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辽东地区早元古代火山岩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东地区早元古代火山岩是下元古界辽河群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由酸性和基性两套火山岩组成。前者形成于辽河裂谷发育早期的拉张裂陷阶段,属于壳源岩浆成因;后者形成于辽河裂谷发育中晚期的强烈拉张裂陷阶段,属于幔源岩浆成因。重点讨论了基性火山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这些基性火山岩主要为一套海底喷发的基性枕状熔岩,具有大陆拉斑玄武岩和大洋拉斑玄武岩的双重特征,是辽河裂谷由大陆壳向大洋壳演化过程中的产物。火山岩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与早元古代时期热地幔对流形式的出现以及郯-庐断裂带发生右旋平移剪切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滇西保山地区晚寒武世火山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虎  冯庆来  曾文涛  姚雪  王晓林  赵云江 《地质通报》2015,34(12):2280-2291
滇西保山地区上岩箐—白岩凹林场一带的晚寒武世火山岩虽不甚发育,但分布广泛。早期为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晚期为钙碱性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早期火山岩形成于伸展环境,晚期火山岩为消减作用产物。保山地体构造背景在晚寒武世由伸展环境向挤压环境转换,并形成寒武系与奥陶系之间的不整合,为东冈瓦纳大陆北缘由被动大陆边缘向主动大陆边缘转换提供了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勉略结合带五里坝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里坝火山岩位于扬子与秦岭微板块的分界断裂:巴山弧两河—饶峰—石泉—高川蛇绿构造混杂带内,岩石为一套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由亚碱性玄武岩和亚碱性英安流纹岩组成。基性岩和酸性岩均具有显著的Nb、Ta亏损,玄武岩的Th/Yb-Ta/Yb和Ti/Zr-Ti/Y不活动痕量元素组合特征指示这套双峰式火山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特殊的洋内岛弧弧内裂陷的大地构造环境。五里坝火山岩应是勉略洋盆在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发育期间洋壳俯冲及裂陷的岩浆作用产物。它可能是勉略缝合带在巴山弧地区出露的重要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高长林  方成名 《江苏地质》2011,35(3):236-240
安徽滁州张八岭地区的张八岭群分为2组。一是下部北将军组,以千枚岩和片岩为主;二是上部西冷岩组,主要为一套变质火山岩系。张八岭岩群的细碧-石英角斑岩系主要发育于西冷岩组中,具多旋回特点。细碧-石英角斑岩系以石英角斑岩为主,细碧岩次之,角斑岩类稀少。该岩系的火山岩富碱、富钠,具双峰值特征,其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形成于非造山张性环境,为裂陷槽,是与晚元古代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王世新  梁广林 《新疆地质》2002,20(4):360-363
新疆中天山东段的卡瓦布拉克地区,在早古生代具有裂陷槽性质。上奥陶统白顶山组发育于该裂陷槽初始拉张-闭合阶段,具特殊沉积特征。通过对该组的沉积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讨论了其沉积环境及沉积构造背景,认为该组底砾岩、底砂岩为近源或原地滑塌堆积和洪积物,具裂陷槽初期强烈拉张阶段磨拉石建造特点,浅海相岩屑砂岩碎屑物来源为活动性较强的中天山地块,所夹玄武岩为大陆板内碱性玄武岩。  相似文献   

6.
湘黔桂雪峰期地层单元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文山  赵风清 《湖南地质》1997,16(2):78-84,91
扬子地块江南构造域的湘黔桂地区,雪峰期地层单元中的变质中基性至基性火山岩显示大陆玄武岩至玄武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变中酸性至酸性火山岩类主要显示S型,其次为S与I过渡型的花岗质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变砂岩类和变泥岩类显示大陆边缘砂岩类和泥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具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及沉积相特征,推测其属于内硅铝裂隙盆地陆缘环境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隋振民 《吉林地质》1995,14(1):23-28
本区中生代火山岩可以分成偏碱性中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岩两类,二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成份间断,构成一个偏碱性中性-酸性双峰式岩系。偏碱性中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上与榄安粗岩相似,具有富碱(K2O+Na2O),K2O/Na2O比值高以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P)等特征。本区火山岩形成大陆边缘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东升庙矿区变质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本文对其产出特征、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变质火山岩为一套以玄武岩为主的双峰式火山岩,其原岩为基性的玄武岩和酸性的流纹岩。玄武岩属碱性玄武岩,流纹岩属钙碱性系列,它们具有与火山弧火山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性火山岩的稀土元素分配型式和Nd同位素特征表明其成岩物质来源于(亏损)地幔。构造环境分析表明,矿区变质火山岩的构造环境为大陆边缘火山弧造山带。  相似文献   

