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福建东部火山岩区的铜多金属矿找矿问题是福建地矿工作者长期研究和争议的热点。通过对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矿化蚀变特征的研究,并与紫金山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化、蚀变规律进行对比,发现许多区域(如平和大矾山等)具有紫金山式高硫浅成热液型铜多金属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存在巨大的找矿潜力。并分析了紫金山式铜多金属矿的区域成矿要素,初步建立区域成矿模式,提出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
张雪亭 《地质与勘探》2014,50(4):659-665
索拉沟大型铜多金属矿位于鄂拉山叠覆造山带。在大量野外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相学和原岩恢复综合研究表明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含矿围岩为杂色非晶质致密块状均质、具条带状构造的不纯硅质岩,其中夹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根据岩石化学特征,其中火山岩属中性火山岩类。从火山岩原岩恢复图解看,在TiO2-SiO2图解中6个点全部落入火成岩区,而(al+fm)-(c+alk)-Si图中6个点有3个落入火山岩区,3个落入钙质沉积岩区,火山岩属于安山质岩类。综合研究认为,索拉沟含矿地层的宜归属为鄂拉山组,矿床类型属与弧火山作用有关的沉积-热液复合型矿床。  相似文献   

3.
尕龙格玛铜锌多金属矿区岩浆活动强烈,火山岩分布广泛,其展布受区域构造的控制作用明显。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对尕龙格玛铜锌多金属矿区火山岩系的岩石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岩石化学成分、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初步确定了矿区的火山机构及其岩相构造的基本特征。通过对该区英安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揭示了矿区在三叠纪时期处于岛弧的大地构造背景;英安岩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古特提斯洋壳俯冲,引起幔源物质与深海沉积岩共同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不断分异演化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及其邻区是我国铜多金属矿产的重要产区之一,现已探明的铜矿储量占全国已探明铜矿储量的六分之一左右。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矿床类型众多,具有较好的铜多金属矿勘查前景,特别是寻找大型斑岩型或潜火山热液型矿床的前景。为此,“大兴安岭及其邻区铜多金属矿勘查与评价研究”被列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书是该课题参研人员采用科研、生产、教学三结合联合攻关的一部分中间性研究成果。该论文集中既有对大兴安岭中南部铜多金属成矿构造背景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对著名的中条山铜成矿区域构造背景方面的新认识,还有对区域地层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特征以及近矿交代岩及其分带性方面的论文。在单个矿床的研究上,有多篇论文详细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西乌旗乌兰哈拉嘎位于兴蒙造山带东南部,区内地层缺失较多,以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地层为主,岩浆和构造活动较强,地球化学调查显示有明显的异常浓集区。本文从西乌旗乌兰哈拉嘎苏木地区的成矿地质背景着手,分析了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地质因素,详细论述了准好莱西铜多金属矿(点)的成矿地质特征,总结了找矿标志。分析认为,该区石炭-二叠系是铜多金属矿的成矿围岩,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和航磁异常对找矿的指示意义较大,热液蚀变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地区处于大兴安岭铜、锡、铅、锌、银多金属巨型成矿带西坡西南部,成矿条件优越,区内铜多金属矿(化)点多、成因类型多。通过对西乌旗地区铜多金属成矿条件系统分析,总结了该区铜多金属成矿地质特征,成矿与构造、地层和岩浆岩之间的关系,结合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资料,对研究区找矿远景进行了分析,进而圈定出3个找矿远景区,并进一步指出各远景区下一步主攻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7.
库马苏南铅锌多金属矿点位于北阿尔泰库马苏铅-锌-铜-金成矿亚带上。通过对研究区开展1:1万地质测量、1:1万岩石测量(100 m×20 m)等工作,发现11条铅锌矿(化)体,1条铜矿体;铅锌矿(化)体矿床类型主要为火山岩型,少量石英脉型;火山岩型铅锌矿(化)体产出于北西—南东向逆断层中,石英脉型铅锌矿(化)体产出于北东—南西向张性节理构造中。研究区1:1万化探综合异常发育,异常套和较好,化探综合异常分布区与地层、构造及火山岩型铅锌矿(化)体的走向位置吻合,地球化学环境对成矿十分有利。研究区南东侧开展的1:1万磁法测量工作显示,高磁异常能明确指示出该区构造破碎带、围岩蚀变带以及部分岩体位置。在筛选1:1万化探综合基础上开展地质、物探工作,并布设钻探施工查证,有望实现该区火山岩型铅锌矿多金属矿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乌日尼图铜铅锌钨钼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类型、岩石化学特征的研究,总结归纳了乌日尼图钨钼矿与小型中酸性岩体的成矿关系、围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围岩蚀变类型与成矿的关系、钨钼等多金属矿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矿床的区域展布和时间演化规律.指出中生代早白垩世中酸性岩体为本矿区的矿源体,且该岩石类型亦为二连-东乌旗-梨子山成矿带上钼矿的重要矿质来源,是内蒙古草原覆盖区寻找钨钼多金属矿应重点关注的岩石类型.   相似文献   

