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一、课堂教学紧贴生活,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愈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知识,学生愈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会产生较强烈的感受,在脑海中烙下深刻的印记。降水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是一个教学难点,空气中的水汽到底是怎样凝结成小水滴并降落到地面的  相似文献   

2.
天山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和过程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熊黑钢  刘耕年 《地理科学》1997,17(3):243-247
泥石流是天山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天山泥石流按触发因素可以分为暴雨型泥石流和冰川型泥石流两类。目前天山泥石流主要对效能运输造成灾害在部分地点对厂矿企业和居民点造成灾害,天山泥石流的形成和发生有其特点,掌握其形条件和过程特点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3.
宁夏中北部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过程中的不稳定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沙尘暴的形成条件入手,对宁夏中北部地区近30a来沙尘暴天气发生过程中的不稳定条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三前,大气的不稳定性明显增强;沙尘暴天气发生时不稳定性主要发生在700hPa以下,最为突出的是850hPa以下;沙尘暴发生过程中不稳定性达到最强。  相似文献   

4.
沉积硼酸盐矿床在自然界分布相当广泛 ,主要见于南、北美和我国青藏高原的盐湖中、美国和土耳其某些第三纪沉积盆地中 ,以及欧洲某些古代海相盐矿床中。为了研究其形成问题 ,从 70年代开始 ,我们利用青藏高原盐湖卤水和泉水进行了许多模拟实验工作。从 40~ 5 0个样品中获得了大量钠硼酸盐、纳钙硼酸盐、镁硼酸盐和含氯化镁的镁硼酸盐复盐。这对于阐明表生作用条件下硼酸盐矿床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和研究结果证明 :1)与地热和火山活动有关的水体是硼酸盐矿床形成的物质来源 ;2 )硼酸盐矿床可形成于Na、K、Mg//Cl、SO4 ·H2 O和Na、K//Cl、SO4 、HCO3、CO3·H2 O不同水盐平衡体系的不同富硼水体中 (盐度 :1 2 7~ 41 4% ,B2 O3含量 :0 0 5~ 2 97% ) ;3 )硼酸盐矿床通常形成于稳定平衡条件下 ,而不是介稳平衡条件下 (蒸发过程中 ) ;4)低温条件有利于硼酸盐自水体中析出 ;5 )硼酸盐矿床的形成与水体的化学类型、pH值和硼含量有密切关系 ;6)我们实验中所获的硼酸盐反映了天然硼酸盐矿床形成的原始条件。不仅揭示了大陆盐湖硼酸盐矿床的形成 ,也揭示了古代海相盐矿床硼酸盐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流域沼泽化草甸形成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立华 《地理科学》1997,17(3):271-277
青海湖是一个较特殊的巨大微咸水湖。溥 海湖流域沼泽化草甸具有明显的湿地生境特征,其形成发育和时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和5月至9月的降水及年湿润系数。根据主要气候因子作出了湿地率与该环境形成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遥感特征教学为案例进行情境类比地理教学实践。通过视觉形成与遥感技术特征的情境类比,给出了情境类比教学法的流程示范,使学生在对视觉形成这一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中,逐步完成对遥感概念的理解和发展。最后反思了情境类比教学法在地理教学实践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指出在情境类比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加强合作学习、教学引导以及学科间的交叉。  相似文献   

7.
论乡镇企业分散格局的形成机制与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正新 《福建地理》2001,16(4):18-21
我国城乡分隔的制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各种体制性障碍和政策环境制约,以及各种行为主体的利益要求,构成了乡镇企业分散布局形成的机制。本文研究了这一分散格局形成的机制后,提出了促使乡镇企业集中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科尔沁草原南部不同类型沙丘水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继贤  徐斌 《中国沙漠》1985,5(3):33-39
沙丘在不受地下水影响的情况下.沙层水分的补给取决于降水;降水对沙层湿润的深度与一次性降水的多少成比例关系.在流动沙丘发展成为固定沙丘的过程中,由于植物的生长,水分条件逐渐变坏。160厘米厚沙层4-7月的月平均有效水分,流动沙丘为102.46毫米,半固定沙丘为51.79毫米,固定沙丘为41.09毫米.沙丘固定后地表形成结皮,在降雨强度大的情况下,固定沙丘地表形成径流,汇集于丘间,使丘间含水量高于固定沙丘。依固定沙丘和丘间在水分条件上的差异,地貌条件上的不同,在利用沙地时充分利用固定冷丘丘间的有利方面,适当开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孙大鹏 《盐湖研究》2006,14(2):7-16
根据国内外大量实际资料,从碘的分布情况及其所处的地质条件,结合石油和天然气形成过程、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点,探讨高碘卤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的找碘方向。  相似文献   

10.
孙大鹏 《盐湖研究》2006,14(3):11-23
根据国内外大量实际资料,从碘的分布情况及其所处的地质条件,结合石油和天然气形成过程、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点,探讨高碘卤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的找碘方向。  相似文献   

