization occurred at 162–160 Ma, slightly earlier than the formation of the Xianglinpu granite porphyry and associated W mineralization at 159–158 Ma. The Tongshanling granodiorite is high-K calc-alkaline, weakly peraluminous, and weakly fractionated with zircon εHf(t) values of − 15.1 to − 5.6. In contrast, the Xianglinpu granite is alkaline, peraluminous, and highly fractionated, with εHf(t) values of − 9.5 to 0.9. Our data indicate that the Tongshanling granodiorite is relatively oxidized and was formed by the partial melting of Paleoproterozoic crustal material with inputs of mafic magma which was derived from a subduction-modified lithospheric mantle. In contrast, the Xianglinpu granite porphyry is relatively reduced and was formed by direc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rust and asthenospheric mantle. The difference in magma generation and tectonics is considered to have resulted i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ineraliz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se two intrusive bodies.  相似文献   

13.
北山地区北东向构造对金钨锡钼(稀土)矿床控制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甘、新、内蒙交界部位的北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内生金属矿产集中区之一,金、钨、锡、钼等与花岗岩有关的金属矿床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潜力。本文通过对北山地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的系统分析,讨论了北东向基底断裂构造对与花岗岩有关的金、钨、锡、钼等矿床形成的重要控制作用。指出了该区今后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甘肃东海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森 《黄金地质》2004,10(3):56-60
东海金矿床位于甘肃北山重要的Au,Ag多金属成矿带上,具长期活动特征的花牛山-察客尔呼都格压扭性断裂横贯成矿带,成矿的有利位置为大断裂及次一级断层、层间裂隙(破碎蚀变带,局部夹有石英脉),断裂控矿特征十分明显。原生晕以亲硫元素组合为主,亦有亲氧元素。金矿石以硫化物型为主,氧化物型次之,其元素组合以成矿元素Au,Ag,Pb,Zn和亲硫元素Cu,Sb,Mo为主,也有亲氧元素W,Sn。具有深部断裂剪切、挤压带地球化学元素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15.
矿床(点)定位于岩浆岩内外接触带及断裂构造较为发育的背斜核部。成矿带内有漕涧—志本山—瓦古等北北西向钨、锡、铅、锌、铜化探异常带,多与现有的钨锡矿床(点)对应良好;对形成构造控制高温热液矿床具有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新疆祁漫塔格东段区域化探及其找矿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东昆仑祁漫塔格东段区域化探成果显示,在该区近地表地质体中,Na2O?K2O?Sn?W?Bi?Be?U?Al2O3?Ba?SiO2?Pb?Th等元素相对富集,主成矿元素为W?Au?Bi?Sn?Nb?Pb?F等,经异常查证先后发现了白干湖钨锡矿?蟠龙峰铁多金属矿?维宝铅锌矿等;在本区以W?Sn 等为代表的高温元素的成矿作用与华力西期和加里东期岩浆侵入活动关系密切,印支期中酸性岩浆的侵入与区内Cu?Pb?Zn?Mo等中—高温元素的成矿作用具有较密切的关系,层控改造型Pb?Zn 矿床与蓟县系狼牙山组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建造有关,而Au元素的成矿作用则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阐述长坡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矿化富集规律:①长坡锡多金属矿床由上部锡石硫化物矿体和下部夕卡岩型锌铜矿体组成,锡石-硫化物型矿体形态主要表现为大脉型、细脉带型以及似层状;夕卡岩型锌铜矿化主要沿赋矿岩石的裂隙充填、交代,形成细脉状、层状以及浸染状矿化,矿体分为2段,南西段为锡多金属硫化物矿,北东段为锌铜矿;②长坡锡多金属矿床具有明显的水平以及垂向分带特征,平面上从岩体中心向外依次为Zn,Cu→(W,Sb)→Sn,Zn→Sn多金属→(Pb,Zn,Ag);垂向上自下而上依次为Zn,Cu→Sn,Zn→Sn多金属→(Pb,Zn,Ag);③长坡锡多金属矿床矿化富集与构造关系密切,尤其是次级构造部位,矿化富集程度高。夕卡岩型锌铜矿富集受花岗岩体影响明显,靠近花岗岩体矿化增强。  相似文献   

18.
东昆仑成矿带成矿特征与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昆仑地处中国中央造山带的西段,横跨青海、新疆两省(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金属成矿带,也是我国新的黑色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新近发现或扩储了一批大(中)型矿床。区内主攻矿种为钨、锡、金、铁、铜、镍、铅锌等;主攻矿床类型为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造山型金矿、云英岩-矽卡岩-热液脉型钨锡矿、矽卡岩-斑岩型铁铜铅锌多金属矿。本文在综合分析已有各类工作成果基础之上,划分了成矿谱系和矿床成矿系列,开展了资源潜力评价分析,提出了4个一般远景区及4个普通远景区,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黄沙坪矿床是湘南地区最大的铅锌矿床,除铅、锌外,可供开采利用的矿种还包括钨、锡、钼、铜、铁、硫等。矿区内岩浆作用复杂、成矿元素多样、矿化类型丰富,是研究湘南地区斑岩-矽卡岩-热液脉型Cu多金属与矽卡岩W-Sn多金属复合成矿作用的理想对象。为查明矿区Cu多金属与W多金属复合成矿机理,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岩石学、矿物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分别对区内石英斑岩和花岗斑岩这两类成矿岩体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岩体具有相似的源区特征,但在源区性质及其演化过程方面仍存在差异:石英斑岩侵位深度更浅,具有相对较高的氧逸度和较低的形成温度;而花岗斑岩则侵位相对更深,具有更高的形成温度和极高的分异演化程度、更低的氧逸度。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可能是制约石英斑岩成铜矿而花岗斑岩成钨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东准噶尔北部荒漠区植被属土砾质荒漠植被类型,占优势的植物群落为白茎绢蒿(Seriphidium terrae-albae(Krasch)Poljak),覆盖度为20%~25%。为探讨植物地球化学方法在荒漠区找矿的有效性,本文选择了隐伏于荒漠覆盖下的喀拉通克铜镍矿、希勒库都克铜钼矿和阿克塔斯金铜矿作为实例,研究生长在这些矿床地表的白茎绢蒿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与矿化的关系。研究发现:这些矿床上部均发育植物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综合异常的宽度略大于矿体或矿化带的宽度,异常元素组合具有套合性和分带性。本文认为:(1)植物异常中强度较高、清晰度及连续性较好、规模较大的主导元素组合及其异常参数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矿化类型的标志或指标,进而圈定成矿靶区;(2)植物综合异常的空间分布及其套合性和分带性,能大致确定隐伏矿床(体)的位置;(3)植物异常的元素组合、异常规模和异常强度,能大致推测隐伏矿床(体)的埋藏深度和矿化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