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塔南山断裂位于河西走廊酒泉盆地北侧,是青藏块体与阿拉善块体的边界断裂之一。前人仅对该断裂西段开展过古地震研究。文中基于古地震探槽研究和光释光测年等传统地震地质工作方法,定量研究了金塔南山断裂中东段的古地震特征。通过对断裂进行系统的野外调查,发现沿断裂沿线地层以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洪积物为主,全新世洪积物厚度仅几十cm。选取发育在全新世洪积物相对较厚的洪积扇上的断层陡坎进行工作,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金塔南山断裂中东段晚第四纪以来持续活动特征明显,全新世洪积扇上发育高0.5~1m的断层陡坎表现出了很新的活动性。多个探槽揭露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4次古地震事件,分别发生在(15.16±1.29)ka之前、(9.9±0.5)ka之前、6ka左右、(3.5±0.4)ka之后。全新世中期以来,发生过2次事件,且2次古地震均造成断裂全段破裂。  相似文献   

2.
罗山东麓断裂全新世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山东麓断裂全新世活动强烈,古地震现象丰富。探槽揭露出晚更新世末或全新世初以来,已发生过5次7级左右的古地震事件,除最早的一次时间不明外,其它4次分别发生在距今约8400年、5400—5020年、3900年和2260年。全新世早期古地震重复间隔在3000年左右,晚期为15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3.
1975年海城MS7.3地震是中国第1次成功预报的7级以上破坏型地震,避免了大量人员和财产损失。但在地震后的调查中并没有发现较为连续的地表破裂带,只在零星地点发现了一些地表裂缝和喷砂冒水现象。该地震的等震线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共轭特征,因此研究者对于海城地震的发震断层一直存在一定争议。文中对与海城河断裂共轭相交的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进行了遥感影像解译、微地貌测量和古地震探槽开挖等工作,发现金州断裂自大石桥市沿NE向至鞍山市南,在盆山过渡带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地貌面上存在较为明显的沿NE向展布的断层陡坎。由于人类活动,断层陡坎展布不连续。断层陡坎的高度多为1~2m,最大可达3m;在海城市南葫芦峪村开挖的古地震探槽揭露出盖州北—鞍山段具有宽约20m的基岩破碎带,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以来(距今(37.6±2.2) ka)至少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较新的一次地震发生于全新世(距今(11.7±0.8) ka以后,很可能为距今400~500a)。由于全新世地层太薄所限,无法识别出更多全新世古地震,但可以判断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为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4.
宁夏香山—天景山断裂带晚第四纪强震重复间隔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晚第四纪的活动性表现为东强西弱。通过开挖探槽,获得的古地震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晚更新世末期事件多而间隔短,全新世时间间隔相对加长;在空间上东段的全新世古地震事件多于西段,古地震震级也以东段为强。从断裂带东段全新世平均滑动速率求出的强震平均重复间隔为2000多年,小于古地震研究得到的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5.
《高原地震》2006,18(4):31-31
根据大型探槽观测和热释光测年资料,发现西大滩断裂东段最早古地震发生于距今5万年前,晚更新世发生过4次强烈古地震,全新世发生过5次强烈古地震事件;西大滩断裂西段最早古地震发生于约1万年前,全新世共发生4次强烈古地震事件,最近一期古地震发生于距今1000年前。库赛湖断裂自5000年以来(全新世晚期)共发生3次强烈古地震事件,最近一期强烈地震为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相似文献   

6.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活动性最强的断裂带,郯庐断裂带江苏段主要由5条分支断层组成,并于更新世强烈活动,其中安丘-莒县断裂持续活动至全新世,是1668年郯城■级特大地震的发震断裂。文中采用古地震探槽方法研究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事件,并采用14C测年方法确定古地震的时间。结合前人通过探槽揭露的古地震时间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全新世以来共有3次古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距今3 000a以来、距今约6 000a和11 000a,垂直同震位移均约1m。1668年郯城8.5级地震在安丘-莒县断裂新沂段山前出露区存在地表破裂的迹象,在隐伏区表现为大量喷砂冒水现象,在探槽揭露的晚全新世地层中有密集的裂缝和砂脉。  相似文献   

7.
酒西盆地断层活动特征及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航片判读和野外调查 ,在酒西盆地发现 3条全新世活动逆掩断层 ,它们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都很接近 ,为 0 18~ 0 2 5mm/a。通过探槽揭露出的 3条断层全新世以来各发生两次古地震事件。根据探槽揭露的古地震年代及断层活动所形成的微地貌特征分析 ,阴洼山断层是独立活动的 ;北大河断层和新民堡断层上的古地震事件在时间上可能非常接近 ,具有丛集特征 ,或者是一次地震事件分别破裂这两条断层 ,但目前的测年手段还无法区别它们是一次破裂事件形成还是时间上非常接近的两次事件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远古时代京津唐地区一次大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京津唐地区内埋藏在全新世地层中的一次古地震遗迹和构造变形。通过对本区全新世地层、古环境的研究确定这次地震事件为距今4000年、本区海侵结束时发生的,恰恰与史料纪载的“地震传说”一致。文章最后对发震背景,砂基液化以及震中、震级等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9.
王华林 《地震研究》1996,19(2):06-224
本文根据野外考察、实测和开挖资料,研究了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断裂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及古地震标志和证据、全新世位移分布和滑动速率、古地震遗迹、古地震期次、强震复发周期以及地震破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沿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断裂上的全新世位移分布与1668年郯城地震破裂位移分布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和分级特征。破裂位移和滑动速率在空间上是变化的,水平滑动速率在1.7~2.8毫米/年范围内变化,垂直位移速率在0.2~0.5毫米/年范围内波动,水平位移量与垂直位移量比为6~8倍。沿郯城地震断裂全新世发生了4次强震事件,8级大震具有准周期重复特征,郯城地震断裂上发生的地震拟合了特征地震模式。本文归纳总结出来的鉴别断裂水平和垂直位移及古地震事件的标志和准则,对活断层和古地震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野外考察,实测和开挖资料研究了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断裂上的全新世位移分布,滑动速率,古地震遗迹,古地震期次和强震复发周期以及地震破裂模式。  相似文献   

