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断裂构造体系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文佑  钟嘉猷 《地质科学》1977,12(3):197-209
根据岩石和模拟实验的结果,应力在超过屈服强度以后,试样的表面常出现小鼓包,而且体积也有所膨胀。这一现象与所谓“扩容”(dilatancy)相当,主要是由于内部结构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松弛(relaxation)并产生微裂隙(Microfissuring)的结果,因此出现应力降,相当大地震前微震,并表现为其他前兆现象。它们也常表现为粒内滑动以及双晶等微观现象。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工作概况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科学》1976,11(2):116-119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地震记载丰富。地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132年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地震仪,曾记录到138年甘肃发生的陇西大地震。16世纪已有关于地震前兆和抗震建筑方面的记述。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过去研究唐山和海域地震的基础上,讨论了地壳内岩浆上涌与地球前兆,震后效应及其它一些地震现象的关系,认为赈 浆的上涌力,热的发散及气体的逸出,是引起地震前兆及其它地震现象的原因,地震过程与岩浆上涌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海城地震震源模式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震源模式是对地震形成条件、孕育和暴发过程的认识,它是与地震预报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讨论一个地震的震源模式应该解决震源应力场、发震构造和震源物理、化学过程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依据来源于震前、震时和震后所暴露出的各种实际材料。地震地质特征是认识这些问题的背景,模拟实验则为我们认识这些问题提供对比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塔院地温在唐山宁河地震前的前兆异常特征及同震效应。宁河地震地温前兆异常和北西向张家口-渤海构造带上发生的地震地温前兆带具有重复性、相似性、继承性和延续性。深入研究,对突破地震预报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地震前兆观测场的要求 ,福建数字地震前兆台网在依据观测场的要求是如何合理分布各观测点。并着重阐述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仪器观测技术系统的组成 ,前兆台网仪器安装过程及仪器安装过程需注意的事项。对福建数字地震前兆台网的安装做了小结。对此次仪器安装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合理摆放仪器、规范综合布线、传感器密封、避雷地线等做了几点建议。笔者结合多年的维修实际操作经验 ,对地震前兆仪器的设计如何提高仪器标准化、集成化、为维修的方便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应用时空域层次分析新思路及我国地震科技攻关成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前兆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对该区的地震前兆场特征作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目前存在的区域前兆异常场进行特征分析。研究认为,区内现有的前兆监测方法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呈现出与正常动态变化相异的中期或中短期前兆异常反映,并具有相对丛集的总体特征。前兆异常场由东莞虎门重力、广州水化学等构成。最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近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我省“十五”要进行的地震前兆观测台网改造 ,通过对 1 990年以来我省及邻近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永安地磁变化的分析 ,初步总结了永安地磁手段在我省中强以上地震映震效果  相似文献   

9.
将活动断裂与地震前兆现象相结合,运用地质力学观点,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水氡前兆异常的区域特征,如异常本底、异常台项比,初步讨论了前兆异常分布偏离未来震中区的构造动力成因,提供了地震危险性估计、发震地点预报的定量分析指标,这些指标对该区域Ms ≥ 4.1级地震的预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人们早就注意到地震前的地面隆起,Rikitake对这方面的例子作过相当全面的论述。但是对这种隆起的研究长期以来仅将它看成一种前兆现象,并且基本上只当它是水准测量这个单一手段的研究对象。唐山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也为人类正确了解认识地震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这次地震表明,地面隆起不只是震前的现象,作为地震形变的一部分,它在震时造成的震害甚至更引人注目。这不仅有水准测量方面的证据,还有地应  相似文献   

11.
论“定凹探边”与“定凹探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油层、储油层和盖油层的存在、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变化,对于油气藏的形成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中,生油层是主要的。生油层形成的条件为:第一,要有大的水体,即,有大型盆地或大型凹陷区;第二,这个水体需要在一定时期封闭,处于还原环境,以使大量生油母质得以保存并进行厌氧细菌的发酵及化学作用;第三,生油盆地应具有持续的大幅度的沉降及快速堆积。从我国一些生油盆地的生油层位来看,其堆积速度都是相当大的(表1)。大幅度的沉降和快速堆积,不仅提供了巨大的生油岩体积,而且使有机质在上覆沉积岩的厚度及荷重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具有足够的温度(主要条件)和压力,导致了生油母质的热裂化反应而得烃类。本文第一作者早已指出,深的内陆凹陷、海陆交替相的泻湖盆地以及滨海古河口三角洲是生物大量繁殖并成为油源的地区;而沉积环境的快速和突然变化以及适当的地温梯度和压力是生物大量死亡和快速埋藏并向油气转化的主要条件。所以,我们勘探油气藏必须首先确定生油凹陷,恢复原生古盆地面貌。“定凹”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南海中部和北部海域重力异常特征与地壳构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共同协作使用“向阳红”五号海洋调查船,利用西德GSS-2型海洋重力仪和我国的CHHK-1型核子旋进式磁力仪,在南海珠江口外海域(北纬22°—17°、东经113°50′—115°10′),进行约3000公里的海洋重力、磁力和测深。设计的测线方向为南北向,测线距为10海里。  相似文献   

