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海 《今日国土》2022,(7):36-38
<正>2022年7月23日晚,我无意中看到“《绿水青山金海湖》生态文学创作采风活动在金海湖镇举行”的消息,顿感激动万分。激动之余,我觉得这么多外乡名人都尽心帮助宣传我家乡的山山水水,我作为故乡人更应尽一把力,哪怕是一点儿微薄之力,把我家乡的历史文化推送给社会,也不枉家乡父老对自己的培养。于是,晚上我就给李青松老师打了个电话,一表感谢,二表想法。李老师听后非常高兴,并给我下达了一个任务:“借此机会,你把家乡的古树文化好好宣传一下多好啊,正好缺少这方面的作家。因为你搞了10多年的全市古树保护,  相似文献   

2.
周舒艺 《今日国土》2023,(Z1):58-59
<正>金海湖火了!金海湖在哪里?这里所说的金海湖,又称海子水库,位于北京市平谷区,距离市中心85公里,西依金海湖大坝,三面青山环绕。现在已成为一个4A级风景区。几年前,曾经走进金海湖。那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水,那一方满眼绿色的小岛,从此在脑海中成为了抹不去的记忆。只是,那时的金海湖似乎还藏在深闺人未识,静静地坐落在京东一隅。没想到,近几年,随着京郊游的兴起,金海湖越来越火!  相似文献   

3.
北京的“城南”是—个很模糊的地理概念.今天,它大约在新开辟的广安门内大街以南;在30年以前,这条“南北”界线应该在前门东、西大街.台湾女作家林海音著有—部《城南旧事》,她在北京的时候,先后住在石驸马大街和骡马市大街一带,按今天北京人的概念,这两处已经不算是地道的“城南”了.  相似文献   

4.
“地图”两个字很有意思.“地”是一个场所,可意指场地与气场,有着“空间”和“精神”的概念,包括了地理与文化的关系.地图是一种信息载体形式,以图画表明内涵. 过去文化贫瘠的时候,人们看到白纸黑字就有幸福感,而今天,纯文本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为信息视觉化的时代到了.信息视觉化源于三方面:一是事实概念,就地图而言,它是科学性、客观性极强的证物;二是审美概念,对图形、视觉的美感需求越来越被关注;三是可读性概念,当今社会效率高,人们需要快捷地获取信息,图恰恰比文字快捷,更具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老人认为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一个是福建的长汀。对我来说,长汀是故乡的美,是汀江的水抚育了我;凤凰是梦中的美,她时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牵动我投向她的怀抱。“如果,不能爱一个人,那么就让我们爱上一座城吧。”看过很多凤凰的照片.好像已经对这座边城非常熟悉。为了轻触早已“熟悉”的凤凰,为了追寻传说中的“翠翠”.为了我爱的人的鼓动,我走进凤凰那心爱的城。  相似文献   

6.
<正>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土特产”文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具体部署,重点在深挖乡村产业特色、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北京市平谷区围绕北京市赋予的“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明确“高大尚”平谷的发展目标和路径,金海湖镇成为“拥抱新消费新生活,  相似文献   

7.
小开本     
杨浪 《中国测绘》2021,(2):70-71
友人刚刚寄来印制精美的《老树日历》一册,摩挲之余,想起当年和树勇的对话.我说,你在新浪微博上最初的一拨画是出离的愤怒,那时温州动车事故搞得互联网第一次舆论大哗,我还想“老树是谁”?后来突然看到画风转到穿越和出世了.树勇说,都说是“做梦”的时候,我那就是从梦境里来,到梦境里去.  相似文献   

8.
与以往我们熟悉的“节约一滴水,少用一度电”有所不同,循环经济的提出,扩展了已有的节约内涵。循环经济讲究的是综合利用、“吃干榨尽”,将这种概念应用到居民生活、企业生产中,广东已结出许多“节约”的果实。从“直线式”节约到“循环式”节约“资源——产品——废弃”这是我  相似文献   

9.
陈阳 《中国测绘》2022,(4):58-61
<正>如今,穿行于大型城市,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别样的汽车:与普通汽车相比,它们的“头顶”通常会多出一个柱状探头;在部分大型商场,我们还能看到穿戴着颇具科技感背包的工作人员在室内踱步;而在野外林区我们可能也会看到几架“腹部”装着大家伙的无人机往复飞行。这些情景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是电影中的场景,只要我们注意观察,会发现这些已经在悄然间融入大众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0.
金海湖畔     
<正>金海湖位于北京东郊的平谷区,是北京市蓄水量仅次于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和怀柔水库的第四大水库(或称第三大水库),也是原先首都供水的一个重要来源。金海湖的形成是由于大地震造就的,属于鬼斧神工天造地设。清朝康熙18年(即1679年),在平谷、三河一带,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山河断裂从而造成了巨大的峡谷。  相似文献   

