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在贵州省罗甸县边阳镇中三叠统拉丁阶边阳组发现的管状遗迹化石Tisoa作了首次报道,建立一个新遗迹种,根据其特征分析,该类遗迹化石是滤食性双壳类挖掘的潜穴被充填后形成。潜穴管中的两个空管道为双壳类进出水管。此遗迹化石为“浅水型”,是在广海陆棚深水环境下沉积的。  相似文献   

2.
对在贵州省罗甸县边阳镇中三叠统拉丁阶边阳组发现的管状遗迹化石Tisoa作了首次报道。建立一个新遗迹种Tisoabanyangensis,根据其特征分析,该类遗迹化石是滤食性双壳类挖掘的潜穴被充填后形成。潜穴管中的两个空管道为双壳类进出水管。此遗迹化石为“浅水型”,是在广海陆棚深水环境下沉积的  相似文献   

3.
山东山旺中新世硅藻页岩中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式溥 《地质论评》1996,42(2):187-190
山东山旺中新世湖相沉积硅藻页岩下部,首次发现无脊椎动物潜穴遗迹化石。本文描述了这一新遗迹属及新遗迹种,定名为硅藻山旺迹讨论了遗迹动物的行为习性和沉积环境。该遗迹化石保存为全浮雕,为觅食迹。新遗迹特征为平直和销弯曲的管状潜穴。潜穴一般可不分枝或二分枝,二分枝时两侧枝近相互平行延伸,潜穴直径2-2.5mm,沿长度粗细变化不大,估计潜穴动物身体粗细与潜穴相适应,推测可能是由湖生的寡毛动物蠕虫类所形成。  相似文献   

4.
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马家村组沉积厚度巨大,达1 960 m,由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和湖泊沉积组成。在河流与湖泊沉积中,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共6种类型,分别为Skolithos linearis、Cylindricumichnosp、Palaeophycus tubularis“J”形潜穴、垂直分枝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从形态分析,大多数为居住迹,按照遗迹化石产出岩层的岩性、扰动特征和残留遗迹等总体特征,将所发现的遗迹化石层划分为两类遗迹组构,即软底组构和僵底组构。前者主要发育在纹层状极细砂岩和粉砂岩中,潜穴密度大,属种单一,包括Skolithos组构和Palaeophycus组构;后者主要发育在厚层泥岩中,潜穴密度较大,类型稍多,包括由Cylindricum ichnosp、垂直分枝潜穴J形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所组成的遗迹组构。与报道过的其他地区陆相遗迹化石的对比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沉积中的组构特征在白垩纪有明显变化,而浅湖沉积中的遗迹组构表明造迹生物的扰动能力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5.
荆锡贵  李凤杰  张达  李宁  苗贺  丁锐 《中国地质》2023,(6):1848-1856
【研究目的】松辽盆地上白垩统嫩江组中含有丰富的遗迹化石,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松辽盆地北部。通过鉴定遗迹化石还原松辽盆地南部嫩江组一段沉积环境,为该地区后续遗迹化石研究提供证据支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腰南5井嫩江组一段岩心,发现了Chondrites及Planolites等共计2属,2种遗迹化石,建立了Chondrites-Planolites遗迹化石组合;结合遗迹化石围岩岩性、潜穴规模、测井曲线记录对造迹生物生存习性进行分析;通过腰南5井采样,分析样品中铀、钍、钒、镍与钴含量,使用铀/钍、钒/(钒+镍)与镍/钴等手段对嫩一段遗迹化石保存层位的古氧相进行还原。【研究结果】研究认为Chondrites-Planolites遗迹化石组合形成于水动力较小的深水环境;古氧相数据分析表明,腰南5井嫩一段泥岩样品铀/钍指示常氧环境,钒/(钒+镍)与镍/钴指示贫氧-缺氧环境。【结论】腰南5井嫩一段遗迹化石组合保存于泥岩且潜穴直径小,遗迹化石丰度低,表明水体含氧量低。结合古氧相数据和测井曲线分析,认为造迹生物的生活环境为水动力较弱且水体氧含量低的半深湖相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质上,边缘海相储层是由一系列复杂排列的岩相所组成,代表几种亚环境结合部位的特征。在边缘海环境中,对应于相对海平面变化,关键的层序界面之上可被淡水、半咸水和纯海水(沉积)所覆盖。因此,在对这样的储层进行勘探和开发时,区分淡水、半咸水和纯海水沉积就显得格外重要。而遗迹化石组合有助于区分这些环境。总的来说,半咸水遗迹化石组合有如下特征:①低分异度;②贫乏的海相组合,而不是海相和非海相的混合;③由机会物种形成的简单构造组成;④遗迹组合常以某个遗迹属为主;⑤形态微小;⑥由Skolithos和Cruziana遗迹相中常见的垂直和水平遗迹化石构成。  相似文献   

