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卫星云图、NCEP资料和MICAPS系统提供的实况资料和物理量等,对2008年7月23日江苏北部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200hPa中尺度反气旋环流的形成.配合500hPa西南急流左侧切变线生成以及边界层925hPa锋生与西南强风带或西南急流左侧中尺度低涡生成,有利于MCC生成和发展:925hPa以下边界层10.7m·s^-1·km^-1强风速垂直切变的形成,配合边界层正涡度中心生成、对流层高层辐散增强,是激发MCC生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850hPa江苏中北部MPV1≤-0.5PVU的中尺度对流不稳定中心的生成,配合北方MPV2≥0.6PVU湿斜压场纬向高值带的生成和稳定,有利于江苏北部地区中尺度强对流系统重复出现和MCC生成发展。  相似文献   

2.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多种资料,对2007年7月17日四川东部和重庆西部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 CC)引发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 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M CC发生在200 hPa从西安至云南气流呈扇形分支而产生的强辐散区域内;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图上,整个M CC致洪暴雨过程经历了4次从新生的γ中尺度径向辐合向γ中尺度气旋式辐合发展的过程,γ中尺度径向辐合和γ中尺度气旋式辐合是造成M CC致洪暴雨强降水中心的直接影响系统;回波顶高也揭示了M CC中γ中尺度强对流单体的发展;对流层中低层的正涡度平流、来自400~250 hPa的"干侵入"以及倾斜涡度的发展,对于M CC的生成、发展和维持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业国 《广西气象》2005,26(A02):77-77
利用南宁城市1980-2002年地面资料和探空资料,对能见度和雾的演变特征及其物理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宁城市夏季能见度明显好于冬季,这可能与冬夏季不同季节盛行风向不同,输送排放污染源地的差异以及不同季节天气气候条件相关。夏季南宁主要受大陆高压的控制,城市能见度高,雾日少,而在冬季,由于冷空气的频繁影响和南宁上空逆温层的存在,轻雾以上的日数增加,城市能见度也随之下降。近几年来,南宁的城市能见度呈下降趋势,轻雾以上的雾日数呈上升趋势,雾日的频数也随之增加,这可能与南宁城市下垫面的改变,局地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梧州市洪水与上游暴雨有密切的关系*,梧州市洪水成因主要是由于上游持续性暴雨或大暴雨所致。2004年7月上旬和中旬,广西大部地区出现了持续性暴雨或大暴雨,14日至24日短短十日间,梧州市两次遭遇洪峰,14日和24日西江洪峰分别达到20.97m和22.65m,西江水位分别超过警戒水位3.67m和5.35m。通过对梧州市这两次致洪暴雨过程成因做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南支槽受副热带高压阻挡维持在90~110°E之间,850hPa西南急流以及切变线在南方长时间的维持,地面静止锋在江南摆动是广西连续性暴雨产生的重要条件;强暴雨区出现在流场暖湿气流风速辐合区南侧,正涡度区域中心偏南侧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稳定能量的积聚是暴雨维持的必要条,暴雨区对应于850hPasθe高值舌附近件;低层辐合区和水汽供应的作用是强降水维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雷达、卫星和NCEP1°×1°再分析资料,从形势场配置、水汽条件、动力机制、能量条件等方面,对铜仁市东部锦江流域2013年9月一次突发致洪暴雨的形成机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上西太平洋副高稳定少动,阻挡了由贝湖向东移出的低涡槽速度,使槽前引导南下的冷空气在铜仁区域内与中低层低涡切变线结合,形成了此次大暴雨到特大暴雨过程;K指数达到37~39℃,SI指数为-2.36,CAPE值达到1 677.5 J/kg及以上,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基础,当对流有效位能转换为上升运动的能量时,对应了强对流、强降雨天气开始的出现;其TBB强负值中心及高值的雷达回波,在铜仁东部维持是造成锦江流域致洪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梁生俊 《湖北气象》2008,27(1):32-36
利用实况高空探测、地面观测资料和T213 1°×1°格点资料,使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3年8月28日出现在渭河流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和稳定强盛有利于渭河流域强降水持续;700hPa低涡和切变线是这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暴雨上空具有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散度结构和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的中尺度次级环流有利于暴雨的维持;暴雨区具有强的能量锋和对流不稳定,θse具有典型的Ω结构;其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  相似文献   

7.