13.
1982—1983年,作者对阿拉善断块进行了地质调查和研究。本文是在二年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断裂构造所提出的部分认识。阿拉善断块位于中国北部鄂尔多斯断块和塔里木断块之间,大部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和阿拉善盟所辖。东界为贺兰山西麓的亚洲中部经向断裂带,北界在德斯特乌拉和阿尔格林台一线,西南界为河西走廊北部的 NW 向断裂带。阿拉善断块上出露的最老地层为太古代的阿拉善群,由超镁铁质岩、基性火山岩和沉积碎屑岩组成。  相似文献   

14.
金成伟  周云生 《地质科学》1978,13(4):297-312
国内外广泛地认为,处于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弧形山系之间的雅鲁藏布江-噶尔河谷地是一条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缝合线带。由于印度板块自中生代以来的向北漂移,及其与欧亚板块的接近和相互之间的碰撞,先后造成了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弧形山系。  相似文献   

15.
苏、浙、皖地区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南部近东西延伸的扬子板块形成于距今800Ma 前。自震旦纪开始,在其东缘苏、浙、皖地区形成了两个呈北东东向展布的并在其东端相联的裂陷槽。其沉积厚度达万米。沉积演化晚期形成了复理石与磨拉石。复理石堆积于晚奥陶世,此时裂陷槽为两个向东开口的海湾,碎屑物来自盆地南北两侧的扬子古陆。磨拉石堆积的时代从晚奥陶世末到中泥盆世,碎屑物  相似文献   

16.
赵东旭 《地质科学》1986,(3):236-247
陕西南部汉中天台山、勉县茶店和略阳何家岩、金家河一带磷块岩的时代,目前有三种看法,即:泥盆纪、震旦纪和寒武纪。这一带磷块岩的成因也比较复杂。在磷酸盐沉积、成岩以后,又受到变质、褶皱、断裂和水溶液活动影响。本文对天台山、茶店一带的磷块岩的成矿时代和生成特点提出一些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7.
赵东旭 《地质科学》1982,(4):386-394
对东焦式磷矿(和与之相当层位的磷矿)的时代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分布在太行山的这个含磷岩系是震旦亚界的产物;另一种认为,它属滹沱群范畴。近来,王启超等把这一含磷岩系建为东焦群,归入滹沱超群内部。对于含磷的嵩山群、榆树砬子群、大罗圈河群等的时代,也有不同认识。另外,对这套含磷岩系或磷块岩的成因更有多种不同见解。有的认为是冰碛物,有的认为是海相沉积,有的认为其中磷块岩(如曲阳)是次生富集结果,有的则认为它是热液成因,凡此等等。 根据对太行山等地的野外观测和有关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分布在各地的这个含磷岩系彼此间可以对比,为滹沱群内部的产物,系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8.
前言宏伟的喜马拉雅山系,呈向南突出的弧形,屹立在我国西藏高原的南缘。它的主脊线上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高峰,比山系南侧的印度恒河平原高出八千多米。这样剧烈的地形高差,是地球表面结构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地质证据表明:喜马拉雅山系是在老第三纪晚期,从古地中海中升起的。  相似文献   

19.
刘钧 《地质科学》1982,(1):103-110
在研究岩石变形破坏时,现在采取的弹塑性分析,多是根据岩石在不同的应力状态下的典型破坏现象,提出强度理论(破坏准则),进而在导出岩石的本构关系基础上进行分析计算的。一般说来,岩石在不同应力状态下,基本破坏形式可分下面三类:(1)脆性拉伸破坏,(2)剪切破坏,(3)塑性流动破坏。这三种破坏类型,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流动和断裂(拉断和剪断)两种破坏形式。  相似文献   

20.
闻传芬 《地质科学》1979,14(3):264-269
剑阁球粒陨石于1964年10月9日(或19日),陨落于四川省剑阁县杨家村公社民主大队。1964年12月,经四川省地质局实验室涂继尧等同志初步定为石陨石。1966年3月,我所钟大赉和刘秉光两同志,由四川省地质局实验室得到一小块大小为6.2×5×1.8公分,重222克的标本(照片1)。陨石的原形和大小现已无法查清。恩施球粒陨石于1974年12月26日15时30分陨落于湖北省恩施县芭蕉区,地理坐标东经109°51′20″,北纬30°34′40″。1977年9月,笔者赴现场调查时,据直接了解情况的李建华同志介绍,当时在瓦屋公社、乾溪公社和寨湾公社交界处的上空,突然由西北往东南方向发出声响,在70-80里的范围内都能听见。尔后掉下多块陨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