7.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生物扰动构造半定量分析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慧中 《地质科学》1996,31(3):287-296
根据东营凹陷沙河街组若干层段保存遗迹化石的形态、分异度、潜穴大小、密度、潜穴生成次序与相互叠复程度及原生沉积构造清晰度等指标,半定量地估算了它们的生物扰动指数,绘制了指数曲线图和直方图;在详尽分析生物遗迹组构基础上编制了组构分解图。  相似文献   

8.
系统描述了发育于广西六景、贵州独山、贵阳乌当泥盆纪3个浅海沉积区Cruziana遗迹相Chondrites的产出特征,结合华南泥盆纪其他5个浅海沉积区Cruziana遗迹相的Chondrites资料,对Chondtites的寄主岩系颜色分级、遗迹组构、潜穴直径、遗迹属种的综合研究表明,只有寄主岩系为深灰色-黑色,岩性为灰岩、泥灰岩,潜穴直径小于1 mm,无其他遗迹化石共生时,Chondrites才是贫氧环境标志性遗迹化石的新认识,而个体粗大的Chondrites常发育在常氧环境中.  相似文献   

9.
古代深海底质氧控的遗迹化石群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中国 9个深海沉积区近 2 0条研究剖面的沉积地质学和古遗迹学的研究 ,获得了判别深海底质遗迹化石群落与含氧量关系的几点认识 :1深海贫氧的底质中因相对含氧量的差异 ,其代表性的遗迹化石组合也不尽相同。以Megagrapton,Paleodictyon和 Protopaleodictyon为代表的 A组合 ,以 Scalarituba和 Phycosiphon为代表的 B组合 ,和以 Chondrites和 Zoophyeos为代表的 C组合 ,所指示贫氧底质中的溶解氧含量 ,是随组合的不同而依次降低 ;2遗迹化石潜穴的粗细通常与底质含氧量呈正相关 ,即潜穴直径随含氧量降低而变细 ;3遗迹化石的分异度随底质含氧量降低而变低 ;4应用个别遗迹化石属判识贫氧环境要慎重 ,如 Chondrites或者 Zoophycos,不能不加分析地视为贫氧环境的遗迹化石标志 ,应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后 ,才能得出更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生物遗迹的特点、分布和组合特征及其与沉积环境、沉积物性质的关系,对遗迹化石及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但现代生物遗迹研究起步较晚,国内研究成果较少。文中论述了滦河三角洲潮坪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的组成、组合与分布特征,并分析了遗迹组合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 (1)层面遗迹以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腹足动物的爬行迹和拖迹为主; 层内遗迹包括垂直或高角度倾斜于层面的潜穴、平行于层面的潜穴,以居住迹为主,丰度高,类型多样。(2)建立了3种生物遗迹组合: 遗迹组合I以Y形和垂直管状潜穴为特征,局部丰度较高,表层潜穴和层面拖迹不发育,造迹生物主要为沙蚕和螃蟹,沉积物底层具有砂含量较高、水动力强、有机质含量低的特点,显示其出现于三角洲潮坪砂质沉积环境;遗迹组合Ⅱ以各种形态的层内潜穴和大量的层面爬行拖迹为特征,层内潜穴包括垂直管状、J形、U形、Y形和分枝形潜穴,丰度高,造迹生物主要是沙蚕和螃蟹,层面遗迹常见爬行拖迹和足辙迹,造迹生物主要为沙蚕、螃蟹、扁玉螺、寄居蟹,沉积物底层具有高泥质含量、高含水率和高有机质含量的特点,形成于三角洲潮坪中低潮区;遗迹组合Ⅲ以与层面近似垂直和与层面近似平行的层内潜穴以及大量的层面运动迹为特征,与层面近似垂直的潜穴包括垂直管状、J形、U形、Y形和复杂分枝形潜穴,造迹生物主要是螃蟹、泥甲虫及其幼虫, 与层面平行的表层潜穴主要是蝼蛄、泥甲虫及其幼虫营造的,层面上的运动迹常见为螃蟹足辙迹和鸟类足迹,沉积物底层具泥质含量高、含水率低、有机质含量高、底质固结程度较高的特点,产生于三角洲潮坪高潮区。(3)基于对遗迹组合和分布特征及其与底层性质和沉积环境关系的分析,建立了三角洲潮坪生物遗迹组合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该研究成果既可作为古代三角洲潮坪沉积环境的判识依据,也可为相似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恢复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1.
