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内蒙古伊克昭盟5个盐湖中6个钻孔岩心的340件氧碳稳定同位素样品测试数据,分析了该区的古气候变化特征。氧碳同位素记录的研究表明,盐湖水体的δ^13C值的湖动主要受湖泊水体中TDIC变化以及湖泊水体与大气间碳交换的制约。盐湖的水体环境在过去23ka之中经历了17次明显的波动变化,提示了晚更新世冷湿-早全新世暖湿-中晚全新世暖干的晚第四纪气候变化规律及3个重要的气候事件,并预测未来全球长周期气候演  相似文献   

2.
北京平原区第四纪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怀柔HR88-01孔岩心地层划分的基础上,较系统地论述了上新世一晚更新世地层中所含孢粉、介形虫、软体化石的组合类型,重矿物、粘土矿物和部分地球化学元素的组合变化特征,并对其所代表的古气候环境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1)上新世,本区气候以湿热为特征,气温较现在高4-5℃;(2)早更新世,气候明显变冷,具体表现为两寒夹一暖,寒冷气温较现在低7-8℃;(3)中更新世,冷、暖波动表现为暖-冷-暖-冷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中纬区完全孢粉植被动态组合规律的分析,可以推导出某一地区沉积剖面中第四纪冷暖气候旋回的孢粉植被动态组合,其方式是:冷期孢粉动态组合,以比该区更北(平原)或更高位(山地)的孢粉植被为中间层,其上下依次对称出现比中间层更南(平原)或更低位(山地)的孢粉植被组合;暖期孢粉植被动态组合,以比该区更南(平原)或更低位(山地)的孢粉植被为中间层,其上下依次对称出现比中间层更北(平原)或更高位(山地)孢粉植被组合。  相似文献   

5.
6.
中国黄土磁化率与第四纪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Heller  F 刘秀铭 《地质科学》1992,(A12):279-285
  相似文献   

7.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旋回和周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西安附近黄土剖面中发现40层古土壤,分别出现在中、早更新世,可将西安黄土沉积以来的气候变化划为25个旋回。在陕西洛川和河北平原也有相似的气候变化。根据古地磁年代,得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周期为10万年左右。全球气候变化基本是统一的,研究结果的不同只是由于研究地区、剖面和气候标志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9.
Word.  WW 王宏 《地质科学译丛》1996,13(4):83-84,49
一般认为阿拉伯半岛第四纪晚期有两个潮湿期,为了定量描述其“潮湿性”,确定了一个与古水位有关的有28000年历史的毛细表面,并用经代表地下水模型的水位。该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潮湿期要保持所确定高程的水位,每年必须有1.4mm的补给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新统五道梁群湖相沉积进行全岩心钻探和碳氧同位素测试,获得青藏高原北部中新世早期古环境变化和古气候旋回的重要地质记录.五道梁群约150 m湖相沉积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与泥灰岩为主.仅在深度50.0~51.0 m出现湖相沉积间断,上下均为连续湖相沉积.深度140~145 m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剧烈变化,碳同位素(δ13C/‰)出现2次最低峰值,氧同位素(δ18O/‰)出现2次最高峰值;深度140.7 m湖相沉积碳同位素(δ13C/‰)和氧同位素(δ18O/‰)同时出现极低值.对应于渐新世/中新世界线深海沉积记录的Mi-1全球古气候事件.深度140.7~14.2 m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记录了Mi-1期后7次1.2 Ma天文周期的古气候旋回,深度62.6~9.86 m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记录了9次周期约17.4 ka的古气候旋回.根据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记录的古气候旋回,推断青藏高原北部五道梁盆地中新世早期古大湖发育时期为(24.1±0.6)Ma~(14.5±0.5)Ma,年均气温变化范围为19~21℃,平均约20.0℃.  相似文献   