9.
产于北大河群的早元古代火山岩是北祁连山西段最主要的三期火山岩之一,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期火山岩的原岩为具有双峰式组合的拉斑玄武岩和中酸笥凝灰岩。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稀土分布型式,前者以极低的富集轻稀土为特征,而后者以强烈富集轻稀土的特征;基性火山岩的微量元素分布曲线指示了其形成了裂陷槽环境。结合Nd同位素特征以及区域2得出本区早元古代变质火山岩形成于裂陷槽环境。  相似文献   

10.
发育于大陆边缘裂陷阶段以局限海相为主要沉积环境的富含浮游藻类泥页岩可能是Bonaparte盆地潜在的重要“油”源岩。从构造地质背景、沉积充填特征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表明,局限海相页岩形成于大陆边缘裂陷阶段的衰减期,盆地基底的差异裂陷活动为页岩的形成提供了高可容纳空间和欠补偿的沉积环境,同时,“小隆大凹”的沉积格局更加有利于大规模相对稳定的半封闭的局限海沉积环境的形成和海相浮游藻类的繁盛。以扇三角洲和海底扇为主的物源体系带来大量“陆源”营养物质,同时,保持营养物质的供给与欠补偿条件的平衡。局限海相页岩主要形成于弱氧化、陆源物质供给较弱、局限海范围较大的沉积环境;岩性上以海相泥岩为主,陆源孢粉化石与沟鞭藻化石均较发育,或后者含量略高;沉积厚度适中、分布范围局限;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以混合型有机质为主,成熟度较低,气相色谱以前峰型为主,(nC21+nC22)/(nC28+nC29)和Pr/Ph比值相对较高,甾萜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以低C19三环二萜和C24四环萜烷、高孕甾烷、高αααC27R/αααC29R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孙林华  桂和荣 《地球学报》2011,32(5):523-532
在对安徽省北部宿州新元古代史家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发表的淮南和凤阳新元古代刘老碑组页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对它们的物源和构造背景进行了对比讨论.结果表明:刘老碑组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来自于中-酸性火成岩高程度的首次风化,而史家组砂岩则来自于经历了再循环的古老地壳物质较低程度的风化.刘老碑组页岩相对史...  相似文献   