平南盆地位于中朝地台东缘朝鲜半岛中部。平南盆地古生界比较发育,特别是盆地中南部地区发育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仅在盆地东南部谷山、法洞地区发现了晚奥陶世到志留纪的地层,其它地区末曾发现过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的地层。最近在平南盆地中部平壤之东原中奥陶统(晚达组)上部发现了Chaetetes cf. nantanensis, Calceola sp., Thamnopora sp., Cladopora sp. 等指示泥盆纪的化石;该含化石层的走向延续性比较好,延伸长度2~3 km。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原来的中奥陶统(晚达组)上部可能为泥盆系。在中朝地台,除了西缘和西南缘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没有发现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地层,只有辽东太子河流域本溪组的地质时代被认定为早石炭世晚期到晚石炭世早期。这些泥盆纪、早石炭世化石都发育在中朝地台东部,说明古生代时期中朝地台西部和东部沉积环境及构造演化有差别,因而对于中朝地台古生代古地理和构造演化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湘中下石炭统痕迹化石及其环境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龙义  刘钦甫 《地层学杂志》1994,18(3):173-180,T002
湘中下石炭统中发育有非常丰富的痕迹化石,本文报道了在其中鉴别出的17种痕迹化石,并对其组合特征及环境分布进行分析,划分出Fucosopsis组合、Skolithos组合、palaeophycos组合、Rhizocorallium组合、Chondrites组合等。它们分别与潮坪-湖、障壁砂坝、滨外碎屑陆棚、滨外浅水碳酸盐陆棚及深水碳酸盐陆棚等环境相对应。文中还对区内几种常见的痕迹化石如Thalassinoides、Planolites、Zoophycos及Chondrites等的环境意义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卡拉麦里蛇绿岩带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查明卡拉麦里蛇绿岩所代表的古洋盆形成和闭合时代,是新疆东准噶尔乃至古亚洲洋演化历史的关键地质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蛇绿岩带两侧志留—石炭系的岩石组合、结构构造、接触关系以及生物化石等沉积-构造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卡拉麦里构造带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在卡拉麦里蛇绿岩带北侧,广泛发育上志留统、下泥盆统与中—上奥陶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的角度不整合,普遍缺失下志留统,不整合面之下的奥陶系为变质达绿片岩相的安山岩为主,而在蛇绿岩带南北两侧的中、上志留统—泥盆系—下石炭统沉积体系特征相似,可以对比:地层间整合接触,产状平缓,褶皱、断裂构造和变质作用均不发育,主要为开阔的短轴背斜、向斜,与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中的强变形构造明显不同;岩石组合都以火山碎屑岩为主,多见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产门类众多的动植物化石,反映了滨—浅海相的沉积环境。以上说明,卡拉麦里构造带晚古生代并不存在一个开阔的大洋,卡拉麦里蛇绿岩所代表的古洋盆在中志留世之前已经闭合。  相似文献   

14.