11.
李薇 《中国测绘》2009,(3):58-58
最近出差,在火车上的过期杂志上,看到一条已不是新闻的消息。上海出版了一种《上海出行方便地图》,这张图的外观有点像交通旅游图,特别之处是上面详细标注了市内各处公共厕所的位置,人们想方便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地“按图索厕”,这种图俗称“厕所地图”。据说“厕所地图”,是上海的的哥们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但是他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波澜,美洲大陆的概念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得到确认,一幅500年前绘制并最早提及“亚美利加”的地图,能给我们答案。  相似文献   

13.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的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的‘人要敬畏大自然’”。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  相似文献   

14.
我经常发明人们早已发明过的事情。对这,我倒有一点自知之明。我是一个“时者也”之“圣”,注意赶上时代。我关心“前沿问题”,但是自己孤陋寡闻。很容易发明别人早于我发明的东西,这是很自然的。但是我做这一点事情的时候,我还是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的。不过发明别人已经发明了的事情,总不能说是创新。对做这样的事情我起了一个新字眼“创旧”。是创造但这种创造没有创造出前人不知道的东西。我在2002年8月4日《今日国土》创刊座谈会的发言,提出要重视城市地下开发,自认为是自己创造性的发挥。当然我并不是说完全是我的创造,因为我的这个思…  相似文献   

15.
陈阳 《中国测绘》2022,(2):16-21
<正>“我在哪,要去哪,怎么去?”这看似颇具哲学意味的追问,让人们追寻了上千年。从2400多年前战国时期《兆域图》的绘制,到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服务,我们对精准位置服务的追逐从未停止。如今,随着室内/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我们在室内环境的活动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大型场馆环境中,也存在“我在哪”“我该往哪去”的需求。对人而言,室内环境非常陌生或环境过于复杂,就可能导致我们仅凭经验无法辨别方位和路线,  相似文献   

16.
前面的各位前辈都对中国的城镇化涉及到的制度,甚至中外概念的区别做了一些介绍,这些我就不再说了。因为杨开忠教授提出来我们是不是可以设立自治市,我想交代的一个背景是中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分成五级政府之后,每一级之间是纵向的。10年前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面临这样一个挑战,所以我想讲的是,在现行的制度框  相似文献   

17.
喻沧 《地图》2003,(5):46-49
在2003年,我们看到了一张《世界地图》的新面孔。这是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中国测绘学会和中国地图出版社为主,其他部门通力合作编制的《世界地图》(新投影版)。这张“新面孔”新在什么地方呢?  相似文献   

18.
梁二平 《中国测绘》2022,(10):60-63
<正>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设计出西方最早的“世界地图”,当时“已知世界”的西极是非洲大陆西边的加纳利群岛,东极是“丝国”,即中国。随着人类贸易活动的扩大,日本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这一新的东极什么时候被标注在世界地图上,说法不一。西方地理学界通常认为,1459年威尼斯制图师弗拉·毛罗为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绘制的新世界地图上最早绘出了日本。但笔者在日本名古屋航海博物馆和岛根县石见银山世界遗产博物馆看到的却不一样,日本方面展出的最早描绘日本的世界地图,有的是奥特里乌斯1570年出版的《鞑靼地图》,也有的是奥特里乌斯1595年出版的《日本与朝鲜地图》。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     
看究第3期《地图》杂志的“国货”专题,我和小白都有些沉默。那些被遗忘的激情,一下子充满了大脑。小白说,他想发一种“当年不再”的叹息。还记得,当初从屏幕里看到身穿海魂衫的何勇站在红赫体育场声嘶力竭地吼着《姑娘漂亮》时,我跟小自就不由自主陷入到这种夹杂着摇滚味的复古潮流中。那时,一件海魂衫,一双回力鞋,是文艺青年装范儿的必备家当。有段时间,小白看着穿着一样的我们说:“为什么我们看起来像情侣啊?”  相似文献   

20.
《地图》1989,(1)
很古的时候,人们把能看到的一片地面,当成了地球的形状——平面;而把天空当作笼罩在地球上的一个圆“罩子”,因而得出“天圆地方”的错误结论。到了公元前625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地球应该是个球形(认为球形是最完美的形状),但并未被普遍接受。过了二百年左右,亚里斯多德提出地球是圆的,而不是扁平的。其理由是:当一个人从北向南或者从南向北旅行时,在他前方的地平线上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的星星,原先看到的一些星星则会消失在后面地平线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