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杭州湾沿岸19个测站1982年1,7两个月风的自记记录为依据,对杭州湾沿岸海陆风环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若干特征:(1)海风强而维持时间短;陆风弱而维持时间长。(2)海陆风相互转换的时间在海岸线附近最早。门)海陆风向内陆伸展的范围一般在50km左右。(4)陆风(海风)盛行时,在桐庐、绍兴、杭州湾中部和舟山群岛南部一带,存在一条辐合(辐散)线,主要辐合(辐散)中心也都在这一带。(5)杭州湾北岸海陆风比南岸弱。(6)海陆风相互转换时间北岸均比南岸迟6~8个小时。(7)南北两岸海陆风维持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2.
利用福建内陆以及沿海的站点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EOF方法,对比分析了台湾海峡西岸不同区域海陆风气候特征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形势。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看,海峡西岸的海陆风平均频次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特点。时间分布上看,4、5月以及夏末秋初海陆风日较多,冬季相对较少。北、中、南部海风(陆风)的平均起风时间呈现一种阶梯变化,北部最早,南部最晚。当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控制华南大部分区域,且地面没有明显主导系统时,海峡西岸更容易出现海陆风。这可能是由于副高加强能够导致海陆热力温差加大,从而导致海陆风更易出现。  相似文献   

3.
申绍华 《海洋学报》1992,14(4):28-41
本文采用二维中尺度模式,并结合沙尘气溶胶模式研究了当沙尘暴袭击海岸时,沙尘的辐射效应对海陆风环流的强迫作用.结果表明:沙尘的辐射效应对海陆风环流的发展、变化、消亡有着重要的影响,沙尘暴区移到海陆上空不同的位置,沙尘对海陆风环流的辐射强迫作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84年7月—1987年6月泉州后渚港的测风资料,采用调和分析方法,对该海域海、陆风的特性及其对当地风场的影响作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5.
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海陆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赐震  宋西龙 《海洋学报》1988,10(6):678-686
本文从实测风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方面研究了山东半岛北部沿海海陆风的季节变化和结构持征,用烟台海洋站和龙口气象站1984年全年逐对风资料分析了逐月海陆风的能量谱和玫瑰图特征,以原始方程模式对该区5月份海陆风环流(最显著月份)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大尺度环流影响下海陆风变化的多样性进行了数值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海陆风的年变化、参数化的改进以及陆风环流的展机制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烟台地区海陆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伟民 《海洋通报》1993,12(3):26-29
  相似文献   

7.
辽东湾西岸海陆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葫芦岛气象站5年历史地面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中获得158个海陆风个例,对每个海陆风个例的初始和最大海风时刻、风向、风速和初始海风到最大海风的时间差、风速差及转海风前后的湿度变化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与内陆站、海上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地区海陆风环流的统计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伶仃洋海陆风观测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海陆垫面受热不同产生水平气压梯度,白天空气从海洋流向陆地,夜间相反。在海陆界面附近形成昼夜不同的中小尺度的海陆风环流。它的影响高度、范围,持续时间……等对沿岸地区大气的影响,尤其对沿岸地区环境污染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1977—1980年2月和9月的风速自记记录,分析了浙江沿海海陆风的日变化、出现天数、转换时间、侵入深度和伸展高度,初步认识了海陆风分布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0.
人们早已注意到海陆风对沿海城市大气污染有重要影响,许多人提出过海陆风中尺度模式。R.D. Mcpherson研究了得克萨斯海岸海陆风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但三维模式的结果与该海岸地区实际污染浓度分布偏离较大,高值区距海岸线较远。本文试图提出一种适合广东沿海的扩散模式,不仅考虑了海陆风效应,还考虑广东沿海垂直扩散及降水冲洗作用均较强等特点,从而能较好地描述上述地区污染状况及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青岛海陆风三维结构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 1个陡地形影响修正的三维中尺度流体静力的气象学模式 ,对青岛地区海陆风的日变化规律和三维结构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结果显示 ,青岛有多支海陆风存在 ,且每支海陆风出现的时间、强度和向内陆伸展的距离有很大的不同。这其中沿岸山地的机械和热力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观测站 ,模拟结果和实测资料等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辽东湾西岸三维海陆风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用的数值模式为地形影响修正的三维流体静力的中尺度气象学模式,模式对中尺度的海陆风环流和山谷风环流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利用该模式对一个海陆风个例(1999年7月15~16日)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海陆风环流的日变化规律和三维结构特征,以及地形对海陆风环流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和已有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渤海湾北岸祥云岛岸基站2017—2018年观测数据和两座梯度测风塔2011—2013年观测资料分别分析了当地海陆风和湍流强度特征,并重点对不同天气系统所致大风条件下的湍流强度特点做了剖析。结果表明:渤海湾北岸海陆风特征明显,昼夜风向主要由SSW向ENE转变,夏季昼夜风向转换尤为显著。整体而言,风速和湍流强度随高度增大分别呈增大、减小趋势,且近海面层湍流强度小于近地层湍流强度。湍流强度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夏季大、冬季小、春秋季变化不明显,且近海面层湍流强度相对近地层变化平缓。近海面层70 m及以下湍流强度在偏东大风条件下反而比近地层湍流强度大,雷雨大风期间近海面层和近地层均出现湍流强度随高度增大而增大、风速随高度增大而减小的特殊情况,台风靠近风塔时各层风速显著增大、湍流强度变化不明显,但台风中心到达时湍流强度迅速增至峰值,二者时间一致并早于风速最小值出现时间约1 h。近海面层和近地层有8%~10%样本的湍流强度超出了IEC-61400设计标准,建议渤海湾北岸风力发电风机抗湍流参数调整至0. 43~0. 49。  相似文献   