首次利用锆石LA-ICP-MS U-Pb法定年, 发现甘肃北山营毛沱地区火石山西北处原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中有结晶年龄为早石炭世((333.1?9.8) Ma)的玄武岩, 同时发现公婆泉群中存在晚泥盆世物质的信息(继承性锆石年龄(358?17) Ma), 结合北山各地段公婆泉群中志留纪化石部分可延至泥盆?石炭纪, 认为公婆泉群形成时代可能从志留纪跨越至早石炭世, 进而表明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俯冲效应可能延续到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共发现 8套砂岩油气储层 ,对其中的 5套典型砂岩油气储层进行了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测年分析与研究。利用该项技术对其成藏史进行初步探讨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中央隆起下志留统沥青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 383.4 5~ 2 35 .17Ma ,表明志留系古油藏形成于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 ;上泥盆统东河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 2 6 3.82~ 2 31.34Ma ,表明东河砂岩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海西晚期 ;库车坳陷依南 2气田 (依南 2井 )下侏罗统阳霞组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 2 8.0 8~ 2 3.85Ma ,表明油气充注发生在中新世以来 ;喀什凹陷阿克莫木气田 (阿克 1井 )下白垩统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 2 2 .6 0~ 18.79Ma ,表明中新世可能有古油气运移或古油藏形成 ;库车坳陷迪那 2气藏 (迪那 2 0 1井 )古近系砂岩中的伊利石主要为碎屑成因 ,不能用于进行油气成藏史研究 ,但该气藏白垩系砂岩的自生伊利石年龄为 2 5 .4 9~ 15 .4 7Ma ,表明可能为中新世成藏。本次研究表明 ,该项技术在塔里木盆地初步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效果 ,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西昆仑叶城南部麻扎地区志留纪几丁虫动物群新发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西昆仑地区处于中亚腹地的高寒缺氧地带,区域地质研究程度较低。早志留世轻变质碎屑岩地层时代的确定主要依据三叶虫、头足类和珊瑚等大化石,一直没有微体化石方面的证据。最近,在西昆仑地区进行的地质调查中,在温泉沟地区新发现了较丰富的志留纪Desmochitina,Sphaerochitina,Rhabdochitina,Conochitina等属几丁虫化石,为早志留世碎屑岩地层时代的确定、西昆仑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志留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西昆仑地区地质演化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微体化石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古亚洲洋不是西伯利亚陆台和华北地台间的一个简单洋盆,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打开和封闭的多个大小不一的洋盆复杂活动(包括远距离运移)的综合体.其北部洋盆起始于新元古代末-寒武纪初(573~522Ma)冈瓦纳古陆裂解形成的寒武纪洋盆.寒武纪末-奥陶纪初(510~480Ma),冈瓦纳古陆裂解的碎块、寒武纪洋壳碎块和陆缘过渡壳碎块相互碰撞、联合形成原中亚-蒙古古陆.