11.
孙大鹏 《盐湖研究》2007,15(1):20-28
根据国内外大量实际资料,从碘的分布情况及其所处的地质条件,结合石油和天然气形成过程、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点,探讨高碘卤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的找碘方向。  相似文献   

12.
沙丘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方法综述(Ⅱ):沙丘形成演变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萍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5,35(4):843-849
沙丘形成与发育过程强烈依赖于初始动力条件及地表特性。沙丘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充分考虑其形成所依赖的这些初始条件,实现对沙丘场形成演变及沙丘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未来发展进行定量模拟和预测,是研究沙丘的一种及其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沙丘形成发育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工作所采用的方法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13.
城市形成的地理因素,首先与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同邻近地区的自然及经济条件的空间关系,城市的兴起及其盛衰同它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的变动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扬州位于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在隋唐时代开始直至元明时期,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当时盛极一时,但  相似文献   

14.
东台沟实验流域降水氧同位素特征与水汽来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运用环境同位素技术研究水循环中水分子组成发生的微观变化,是兴起于20世纪中期研究宏观、微观水文过程机理的新技术。研究流域降水同位素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以及与降水要素的相关关系,对于研究流域水资源属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北京市怀柔区汤河口镇东台沟实验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流域2003年7月至10月降水氧同位素含量及降水的时空变化,分析了降水δ18O与降水量、高程及空气湿度的关系,评估了雨量、高程及空气湿度等因子对降水过程的影响及作用,阐明了其间实验流域降水δ18O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得出实验流域在实验期间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为由东南向西北方向。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太行山土壤水分及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太行山低山区将自然植被移入蒸渗仪,观察当降水分别为常年平均降水量的80%、90%、100%、110%和120%等5种处理条件下,植被生产力和土壤的不同反映。研究发现:受验植被对降水反映敏感,降水每增加10%,植被生产力增加15%左右,预示未来全球变化导致的降水变化会对太行山低山区植被产生影响。同时在利用野外实验结果对WAVES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模拟了不同温度和降水变化情景下,土壤水分的可能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增温和减少降水对土壤水分负作用明显,尽管降水增加可改善土壤的水分供应状况,但降水增加10%对土壤水分的正面影响,大体被3 oC的增温抵消。由于模型模拟中采用的是与目前没有改变降水条件的实验相同的植被(LAI),而植被生长在太行山这一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又受土壤水分控制,因而估计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植被变化与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16.
新疆伊犁黄土和古土壤形成环境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传想  宋友桂 《中国沙漠》2012,32(5):1256-1262
通过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方法,对伊犁盆地昭苏剖面黄土和古土壤形成环境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伊犁古土壤层中>30 μm、>40 μm和>63 μm等粗粒径组分含量较黄土层稍高,尤其是>63 μm组分更为显著;伊犁古土壤形成时期,西风环流较强,导致古土壤层中存在大量粗颗粒的近源堆积物,气候存在突变性,是一个环境变化不稳定的时期;而黄土堆积时,西风较弱,气候变化相对稳定;古土壤形成时期虽降水相对较多,但气候较冷,导致其风化成壤作用并不强,而黄土堆积时降水与古土壤形成时期相当或者较少,但由于气候总体较为温暖,风化成壤作用相对较强。不同时期水热组合形式及其各自权重不同均会对伊犁黄土和古土壤风化作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玉贵  赵济 《极地研究》1997,9(4):45-50
通过样品测定,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斯托尼斯半岛岩石、土壤与风化壳、大气降水、湖泊等环境要素的化学元素丰度和特征。该区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微弱,地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初步分析该地区环境中元素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低温环境条件下自然地理过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吉林省粮食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树庆 《自然资源》1994,13(1):34-40
本文采用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对气温、降水等环境条件的反应函数,建立了粮食产量变率计算模式,发析了在作物各生长季内气温升、降1-2℃与降水增、减10%-20%的不同组合条件下,吉林省各地主要粮豆作物产量的变率,提出了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吉林省各地粮豆产量影响较大,地域间有较大差异。气温升、降1℃,粮豆单产将升、降4%-3%,东部山区变幅最大;降水增加10%,西部粮豆产量将增加  相似文献   

19.
巴丹吉林沙漠形成演变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2,自引:18,他引:24  
王涛 《中国沙漠》1990,10(1):29-40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面积为49200km2,其产生至少始于中更新世早期,受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变化的影响,呈波动形式,经历发展与固定的变化过程;高大沙山则是在这一过程中经过风的长期作用而形成;与沙山相间分布的湖泊之成因和演变主要受沙山形成和现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海港地域组合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过程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陈航 《地理学报》1996,51(6):501-507
海港地域组合客观存在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本文着重对其形成机制,原理,条件和发展规律进行专门的探讨与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