丹江品水库流域内产生的大到暴雨,既是水库蓄水的重要条件,又是影响水库综合效益和防汛调度的关键因素;本文对1996年7月7 ̄9日致洪暴雨的大气环流过程及物理量特征等利用诊断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广西西江流域致洪与不致洪暴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黄香杏  姚才 《广西气象》1997,18(4):9-13
近十年来,广西洪涝频率,为给防洪救灾决策提供服务,分析了致洪(大洪涝)与不致洪(或一般洪涝)暴雨的降雨特点、环流特征,给预报决策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汉江流域一次致洪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仙  武麦凤 《气象科学》2007,27(Z1):52-56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 NCEP 格点资料,对 2005 年出现在汉江上游和渭河流域秋季连阴雨中一次致洪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风槽、低涡切变和副高.水汽条件中,700 hPa 水汽通量大值中心和其散度的辐合中心与暴雨落 区基本重叠,强降水出现在高层峰值与低层谷值之间的时段内,说明比湿高层峰值和低层谷值的出现对暴雨的开始和结束有重要的预报意义.θse 分析表明致洪暴雨出现在 550 hPa 以下能量锋区中,与陕西秋季暴雨一般出现在低层稳定层结中有一定区别.强降水时段内,高层辐散、中低层强辐合,使垂直上升运动发展强烈至对流层顶,这是本次致洪暴雨动力场结构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广西西江流域致洪暴雨合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策 《广西气象》2006,27(A01):29-31
分别对西风带系统影响和热带系统的天气形势合成分析,得到两类致洪暴雨的平均环流图。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和雷达资料,通过对环流背景、云图、雷达以及物理量分析研究,对2020年6月30日贵州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是在高空多短波槽活动、中层弱冷空气的入侵、高空急流和低层切变线长期维持以及西南暖湿气流的持续性输送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此次MCC对流云团生成于毕节市威宁县附近,在MCC的初始阶段,对流云团由块状向椭圆形发展,冷云罩面积逐步增大,云顶亮温中心不断降低;成熟阶段由椭圆形逐步扩散为多边形,云顶亮温中心维持在-80℃以下;消亡阶段冷云罩面积和云顶亮温绝对值迅速减小。逐小时短时强降雨站数与冷云盖面积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形成、成熟、消亡3个阶段分别呈现逐步上升、明显上升和迅速减小的趋势;最大小时雨量在成熟阶段与最低云顶亮温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次特大暴雨过程中强回波基本集中在4 km以下,中低层越靠近地面回波越强,强回波接地,质心低。初始阶段强回波强度强,移速快,但生命史短,呈现单峰值分布;成熟阶段的强回波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移速慢,呈现多峰值分布。TI≥44℃的大值区长期维持,低层的暖平流和上升气流以及正涡度辐合,配合高...  相似文献   

12.