12.
以板块构造演化为基础,利用地震、地质等资料,再现南大西洋两岸共轭型被动陆缘盆地原型盆地形成演化过程。首次依据盆地结构差异及沉积充填特征,将研究区被动陆缘盆地进一步划分为“三段”“四类”;结合对已发现大油气田的解剖,搞清了每类盆地大油气田成藏规律,并分别建立了其大油气田成藏模式。认为两岸“三段”“四类”盆地都经过了早期陆内裂谷、过渡期陆间裂谷及漂移期被动陆缘三个原型阶段。南段为下伏裂谷层系比较发育的“断陷型”盆地,上覆坳陷沉积厚度较薄,仅作为区域盖层,形成“裂谷层系构造地层型”大油气田。中段为裂谷、坳陷层系都比较发育且过渡阶段有盐的“含盐断坳型”盆地,以过渡期陆间裂谷盐岩充填为特征,其上、下的漂移期海相及裂谷期湖相页岩均可形成有效烃源岩,海相页岩及盐岩分别作为优质盖层,形成了“盐下碳酸盐岩盐上重力流扇体型”大油气田。北段为裂谷层系分布范围小、坳陷沉积范围广且厚度大的“坳陷型”盆地,受 “窄”陆棚、“陡”陆坡控制,坳陷层系重力流扇体自始至终比较发育,源于坳陷层系下部海相页岩中的油气直接充注于本身内部裙边状分布的重力流复合扇体之中,形成“漂移期重力流扇体群型”大油气田。另外,研究区还发育尼日尔、福斯杜亚马逊、佩罗塔斯三个具有独特构造沉积特征的 “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其特殊性体现在三角洲层系由于沉积速率极高,从陆向海形成生长断裂带-泥岩底辟带-逆冲断裂褶皱带-平缓斜坡带四大环状构造带。除了前三角洲层系可以作为有效烃源岩之外,本身也可以形成自生自储自盖型组合,形成独特的“四大环状构造带型”大油气田,即在由陆向海生长断裂带-泥岩底辟带-逆冲断裂褶皱带-平缓斜坡带四大环状构造带上都可以形成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13.
东昆仑地区发育一套显生宙碎屑岩地层,包括下寒武统沙松乌拉组、中—上奥陶统纳赤台群、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浩特洛哇组、下三叠统洪水川组、中三叠统希里科特组以及上三叠统八宝山组。研究区砂岩的CIA值反映沙松乌拉组砂岩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高,其余各组砂岩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低。主量和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各组砂岩源区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包含少量中性成分。La、Ce、Th、U、∑REE含量和La/Sc、Th/Sc、Sc/Cr、La/Y比值指示沙松乌拉组和纳赤台群砂岩沉积环境为大陆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浩特洛哇组砂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洪水川组砂岩沉积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希里科特组砂岩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接近于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八宝山组砂岩沉积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综合分析认为沙松乌拉组和纳赤台群砂岩形成于原特提斯洋俯冲阶段,浩特洛哇组砂岩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持续扩张阶段,洪水川组砂岩形成于古特提斯洋俯冲阶段,希里科特组砂岩形成于陆(弧)陆初始碰撞阶段,八宝山组砂岩形成于陆陆全面碰撞—碰撞后阶段。  相似文献   

14.
大陆解体与被动陆缘的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火山型被动陆缘是大陆解体过程中形成的一类陆缘类型,其演化过程与活动陆缘一样复杂多变。随着近年来对大陆解体过程与被动陆缘演化的深入研究,对其沉积过程、岩浆活动以及变质作用研究都有了很大的进展。陆壳减薄解体的过程有许多不同的模式,不对称的简单剪切模式可能是火山型被动陆缘的成因,其机制是软流圈隆起的最大位置从剖面上看与地壳减薄最大位置不在一条垂线上,造成软流圈上升的岩浆在解体的大陆一侧形成火山型被动陆缘。被动陆缘的沉积建造由两套沉积物组成,一套是大陆解体的裂谷阶段所形成的陆相沉积物和双模式火山岩组合,另一套是稳定陆缘的复理石组合;岩浆作用中基性岩类反应了物质直接源于上地幔的主要特点,并有部分受到地壳混染的特征;变质作用中高温低压环境主要发生在裂谷作用阶段,其特点反映了大陆解体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温和减压过程,而拆离伸展阶段则被脆性变形所代替。  相似文献   

