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贵州省自然区划与区域开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运龙 《地理学报》1990,45(1):41-55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合。以土地段为制图单元,根据初级地貌形态组合、土壤和植被的差别,可分出5种一级土地类型和78种二级土地类型。把土地类型结构相对一致的范围组合为自然小区,贵州省共有32个自然小区。参照“由上向下”的演绎,自然小区再“由下向上”地归纳为7个自然亚区和3个自然区,同时也明确地划定了界线。这样,全国自然区划方案在贵州省得以彻底贯彻,土地分类与自然区划也统一起来。然后以自然区划为框架,以自然资源结构为基础,论述了每个区划单元的区域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2.
晋西与晋西北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其明 《地理研究》1989,8(1):102-102
本文从自然地理特征入手,在分析土地类型形成、分异与演替基础上,结合编制1:5万,1:10万和1:20万土地类型系列图的实践,探讨了上地分级与分类的理论,将该区域分为11个土地型(一黄级),82个土地类(二级),它们分别属于土石山地、土台地和倾斜平地、黄土沟间地和沟谷地等土地演替系列,具有不同的演替过程、演替方向和演替速率。上地类型在空间有规律地组合成土地类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土地生产潜力和用模糊评判方法进行土地评价。文章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将晋西与晋西北土地类型组合成12个自然小区,5个自然亚区,2个自然区。然后,从资源、环境和区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然亚区的国土整治方向和治理措施。论文8万余字,附图21幅,表格31张。  相似文献   

3.
刘胤汉  王凤慧 《地理研究》1986,5(2):106-106
无定河流域地跨毛乌素沙区和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两大地域单元,总面积30260平方公里.作者在编制全流域1:20万、典型地段1:5万和1:1万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了土地类型的划分,对各土地类型的自然特征及生产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具体的改造利用意见.然后,从空间时间和数量角度进行了分析,空间结构 主要分析结构的水平地带性和区域差异,并重点剖析了8种空间结构形式,数量结构进行了面积对比、频率对比和结构复杂度三方面的统计分析,并引入频率、结构复杂度的计算公式(借用熵的计算公式),还绘制了相应的图件;时间结构则侧重于土地类型之间随时间的演替,共分析了6个演替序列,并提出了对如何防治退化性演替、促进进化性演替,避免违背自然规律去改造一些不可逆转性演替的建议.并以此为基础,采用逐级合并的方法,先由土地类型合并为13个自然小区(区划下限单位),然后顺次合并为6个自然亚区和3个自然区,并从土地类型结构角度讨论了各区农牧业发展方向、沙化土地的整治和水土流失的防治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土地类型生态属性为依据, 以黄土高原正宁县为案例区, 开展土地生态适宜性与生态系统耦合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土地类型与生态系统间有良好耦合关系, 是进行土地生态评价, 构建区域合理生态系统结构的主要依据。文章最后以构建正宁县土地合理生态系统结构与发挥生态综合功能为目标, 提出了该县生态建设战略和对策措施, 对指导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土地类型自下而上的自然区划能够确立更加清晰的自然区划界线,是自然区划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以青藏高原东部山区为研究区,采用神经网络模型与GIS技术,开展基于土地类型自下而上的区划研究。通过计算得到研究区地形综合指数、温暖指数、湿润指数、地被指数和水文指数5个自然指数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作为变量输入层,输入到建立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神经网络模型中,对土地类型单元自下而上合并,生成青藏高原东部山区自然区划图,实现以土地类型单元为控制本底的定量化分区。结果表明:①可以将土地类型单元聚合成高原高寒稀疏植被区、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区、高山深谷灌丛草甸区和高山深谷针叶林区5个自然带区域。②分区结果与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界线比较接近,相似性较高,分区结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土地系统(地方)”为分类制图基本单元,将滇池流域土地划分为4个一级土地类型;16个二级土地类型;35个三级土地类型。分析了各土地类型的综合自然特征,为滇池流域各土地类型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亚男  吴克宁  李晓亮  李潇 《地理科学》2022,42(8):1348-1359
为提升对土地资源的质的了解程度,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方向,实现黑土地保护目标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以黑龙江省作为典型研究区域,考虑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需求,并借鉴地球关键带理念,从气候影响、地貌条件、地质条件、土壤特性、水文分布5个维度构建三级分类,基于GIS平台采用空间叠置法对主导因素中级分类进行叠加和综合,进行省级尺度土地类型划分。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共划分为39个土地类,2 121个土地型和4 945个土地组。黑龙江省土地类型单元较丰富,类型单元面积分布不均衡,低级单元相比高级单元属性更丰富,黑土区的土地类型单元呈现出不同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类型单元可反映区域的自然地理规律。空间组合结构上主要有对称式空间组合结构、重复式空间组合结构、镶嵌式空间组合结构3种结构形式。土地类型数量和结构呈现的规律性分布可为黑土地的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01,56(4):426-436
山地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及其结构格局的序列性特征明显,相应地呈现出土地类型在空间、数量和质量等3个方面基本格局型式,格局分析能够揭示土地类型结构与功能的异质性及其有序性,从而为全面认识土地类型群体的生态属性与其演替规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以陕西秦岭山地为例,进行了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并根据山地类型结构格局的空间层次性、结构多级性和功能多元性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山地土地利用配置的模式及其优化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9.
一、土地资源基础 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与分布和土地类型密切相关。河南省土地类型分异的两个主导因素是南北与东西分异,即气候以淮河、秦岭为界,北亚热带湿润区向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南北过渡,地貌大致以京广线分界,东部为平原,西部为丘陵、山地。全省  相似文献   