广西和贵州MCC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7年6月8~9日广西、贵州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引发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不连续后退向西发展,为MC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MCC发生区对流层中低层随高度向西倾斜高能管的形成,维持了MCC发生区大气的对流不稳定性;华北高压底部东北气流带来的冷空气沿青藏高原东侧南下产生的锋生,有利于MCC的形成;对于MCC的生成发展、维持和消亡,在CAPPI(1.5 km)径向速度图上看到:首先有西南低空急流生成,接着在西南低空急流左侧出现气旋性辐合或经向辐合;和类似飑线的强对流云带的东移转向南压配合,生成范围很大的径向强辐散区;低空急流的减弱消失,预示着MCC的减弱或消散.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雷达卫星资料和FNL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6月22日攀西地区南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天气过程由MCC导致,低层的辐合区和高层的南亚高压脊线是产生暴雨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MCC发生于弱环境风场条件下的高能高温高湿环境中,但对垂直风切变的要求较低;MCC生成发展区域中低层温度和露点较周边区域高,MCC区域大气表现出明显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辐合(散)成熟阶段较发展阶段强。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中南部一次MCC造成的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MS红外辐射亮温(TBB)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探空和自动站等资料,对2008年6月27日傍晚到夜间影响河北省中南部的一次MCC(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形成到成熟阶段在其西侧TBB梯度最大的地方均造成了雷暴、强降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高空低涡、高空槽和地面切变线...  相似文献   

15.
边茜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22,42(S2):19-24, 35
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高探空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FY−2G卫星TBB资料,对发生在攀西地区南部的一次由MCC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TBB及垂直螺旋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天气过程是由南亚高压、高空槽、切变线等系统共同影响产生的;MCC发生在高能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层结中,强降雨主要发生在TBB低值区及梯度大值区,MCC主体的移向与强降雨移向基本一致;垂直螺旋度高层负、中低层正的配置有利于暴雨的发生,且垂直螺旋度中心值越大降雨强度越大;700 hPa高度层上垂直螺旋度与切变线及未来6h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未来6 h降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次西南涡引发MCC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8年6月30日至7月1日发生在滇东北和四川盆地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发现,850hPa四川盆地南部西南涡引发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700hPa青藏高原东南侧西南涡引发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并入MCC后导致MCC迅速加强并向西移动。MCC生成于对流层高层急流出口区左侧强辐散区和低层强辐合区。雷达回波上“人”字形回波、平行短带回波和逆风区的出现说明MCC内部存在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直接造成多个暴雨中心。MCC成熟阶段表现出中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动力特征,其前沿中层以下有强气流流入,以上则有强气流流出。MCC消散阶段从低层到高层都有强西南气流进入,相应气流辐合减弱,失去中尺度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7.
分析结果表明:①山西北部的暴雨云团在850hPa暖切变线南部生成、发展,并在地面切变线附近合并;山西南部的MCC由3个B中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合并形成,β中尺度对流云团在700hPa次天气尺度切变线上触发生成;MCC发展、成熟阶段,α中尺度云团沿925hPa暖切变线东移;减弱阶段,随副高的南压而南压。②副高西进北抬背景下,同一次暴雨过程中,MCC发生在5880gpm边缘弱的斜压环境里,高层则出现在高压北侧的反气旋环流中;一般暴雨云团发生在5840gpm边缘较强的斜压环境里,高层则出现在急流人口区的右侧。③MCC作为大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不但对低层高温高湿能量的需求比一般暴雨云团更多,而且在垂直方向上,要求湿层、高能舌、暖温结构更深厚。④南部MCC影响区及5880gpm线边缘为负地闪覆盖区,正地闪主要出现在北部一般暴雨云团影响区及5840gpm线附近。一般暴雨云团影响下比MCC影响下,局地闪电开始及闪电峰值的出现较降水的开始及降水峰值的出现有更多的提前量。⑤山西北部暴雨云团出现在气柱水汽总量梯度的大值区及水汽锋上;山西南部MCC则出现在水汽锋的南侧气柱水汽总量的大值区。气柱水汽总量对0811暴雨过程有36h的提前量,对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两个不同降水量级的MCC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MCC致洪暴雨的预报能力,利用卫星云图、MICAPS系统提供的实况资料、物理量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5~6月发生在四川东北部和重庆西部的两次MCC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降水MCC,200 hPa影响系统中尺度特征明显,大气层结是对流不稳定的,且邻近上游对流层低层出现的中尺度强下沉运动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