9.
巴音铜矿床位于新疆西南天山东段,尤路都斯山问盆地北缘.矿化体赋存于上志留统中基性火山岩及沉积岩中,矿化富集受地层、构造、侵入岩的多重控制.文章阐述了巴音铜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体)地质特征.研究了矿区内地层、岩石、岩浆岩中微量元素与铜成矿的密切关系,探讨了成矿流体性质、矿床成因、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0.
普迟亚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西藏谢通门普迟亚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元素分布特征、单元素异常特征、元素相关性分析、异常元素组合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Pb、Zn 、Cu为区内具一定潜力的找矿指标.推断区内可能的成矿类型为火山岩型铅锌多金属矿和与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优选了展咱木部铅锌找矿远景区和色药铜(钼)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1.
翁孔坝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澜沧江构造带南段的云县-景洪火山弧上新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床,与中三叠世陆相火山岩系密切相关,且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文章在野外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赋矿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对矿区内火山岩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将其细分为5个喷发旋回,9个岩性段(T2s3-1~T2s3-9),认为该矿床具有火山沉积-成岩成矿期和改造成矿期两期成矿作用,为陆相火山沉积-改造型铜多金属矿床。其中,火山岩成矿作用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具有明显的岩性/岩相组合控矿特征,笔者综合认为该套火山岩系是矿床主要的控矿因素之一,进而初步建立了其与铜成矿的“时-空-成因”关系图。  相似文献   

12.
肖静  薛培林 《矿产与地质》2006,20(6):636-639
阐述了恰东铜矿床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并对该矿床的含矿地层、岩石化学组成、矿区构造、岩浆岩、矿石类型以及硫同位素特征进行了重点研究。研究认为,恰东铜矿床的成矿与该区三叠世火山喷发活动有密切关系,是由火山成矿流体以喷流形式进入海盆底部与陆源碎屑一起沉淀而形成的火山喷流沉积铜矿床。  相似文献   

13.
论澜沧老厂银铅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澜沧老厂系受燕山期构造控制由上部灰岩与下部火山岩组成统一矿化体的银铅多金属大型矿床。深部钻孔揭露花岗斑岩与矽卡岩铜矿化,说明其成因与隐伏酸性岩体有关。历史遗留由灰岩型矿石提银后的富铅炉渣,其含铅金属量加上灰岩型矿石已探明的铅金属量,相当火山岩型矿石已探明铅金属量的2.5倍。说明灰岩型矿体是矿床的主体。只研究火山岩型而忽略灰岩型铅锌矿的研究,或以火山岩型矿体的成矿特征来说明老厂矿床的整体特征,都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4.
在对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区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七宝山铜及多金属矿床特征,认为矿床的成因属于沿断裂构造充填的中-低温次火山热液矿床。控矿因素主要是断裂构造、岩性、地层,简要分析了该区的找矿标志主要为断裂交汇部位、构造破碎带及其火山岩体等。同时分析了该区的找矿方向,指出了五莲七宝山、南官庄、李家坡3个找矿预测区的潜力,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粤北大宝山Cu-Mo-W-Pb-Zn多金属矿床位于钦杭矽卡岩型Cu-Mo成矿带南部。对于该矿床成因目前存在志留纪海底喷流沉积成因和燕山期斑岩矽卡岩成因2种争议。文章以大宝山次英安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矿区填图和钻孔编录,查明次英安斑岩与矿体矿化的空间关系;通过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提示成岩成矿时代与背景;结合区域资料探讨次英安斑岩与金属成矿关系。野外地质填图提示,层状铜矿体赋存在志留系东岗岭下亚组碳酸盐岩中,但存在透闪石化、绿泥石化等与斑岩型矽卡岩型岩体有关蚀变,而且周围发育侏罗纪花岗闪长斑岩;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精确定年方法,获得次英安斑岩年龄为(434.3±1.0)Ma(DB009)、(431.50±0.12)Ma(DB022)和(417.00±0.87)Ma(DB031)。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次英安斑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富集Hf同位素特征和古老模式年龄,指示岩石成因主要源于古老地壳重熔,这种重熔有可能伴生有钨、锡、铌、铊等矿化,但不会产生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结合辉钼矿Re-Os等时线成矿年龄(166.0±3.0)Ma,笔者认为大宝山矿床成矿主要与侏罗纪花岗质岩浆侵位密切相关,与志留纪次火山岩无关。  相似文献   