10.
土地类型图是土地类型分布特征、土地类型结构及其特点在地图上定性、定量和定位的反映。目前,国内还没有其他省编制出全省系统的1∶25万土地类型图,无成规可循。 一、区域概况 河南总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大致以京广线为界;西为连绵起伏的山地,东为广阔坦荡的平原。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降低。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依据区内热量和水分状况及区域组合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可分为北亚热带湿润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区,省内年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确定滇东北山区土地用途分区方案基础上,根据我国有关法规和政策,制定了各个用地区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相似文献   

12.
19802000北京市农业土地生产性的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飞  鲁奇  傅桦  李娟 《地理研究》2006,25(4):719-729
根据1980、1990、2000年的统计资料和实地走访观察,本文分析了北京市乡镇一级的粮食作物、蔬菜作物和果品作物的分布格局及农业土地生产性近20年的变化。研究认为:1980年北京农业生产分布格局与土地生产性为比较典型的杜能模式;随着农业经营的多样化,1990年和2000年北京农业土地生产性呈现出多样的分布格局;北京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果品作物的分布格局及农业土地生产性近20年的变化与此阶段的农业生产政策、农业以外的社会经济活动变化有较强的关联性;对北京以上问题的研究为验证杜能、辛克利亚、布莱昂特城市周边农业地域研究经典理论的演变提供了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13.
江汉平原乡村聚落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亚平  郑有旭 《地理科学》2021,41(1):121-128
依据国土空间用地GIS数据及村镇统计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及分形学方法,探索江汉平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研究表明,江汉平原因其内部自然环境基质的差异,形成了“二类四型”聚落空间形态:低丘岗地地域,主要是均衡镶嵌型聚落空间形态,可分为高密度(斑块)低丘点状形态及中密度(斑块)岗地团块形态2种亚型,此类聚落形态的村镇呈现出“星点”式空间结构;河渠水网地域,主要是轴带依附型聚落空间形态,可分为低密度(斑块)滨湖弧带形态和中低密度(斑块)河渠直线形态2种亚型,此类聚落形态的村镇呈现“点轴”式空间结构。江汉平原“二类四型”乡村聚落形态及空间体系结构在长江中游平原水网农区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为此类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乡村居民点体系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渭北旱原土地类型结构与综合自然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伯杰 《地理研究》1989,8(3):53-60
本文通过对渭北旱原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根据土地类型空间组合结构、时间演替结构以及数量质量结构的一致性,自下而上组合自然小区。揭示了各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存在问题,提出改造措施和合理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王润  刘家明  陈田  田大江 《地理学报》2010,65(6):745-754
郊区是城市发展的腹地,郊区游憩空间不仅能够满足都市居民出游的需求,而且对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北京作为案例地,对郊区的游憩空间布局规律进行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文献、调研收集数据,将游憩空间按照功能划分为3类:公共游憩空间、商业游憩空间与附属游憩空间;将不同功能、不同经营主体与不同土地利用的游憩空间组织起来,从而建立北京郊区游憩空间采样数据库,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得出结论。研究发现,北京郊区各类游憩空间布局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公共游憩空间中风景名胜区分布在远郊的山区;城市公园与城市形态相关;郊野公园属于政策导向型的游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本底条件造成的游憩空间不均匀分布。商业游憩空间呈现产品的空间分异,并与交通、水系条件密切相关;乡村游憩设施依托于大型景区,并与农业传统相关。北京郊区的游憩空间已经初步具备网络结构并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产业集中区。最后指出北京游憩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改进的方向。该研究旨在构建都市游憩空间的有机结构,为城市规划与游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闯 《地理研究》1986,5(2):47-56
本文在陕西秦岭西段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类型的结构特征,进而作出了本区综合自然地理区划.  相似文献   

17.
浑善达克沙区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树林  王涛 《中国沙漠》2010,30(5):999-1005
根据浑善达克沙区沙漠化发展过程、特征及其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将研究区划分为浑善达克沙地北部轻-中度沙漠化土地强烈发展区、浑善达克沙地重度沙漠化土地不断发展区、浑善达克沙地南部轻度沙漠化发展区3区和5个亚区。根据亚区特点因地制宜积极进行沙漠化土地恢复治理的同时,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农牧业生产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是浑善达克沙区达到沙漠化恢复治理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以1986、2006年航空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结合地面调研与农户访问,借助GIS技术分析南宁市边缘区典型样区农用地转换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20年来,研究区农用地类型与结构变化明显,新增畜禽养殖地,农用地中水田、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下降;菜地、园地、养殖水面、畜禽养殖地增加,园地、菜地、养殖水面是研究期内增幅较大的地类;农用地转换率平均每年为1.13%,农用地转移主要方向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田、早地、菜地、园地、灌木林地、草地是农用地转换的主体;农用地空间变化格局以点轴式转换和面状转换为主。城市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是导致农用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城郊农业区多功能演变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宋志军  刘黎明 《地理科学》2011,31(4):427-433
北京市城郊农业区各圈层因自然条件、城市化、产业化的不同而承担着不同的生产/非生产性功能。应用农业多功能化推移图谱和产业经济理论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北京市农业由近郊平原区到远郊山区的可分成两种演化模式:一是由现代都市型农业向传统农业推移的模式;一是呈扇形推移的农业演化模式。在距中心城市30~40 km范围内,有一个非农产业主导的城乡功能推移的分界区。该区以外,现代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其非生产性功能逐渐增强,生态功能更成为中远圈层多种功能的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