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4个阶段,预查之前分1:250000铀资源区域评价和1:500000铀资源区域评价2个工作阶段,1:500000铀资源区域评价之前还有大量地质科研和编图预测工作。与国家的最新要求基本一致,与国际基本接轨,但在实际施行中还应处理好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铀矿物化探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对铀需求量的增长,近年来铀矿物化探技术有了若干显著的进展。进展主要表现在铀矿区域评价、找深部铀矿及直接测铀的测井等三方面。本文试图扼要介绍这三方面的简况,以期展望发展趋势。文中内容主要取材于国外文献,有少部分国内实践资料。一、铀矿的区域评价七十年代世界“找铀热”的主要标志是由过去分散性的私人公司的就点找矿发展到由政  相似文献   

3.
1概况 在核工业地质局主攻北方砂岩型铀矿战略部署下,我所积极做好北方地区1:50万-1:25万铀矿区域评价工作,并在局里的正确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大力帮助下,于1998-2004年在塔里木-柴达木构造区的柴达木盆地乐部和敦煌盆北、北山-阿拉善构造区北东段的查干德勒苏地区.阴山中西段北部的海流图盆地、二连盆地群北东侧东乌旗沙麦地区共承担完成了6个1:50万-1:25万北方砂岩型铀资源区域评价项目工作(图1)。  相似文献   

4.
基于SVM多类分类的滑坡区域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随着新理论、新技术得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模型和方法应用于滑坡区域危险性评价中。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是新一代的学习算法,已有前人利用SVM应用于滑坡灾害预测中。然而大多只是利用了SVM的两分类算法,得到的结果只有稳定不稳定两种.这对滑坡区域评价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尝试利用SVM的多类分类算法进行滑坡危险性区域评价,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准确圈定煤矿工作面底板突水预警重点监测区域,实现监测位置和潜在突水点位置在空间上的匹配,是突水灾害预警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研究煤矿工作面底板突水灾害预警重点监测区域评价技术,采用水文地质分析、GIS空间分析及ANN预测等技术手段,建立了底板突水灾害预警重点监测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将不连续指标转化为连续指标的方法,建立了评价模型,研发了重点监测区域评价GIS系统,实现了煤矿底板突水灾害预警重点监测区域GIS与ANN耦合评价技术,最后以赵庄煤矿5303回采工作面底板突水监测预警为例,利用研发的系统圈定了该工作面重点监测区域。研究表明,确定预警重点监测区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含水层水压、含水层富水性、含水层防(隔)水煤岩柱厚度、老空区危险性指数、断层危险性指数、陷落柱危险性指数和封闭不良钻孔危险性指数,利用分段函数可以有效将不连续指标转化为连续指标,研发的评价系统可以实现煤矿突水灾害预警监测位置自动评价,评价结果与现场揭露及水害预警系统监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铀矿勘查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带 《铀矿地质》2012,(4):193-198
中国北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通过最近10多年一系列铀矿基础地质研究和区域评价工作,在铀成矿理论、时空分布规律、铀成矿区划、铀矿床分类、不同类型矿床成矿作用和控矿因素、铀成矿模式、预测评价准则、找矿判据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重点地区勘查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由于区域辽阔,投入十分有限,铀矿地质工作程度总体上还较低,勘查前景广阔。下一步应以"突出重点地区勘查、加大区域潜力评价的力度、加快落实新的后备基地"为基本方针,坚持"分层次部署、分区域推进"的部署原则,坚持"系统勘查、整体评价"的多类型找矿方向,从大基地勘查、区域评价和航空物探、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等3个大的方面形成新的部署格局,推进我国北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铀矿勘查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矿产资源GIS定量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矿产资源GIS评价空间数据库建设运用计算机IT技术,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以区域成矿理论为指导进行区域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对矿床可能出现的位置、预测资源量及经济价值进行科学评价是一项重要任务.矿产资源GIS定量评价既是获取区域评价的途径,又是矿产勘查成果升华、数字化表达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书由刘传正博士编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包括上下两篇。 上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论证与设计、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防灾减灾公共管理等。在理论上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评价研究的"发育度"、  相似文献   

9.
乌尔禾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属于构造活动及后期构造活化相对平静的地区。通过对该区进行铀资源区域评价,在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简要介绍了该区围岩、地下水的补-径-排机制、古水文条件及地下水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总结出有利的铀成矿区段为克-夏断阶带以西山前地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喷发-沉积特点,将辽西中生代盆地划分为火山-沉积盆地和火山熔岩盆地两类,铀矿化类型相应地划分为砂岩型及火山岩型。根据区域评价准则、指出南、北两片远景区及其若干成矿有利的盆地,并进行了成矿前景的评述。  相似文献   

11.
《地质与资源》2011,(4):277+281-277
<正>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共同出资和管理,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承担完成.实施过程分为区域调查、区域评价、局部评价和综合评价四个层次.项目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果如下.1)获得辽河流域区域土壤、水和浅海底泥多介质海量地球化学数据,建立辽河流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充实了  相似文献   

12.
本书由刘传正博士编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包括上下两篇。上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论证与设计、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防灾减灾公共管理等。在理论上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评价研究的"发育度"、"潜势度"、  相似文献   

13.
根据局关于召开物化探研讨会通知精神,我所组织了有关物探专业人员对通知中提及的内容进行了认真讨论,本文系统论述了加强物化探工作是铀矿地质工作取得新突破、新进展的有效措施,着重探讨了如何提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在1:25万带铀区域评价阶段前开展物化探工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地质灾害风险,是指地质灾害活动及其以地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破坏损失的可能。地质灾害风险具有必然万籁 、随机性、模性、不均稀性等特点。按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区域范围,分为点评价、面评价、区域评价。基本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防治工程价,由此构成多层次的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5.
托斯特地区是新疆北部一个山间凹陷,属福海盆地的一部分.通过对该区进行1∶250000铀资源区域评价,在该区古近系乌伦古河组发现了受氧化带控制的砂岩型铀矿化.根据水成铀矿理论,从水文地质角度出发,分析本层位层间氧化带铀成矿的水动力机制、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及古水文地质条件,着重研究有利层位古近系乌伦古组,并提出有利的铀成矿区段.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当前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重要性,阐述了复杂构造区地震解释技术的发展现状,地震地层综合解释技术涉及的对象由局部圈闭扩展到盆地区域评价方面,对检验与判定解释结果可靠性的平衡剖面技术以及计算机解释系统的研制方向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推介了地下水系统理论,重点介绍了地下水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地下水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综合使用的工作方法,文章强调了应用地下水系统理论指导地浸砂岩型铀矿区域评价阶段的水文地质工作时,应结合水成铀矿理论及具体工作实践,在充分分析水文地质结构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地下水特征,目的在于为砂岩型铀成矿条件提供客观的水文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奚小环 《地质通报》2004,23(8):i005
为落实国土资源部与各有关省(区、市)农业地质调查(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合作项目关于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任务,编写好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设计书,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于2004年7月18—21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了农业地质调查区域评价方法研讨会。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正在或即将开展的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书由刘传正博士编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包括上下两篇。上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论证与设计、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防灾减灾公共管理等。在理论上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评价研究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等新概念及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区域评价对制定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指导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地质环境的妥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基础。本文以滑坡灾种为典型,总结了近10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所开展的工作和所取得的进展。在此基础上,重点指出了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该注意的方面和有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