16.
邹平火山岩盆地是山东省重要的铜多金属矿区之一,区内含有1套多旋回多期次的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已发现的铜矿床、矿化点均与晚期侵入杂岩体及次火山岩有关。为了查明矿区的成岩成矿作用时代,采用SHRIMP同位素测定技术,对区内与铜多金属矿化有关的侵入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王家庄铜矿床的赋矿围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128.8±0.8)Ma,盆地中部裂隙充填交代型铜金矿床的赋矿围岩环状二长岩岩墙的侵位年龄为(122.9±0.5)Ma;对王家庄铜矿中的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分析,获得的等时线年龄为(126.7±4)Ma及模式年龄加权平均值(128.2±0.8)Ma,代表了辉钼矿在流体中沉淀的时间。所获年龄数据准确地厘定了区内晚期岩浆活动及其矿化时限,表明王家庄杂岩体的侵位时间早于环状二长岩岩墙,其多金属矿化时间与成岩时间接近,岩体与矿化关系密切;而裂隙充填交代型铜矿的形成时间晚于环状二长岩岩墙,具有明显的构造控矿特征。所获得的年龄数据对于进一步研究区域成矿规律和指导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铁矿型铜多金属矿床是与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建造有关的火山岩矿床,矿化赋存于一套微量元素总体含量水平较高的海相中酸性细碧角斑岩系中。赋矿地层、岩性具有以Cu,Pb,Zn为主,伴生Sb,Ba,Ag,As,Bi,Hg,Cd等多元素的特征组合,这些元素在成矿区域上形成大范围的地球化学异常,其主体异常对应于矿田。矿区大比例尺的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显示,这些指示元素的清晰的原生异常相互交替叠置于矿床内矿化富集部位,水平分带不甚明显,而垂直分带清晰。具有不同指示意义的元素组合于矿化的不同部位聚集而出现的分带,是用于评价矿化剥蚀程度及其成矿远景的重要地球化学参量  相似文献   

18.
依据青海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特别是矿床物质来源、矿物、元素分带、成矿热液演化中铜多金属矿床的性状,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控矿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属火山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其矿床经历了沉积成岩和热液改造两个阶段。中三叠世海底火山喷发喷气活动携带大量成矿物质,在浅海台地相对低洼的部位(还原条件下)与火山碎屑物、陆源物一起沉积下来,形成了最初的"矿源层"或贫矿层,在随后的(印支期)造山过程中,受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的作用,地层中岩石脱水、成矿元素活化、聚集形成富矿溶液,并沿地层层理、岩石破裂运移,交代岩石中化学性活泼的组分或充填于岩石裂隙中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9.
赵国斌  杨合群  任华宁  谢燮  贾健 《地质学报》2016,90(10):2863-2873
针对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各矿床之间的关系、成矿元素分带机理和细碧角斑岩的判别等问题,通过野外实地调研并结合研究前人资料,认为火焰山矿床处于背斜构造的南翼,为正常翼;折腰山矿床处于背斜构造的北翼,矿体已发生倒转。该矿田中各矿床处于喷流成矿系统的不同位置,折腰山、火焰山等铜(锌)矿床为近热液喷口型矿床,分布于火山穹窿中心破火山口位置;四方山、四个圈、小铁山等锌铅铜矿床为远热液喷口型矿床,分布于火山穹窿斜坡洼地;在更远处的海底洼地形成黄崖口等铅锌矿点。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形成过程中,由于海水在较高温度下的渗滤参与,正常火山岩常发生细碧角斑岩化,Na2O含量大多3.5%,可利用Na2O-SiO_2图解判别火山岩是否已发生细碧角斑岩化,并作为一种重要找矿标志。如果火山岩细碧角斑岩化强烈,说明成矿条件有利;反之,如果火山岩没有细碧角斑岩化,则说明成矿条件不利。  相似文献   

20.
四川拉拉铜矿床成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四川拉拉铜矿产于古元古宇河口群落凼组 ,成矿围岩为一套细碧角斑质火山岩及以硅质岩、条带状钠长岩和萤石化黑云母岩为主的喷气岩 ,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呈条带状、浸染状 ,部分呈角砾状 .。矿石矿物呈他形粒状以填隙方式产出 ,并见交代溶蚀结构和黄铁矿的胶状结构。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及少量斑铜矿、辉钼矿。黄铁矿的常量元素、Co/Ni、S/Se均显示火山喷流 -沉积矿床的特征。铅同位素及硫同位素资料表明 ,铜铁等金属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 ,而硫以深源为主 ,并有海水硫酸盐参与。矿床属火山喷流-沉积型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