11.
12.
13.
洞穴石笋沉积旋回主要特征的古气候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我国南方大型石笋组分、结构构造的观测和董哥洞10号(D10)石笋210件碳、氧同位素组成、20个U系测年数据,以及部分微(痕)量元素的分析对比,概述了石笋沉积旋回性特征、旋回界面类型和相关的气候、环境、地质意义.以组成D10石笋的碳酸盐含碳质、黏土矿物,呈黑灰、灰黄、灰白、灰等色泽匹配、纹层厚及组合、层面呈拱形或平直分别组合或转变、构造类型、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组合,呈协调平行、不协调同向、不协调反向变化三类型若干亚类等,旋回性特征,确定了19个沉积旋回.根据δ13C平均值为-3.91 ‰PDB、δ18O为-6.97 ‰PDB分别为冷暖气候演变的临界(阀)值,δ13C或δ18O>临界值者的偏重是冷,<临界值的偏轻是热.以δ13C、δ18O组成(表1)和组合变化类型和上述旋回性特征,结合层面构造呈渐变过渡或突变,以及20个同位素年龄数据,初步认定荔波地区352 930~99 410年间沉积的19旋回,是一个较完整的冰期气候演化过程,属我国第四纪冰期系列的第五冰期,10旋回顶180 695年(推算)~15旋回顶129 890年,约5万多年是连续严寒的盛冰期,①、16分别可能是冰期早、晚时段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期间冷暖变化有5万年级的、10万年级的气候旋回.论证了荔波地区35~10万年间是冰期气候环境,前期17万年寒冷的气候环境,期间35万年、25万年前后更严寒,但生态基本保持正常演变的面貌,中期5万多年为极寒冷的气候环境,生态向适应冷气候环境演化,晚期3万多年为冷暖频繁突(跃)变的恶劣气候,期间生态面貌复杂,正常演替与残存、突变演替并存.  相似文献   

14.
北京西山是中国末次冰期旋回风成黄土与古气候研究的经典地区除风成黄土外,该区各种次生黄土也十分发育,由于后者的堆积速率较大,其环境变化的分辨率更高。次生黄土中S1古土壤由3层古土壤夹两层黄土构成,L1中的古土壤由两层古土壤夹1层黄土组成。经年代测定和古气候分析,S1中的3层古土壤分别可与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中的3个暖期对比,S1中的两层黄土可与5阶段中的两个次阶段对比。  相似文献   

15.
16.
耿安松 《地球化学》1995,24(3):308-309
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在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耿安松(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从沉积(无机)地球化学的角度研究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的变迁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许多成果。与之相比,从有机地球化学的角度研究第四纪古气...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第四纪泛湖期与古气候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对青藏高原不同位置的17个湖区进行地质调查,并结合卫星照片和地形图解译的基础上,笔者对高原泛湖区形成时间、范围和古气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最晚的两次高湖面(溢流面)时间约为40~30/35ka和65~53ka;在该时段高原为巨大的相互连通泛湖系所覆盖,总面积约达360000km2,湖水总体积约达53×108km3,分别较现代湖泊的总面积和总体积大38倍和659倍。在该泛湖期之前晚更新世还有3次高湖面:132~112ka、110~95ka和约91~72/83~75ka。说明青藏高原晚第四纪气候变化具有不稳定性和快速变化的特点。约40~30ka高湖面还出现在青藏高原以北腾格里沙漠,说明该时期存在特强的南亚夏季风;岁差周期20ka的太阳高辐射变化对位于地球低纬地带、高海拔地区的青藏高原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在30ka前后,伴随青藏高原的快速抬升和古气候变冷,青藏高原周缘泛湖突然外泄,在短时间内巨量冰冷湖水倾泄入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该泛湖倾泄事件已造成高原周缘江、湖等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8.
孟加拉湾由于陆源物质大量输入产生稀释效应,使碳酸盐含量表现为冰期时减小、间冰期时增大的“大西洋型”旋回。通过对该区四支活塞岩芯的有孔虫溶解指数、浮游有孔虫沉积通量、CaCO3 沉积通量和 >16 0 μm粗组分沉积通量的分析发现,研究区碳酸盐溶解作用强烈,表现出冰期减弱而间冰期增强的总趋势,且溶解作用滞后于浮游有孔虫壳的氧同位素旋回,尤以氧同位素 4、5期的高溶解度情况与印度洋和太平洋氧同位素 5期晚期至 4期为CaCO3溶解高峰一致。因此,孟加拉湾地区的CaCO3 旋回是大西洋型稀释作用与太平洋型溶解作用两者叠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内外学者在萨拉乌苏河地区做了大量考察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以往都把重点放在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考古、古人类、古生物和古地理环境等方面。对于在地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聚集与古气候的关系,探讨不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青藏高原不同位置的17个湖区进行地质调查,并结合卫星照片和地形图解译,研究高原泛湖区形成的时间和范围及其古气候。青藏高原第四纪最晚的2次高湖面(溢流面)时间是约40~30ka BP和约65~53kaBP;在该时段高原为巨大的相互连通泛湖系所覆盖,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湖水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