11.
漳县活动断裂带的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作者对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漳县段古地震事件的调查研究结果。该段断裂自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在全新世早期和中期各发生一起古地震事件,其大震重复间隔为50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2.
导致古森林沉没于海的福建深沪湾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徐起浩  冯炎基  施建生 《地震地质》2001,23(3):367-380,T001,T002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是强古地震遗迹。研究结果表明 ,全新世早期该处海底古森林生长在由松散的晚更新世含砾砂粘土构成的低凹洼地内。距今 70 0 0a左右的强古地震导致古森林沉没于海并形成泻湖环境 ,约距今 2 0 0 0a的又一次强古地震使海底古森林沉没到更深的海底 ,推测这两次古地震的震级都超过 7级  相似文献   

13.
对阿尔金断层上发现的古地震震中塌陷、滑塌、古地震断层、古地震楔及断错水系的初步研究表明,阿尔金断层自全新世以来发生过8次古地震事件。其中以1200年前的事件强度最大,震级可达8级以上。其余事件一般均在7级左右。阿尔金断层古地震最短复现间隔时间可能为3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4.
山西侯马—河津一带西汉初期的强烈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顺  黄振昌 《中国地震》1993,9(3):276-285
1989年至1987年间,在国家地震局招标合同项目《全新世古地震的研究方法和确定标志》工作中,笔者在山西省侯马至河津一带,发现了大规模地震断层和许多古地震遗迹。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对黄土中的古地震遗迹进行了总结,分析研究了古地震的分布和特征,讨论了侯马至河津一带西汉初期强震的规模和震中。  相似文献   

15.
1888年10月9日至13日,国家地震局在银川召开了全国地震活断层填图工作会议,共有29个局、所的有关地震科技工作者89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的朱世龙主持,学部委员丁国瑜等十几位专家到会评审。会议期间邓起东、周瑞琪、刘百篪分别就海原断裂带1:5万活断裂填图,曲江断裂带1:5万地震地质填图和全新世古地震研究方法与标志的研究三项成果作了详细汇报。与会代表和专家对此三项成果进行了重点评审。对辽宁、安徽、福建、四川、甘肃、陕西、江苏七省地震局的活断裂填图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6.
青海花石峡地震形变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青海花石峡地震形变带中各种形变迹象的形成时间及顺序进行了划分,认为花石峡地震形变带是一条由多次强烈地震所造成的复合地震形变带。文中对该带全新世以来地震活动的期次作了初步分析,并指出了数次古地震事件发生的大致时期。  相似文献   

17.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活动断裂带和边界构造带,其鲁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和古地震序列是地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准确评价区域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以往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郯庐断裂带地表地貌现象明显且有强震记录的山东段,而江苏段则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有关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范围和古地震序列问题存在争议.本文利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以及古地震探槽等多层次综合方法,重点开展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的分布和古地震序列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时期,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的主要活动断层,且江苏全段该断层都是全新世活动断层.通过对比宿迁闸-皂河镇断裂南北安丘-莒县断裂的断层地貌和断层最新活动时间,并结合宿迁闸-皂河镇断裂在第四纪没有活动过等证据,推测该断层在全新世时期并不是区域阻碍破裂的断层.探槽揭示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两次古地震事件,事件Ⅰ限定在(6.2±0.3)-(13.4±0.7)ka B.P.之间,而事件Ⅱ限定在(2.5±0.1)ka B.P.到现今,全新世两次古地震间隔较长.基于构造类比法,安丘-莒县断裂具有深部孕震的构造特点,是区域未来强震的潜在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8.
导致古森林沉没于海的福建深沪湾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是强古地震遗迹.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早期该处海底古森林生长在由松散的晚更新世含砾砂粘土构成的低凹洼地内.距今7 000a左右的强古地震导致古森林沉没于海并形成泻湖环境,约距今2 000a的又一次强古地震使海底古森林沉没到更深的海底,推测这两次古地震的震级都超过7级.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天津地区首次发现全新世古地震遗迹为震动液化、地震裂缝、地层变形等三种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20.
在详细的航卫片解译地震地质调查,古地震与历史地震研究的基础上,向人们展示了湟水构造盆地全新世断层的活动图像,对地震活动作出趋势性预测,并且发现,盆地东部为一地壳稳定性较差的活动构造块体,应引起地震工作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