15.
陈蕾  胡修棉  黄志诚 《地质学报》2007,81(4):501-510
藏南古错地区早白垩世以出现一套火山岩屑砂岩为特征。通过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物源区综合分析表明,砂岩中的火山岩岩屑来源于同期的印度大陆北缘的板内火山作用。侏罗纪晚期,砂岩物源来自于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早白垩世Barremian期砂岩物源来自于被动大陆边缘和火山弧的双重供应,随地层变新火山物质的输入逐渐增加,至Albian早期达到顶峰。随后,火山物质输入终止,砂岩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套黑色页岩。古错砂岩物源区的变化反映了印度大陆北缘在早白垩世存在一次强烈的板内火山作用,可能与印度大陆与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的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合肥盆地新生代火山岩成因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从柏林  王清晨 《岩石学报》1996,12(3):370-381
古新世和渐新世(可能至中新世)玄武岩质岩石的零星露头产在中国东部的合肥盆地中。前者是拉班玄武岩质,而后者是碱性玄武岩质。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以及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古新世拉斑玄武岩浆应该来源于一个老地幔楔的部分熔融,而这个地幔楔是由早中生代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消减而形成的。自渐新世,中国东部大陆进入了张裂的大陆边缘阶段。该阶段的碱性玄武岩浆可能来源于软流圈。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大别山北缘构造属性,对定远组地层组成、形成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调查与研究.野外调查表明,定远组主要由一套变火山岩及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浅粒岩、板岩等组成,其中变火山岩包括变玄武岩与变流纹质火山岩,并构成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建造;此外,还含有早古生代构造地层单位.运用LA-ICP-MS对酸性火山岩锆石进行U-Pb定年,获得725.7±1.4 Ma、736.6±5.4 Ma的年龄,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不是前人认为的早古生代.变玄武岩分为低Ti(TiO2=1.19%)和高Ti(TiO2平均含量为3.11%)两种类型.低Ti玄武岩稀土总量较低(低于N-MORB),岩浆来自亏损的地幔源区.高Ti玄武岩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富集Nb、Ta等元素,不相容元素的比值接近大陆裂谷玄武岩;另一种类型亏损Nb、Ta、Th、U等元素,岩浆可能来源于被下地壳或蚀变大洋地壳改造的地幔,其Th/Ta为1.6,与大陆裂谷玄武岩相当.总之,变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很大差别,是地幔源区不均一的反映.变酸性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亏损Nb、Ta、P、Ti等元素,锆石Hf同位素分析显示主体εHf(t)值为-3.0~-10,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Hf)为1 630~2 258 Ma,揭示其来源于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定远组新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并非岛弧构造背景.定远组双峰式火山岩及广泛分布的同时代岩浆岩,揭示了扬子陆块北缘在新元古代(800~611 Ma)时期一次重要的大陆边缘裂解-岩浆事件,是Rodinia超级古大陆裂解作用深部地球动力学的地表响应.   相似文献   

18.
哀牢山缝合带中两类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哀牢山构造带的哀牢山断裂与花山-雅邑断裂之间出路大量不同构造环境的岩浆岩。除双沟蛇绿岩外,尚发现有景东火山岩和墨江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景东火山岩具有类似于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P-MORB)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以双沟蛇绿岩为代表的哀牢山洋盆先期的陆内裂谷构造环境;墨江火山岩具有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哀牢山洋盆向西俯冲消减作用下的岛弧构造环境。景东裂谷型火山岩和墨江岛弧火山岩分别代表了  相似文献   

19.
The Neo-Tethys Ocean began to form at Early Permian times, when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 were emplaced in various areas of the newly-formed Indian passive margin, exposed today in the so-called Tibetan Sedimentary Zone of the Himalaya. Lower Permian mafic volcanic rocks, which have long been known from various Himalayan localities from Kashmir to Arunachal Pradesh, are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reported to occur also in South Tibet (Bhote Kosi Basalts of the Gyirong County). The basalts unconformably overlie lowermost Permian diamictites, with locally intervening black shales and debris flow deposits, and are followed in turn by chert-bearing quartzarenites and silty to phosphatic marls yielding brachiopods of Roadian–Wordian age. The age of the lavas can thus be bracketed as late Early Permian (post-Sakmarian and pre-Roadian).The geochemistry of these subalkalic tholeiites, akin to MORBs, testifies to their similarity not only with the adjacent Nar-Tsum Spilites of central Nepal, but also with the Panjal Traps and Abor Volcanics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imalayas respectively. The geochemical signature of Lower Permian volcanic rocks is in fact uniform all along the Himalayan Range, and marked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basaltic–rhyolitic alkalic products sporadically emplaced during the previous rifting stage. Rift volcanism in the Tethys Himalaya began in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and came to an end in Sakmarian times. In the Early Permian, initial submergence of the rift shoulders and sediment starvation were followed by tholeiitic magmatism, which is therefore interpreted as following break-up and incipient sea-floor spreading in the Neotethys Ocean. Roughly contemporaneous emplacement of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 of similar geochemical signature along a 2000 km long rift axis would in fact suggest extensive mantle melting at the transition from continental rifting to break-up and opening of the Neotethys between Northern Gondwana and the Peri-Gondwanian bl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