奥陶纪时,原中亚-蒙古古陆南边形成活动陆缘,志留纪形成稳定大陆.泥盆纪初原中亚-蒙古古陆裂解,裂解的碎块在新形成的泥盆纪洋内沿左旋断裂向北运动,于晚泥盆世末到达西伯利亚陆台南缘,重新联合形成现在的中亚-蒙古古陆.晚古生代时,在现在的中亚-蒙古古陆内发生晚石炭世(318~316Ma)和早二叠世(295~285Ma)裂谷岩浆活动,形成双峰式火山岩和碱性花岗岩类.蒙古-鄂霍次克带是西伯利亚古陆和中亚-蒙古古陆之间的泥盆纪洋盆,向东与古太平洋连通,洋盆发展到中晚侏罗世,与古太平洋同时结束,其洋壳移动到西伯利亚陆台边缘受阻而向陆台下俯冲,在陆台南缘形成广泛的陆缘岩浆岩带,从中泥盆世到晚侏罗世都非常活跃.古亚洲洋的南部洋盆始于晚寒武世.此时,华北古陆从冈瓦纳古陆裂解出来,在其北缘形成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被动陆缘和中奥陶世-早志留世的沟弧盆系.志留纪腕足类生物群的分布表明,华北地台北缘洋盆与塔里木地台北缘、以及川西、云南、东澳大利亚有联系,而与上述的古亚洲洋北部洋盆没有关连,两洋盆之间有松嫩-图兰地块间隔.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华北地台北部发生弧-陆碰撞运动,泥盆纪时,在松嫩地块南缘形成陆缘火山岩带,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华北地台与松嫩地块碰撞,至此古亚洲洋盆封闭.古亚洲洋的南、北洋盆最后的褶皱构造,以及与塔里木地台之间发生的直接关系,很可能是后期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北祁连造山带晚奥陶世-泥盆纪处于同造山的构造背景.上奥陶统-泥盆系沿造山带不对称分布.上奥陶统-泥盆系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显示, 造山带东段武威一带上奥陶统底部沉积物主要来自北祁连岛弧, 南部中祁连地块和北部华北板块的沉积物在上奥陶统上部才出现, 根据同沉积锆石年龄将中祁连地块和华北板块在东段初始碰撞的时间限定在470~450 Ma之间; 中祁连地块和华北板块的物质在造山带西段肃南一带被保存在下志留统, 地层中也有大量来自早古生代北祁连岛弧和同碰撞花岗岩的物质, 暗示造山带西段的碰撞时间在早志留世.而造山带东段下志留统中却仅有来自中祁连地块和华北板块的物质, 缺乏代表北祁连岛弧的早古生代碎屑锆石年龄, 对比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岩相分布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 北祁连造山带的碰撞具有"东早西晚"的"斜向碰撞、不规则边缘碰撞"的特征, 而这种碰撞方式导致中祁连地块在造山带东段仰冲到北祁连岛弧之上, 阻止北祁连岛弧为盆地提供沉积物; 泥盆纪早期, 北祁连岛弧年龄在东段下、中泥盆统中重新出现, 结合志留系和泥盆系在造山带东、西两段的分布和变形特征推断, 泥盆纪早期北祁连造山带具有"东强西弱"的不均一隆升特征, 这种差异隆升特征是由"东早西晚"的"斜向碰撞、不规则边缘碰撞"引起的, 它导致了北祁连岛弧在造山带东段被重新剥露出地表, 同时来自早期中、上志留统以及同碰撞花岗岩的物质也被汇入盆地.河西走廊盆地性质经历了弧后盆地-弧后残留洋盆-前陆盆地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记述了塔里木盆地下石炭统介形类化石。化石主要采自塔北井下双峰灰岩之上的央拜希组。自上而下有3个组合(1)ParaparchiteMicrocheilinelaBairdia;(2)ParacarboprimitiaCavelina;(3)HealdianelaBythocypris。化石组合的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中期—晚期。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北祁连冰沟和肃南两地下志留统复理石的研究.认为它们都是深海系的浊流沉积,包括了盆地平原、外扇、中扇和内扇等不同环境。其中夹有多层砾岩,但它们不代表海水变浅或滨海环境,而是深海扇中的海底峡谷沉积。最后,本文进而讨论了有关的古地理面貌和古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