14.
渤海南岸海陆风个例分析及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陆风不仅对局地天气及气候变化有显著作用,而且是沿岸区大气污染扩散及中距离输运的重要控制因子。随着我国沿海工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开发区的崛起,大型发电厂及原子发电站的建立,人们对沿岸区的大气环境倍加关注。现在不仅气象工作者对海陆风研究越来越感兴趣,而且许多工程设计、环境科学工作者也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海陆风过程的判别是研究的基础,因此讨论如何根据常规气象观测判别海陆风生消和估计风强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福建沿海地区海陆风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福建沿海8个70 m及2个100 m高度梯度测风塔1 a的多层风观测数据,分析福建沿海海陆风的时空及日变化特征.10个测风塔均匀分布于从南到北沿海,2009年6月1日~2010年5月31日开展了为期1 a的观测,采用50 m高度夜间02:00时前后的风向度数与午后14:00时前后的风向度数相减,其差值的绝对值在90°~270°之间,并且海风及陆风的维持时间均大于3h,定义为海陆风日.分析表明,受台湾海峡的影响,福建沿海海陆风日数南、北多,中部少,中部沿海海陆风日在44~ 60 d之间,长乐以北沿海为66 ~ 94 d,漳浦以南为69 ~92 d.海陆风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季最多,夏季其次,秋季最少.海陆风的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陆风变海风的时间在09:00 ~10:00时左右,夏季在08:00 ~09:00时左右,秋冬季在09:00 ~ 10:00时左右;而海风变陆风的时间各季均在20:00时左右.海陆风的转换一般从低层开始,至100 m高度相差30 min左右;由于受地形的影响,福建沿海大多数海陆风日有其特点,即风向转换时角度变化较小,风向不与海岸线垂直,反而近于与海岸平行;海陆风转换时,当海风为偏北风时,上午陆风变海风时风向顺时针偏转,傍晚逆时针偏转,由海风变陆风;当海风为偏南风时,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6.
崔茂常 《海洋科学》1995,19(5):15-18
70年代初,全球气候问题开始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而且人们已逐渐认识到海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因此,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形成及演变作用的研究获得了巨大发展。如,70年代末美国开始的“赤道东太平洋环流研究”(EPOCS:1978年至今)、“太平洋赤道动力学”(PEQUAD)、“热带热量”(Tropi-calHeat)、“第一次全球大气实验”(FGGE)以及现在还在进行的国际计划“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TOGA;1985~1994)、“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1990~2000)和世界各国或…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7年辽宁葫芦岛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葫芦岛地区海陆风变化特征,并用MM5v3模式模拟了典型日的海陆风风场变化和热内边界层位温场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海风和陆风出现的频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陆风较多,春夏海风较多,春季、秋季易形成海陆风;海风起止时间夏季长冬季短,陆风起止时间秋冬季较夏季长;典型海陆风日中,海风造成陆地湿度变大,海风风速大于陆风风速;通过海风的数值模拟,海风由生成到成熟海岸吹向内陆其厚度可增厚到2 000 m以上,伸向内陆距离可到40 km;热内边界层向内陆呈舌状分布,海岸边界层高度在200-300 m之间,抛物面高度随着向内陆延伸的距离增加而升高。热内边界层最高达1 800 m。  相似文献   

18.
瓦克环流     
数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在长期天气预报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海气相互作用,究竟海温是主流?还是大气对海温的反馈作用是主流?或者两者经常处与相互作用之中?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大气从热带海洋获得热量,这已是公认的事实。 近年来,国外很多学者在研究瓦克环流,那末,何谓瓦克环流呢?瓦克环流与南方浮动有密切的关系,这已成为研究海气相互作用的很多学者所证实。南方涛动(SouthernOsillation,简称SO)主要是指南太平洋的气压和印度洋的气压是相反变化的关系。对此,不同的学者在太平洋和印底洋上分别取不同地点的气压,用它们间的气压差来表示SO。如:有所用复活节岛的气压减达尔文的气压,也有的用达尔文的气压与塔希提岛气压的加权平均来表示SO;在分析较长时期南方涛动的时候,更多使用的则是用代表南太平洋的圣地  相似文献   

19.
一.引 言 赤道太平洋上层海洋环流的主要特征已被建立十多年了。1942年斯维尔德鲁普等人描述了中太平洋的表面流:往西流的北和南赤道流以及往东流的北赤道逆流。随后,南赤道逆流也被用表面动力高度图表示出来(Reia,1961),Cromwell等人(1954)发现了赤道潜流,从而对上述环流的描述进行了主要修正。Hisard和Rual(1970)发现了赤道潜流下面  相似文献   

20.
温盐环流的补给C.Mauritzen太阳的热能在地球上分布不均一,接受热最多的是在赤道地区,大气层和海洋两者也分享了部分的热能。对于海洋起作用的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温盐环流问题,即:经向往复环流是最上层的温水向极地流动,转换为致密水后再作为冷水返回赤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