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11年和2012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黑龙江省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巢的数量、巢址特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白琵鹭巢数量可达120只,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白琵鹭巢呈碗状,建造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荡中,筑巢材料为芦苇,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79.31±3.09)cm,巢长径为(55.93±2.81)cm。白琵鹭喜营群巢,而且与苍鹭(Ardea cinerea)、白鹭(Egretta garzetta)、骨顶鸡(Fulica atra)等异种鸟类集群营巢。对白琵鹭巢区配置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对白琵鹭的进一步保护。  相似文献   

2.
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对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的3种涉禽——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苍鹭(Ardea cinerea)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的越冬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白鹤的主要行为是取食(82.60±6.57)%和警戒(10.38±3.93)%,其取食行为发生频次比例远高于苍鹭[(8.62±4.84)%]和白琵鹭[(25.70±25.15)%],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1边走边取食的白鹤和白琵鹭在取食时,比苍鹭消耗更多的能量,它们通过花费更多的取食时间,来弥补能量的消耗,2植食性动物(白鹤)相对于肉食性动物(苍鹭和白琵鹭)需投入大量时间摄取食物,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收入;白琵鹭和苍鹭的主要行为包括静栖和取食,但白琵鹭取食所占的比例高于苍鹭,静栖所占比例低于苍鹭,表明白琵鹭和苍鹭对能量的获取和消耗存在一定的权衡,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为对策。3种涉禽行为节律的研究结果显示,1白鹤仅警戒无显著节律变化,其余各行为节律都变化显著,各时段的取食行为频次比例较高;2苍鹭的静栖和取食无显著节律变化,各时段的取食发生频次比例较低;3白琵鹭的取食表现出早晨(7︰00~7︰59)、傍晚(17︰00~)发生频次比例较大,静栖发生频次比例峰值出现在13︰00~13︰59。3种涉禽取食高峰时段不同步,利于它们获得最大化的适合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间竞争,避免了食物资源利用的激烈竞争,以达到共存。  相似文献   

3.
于2014年5月28日~6月5日和2015年6月1~6日,在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利用红外照相设备,对5对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进行了合计15 d的白琵鹭早期育雏行为的全天定点观测,利用得到的照片和视频数据,研究白琵鹭育雏行为。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5月28日~6月5日,白天白琵鹭成鸟同时在巢所用时间显著多于夜间;2015年6月1~6日,白天、夜间白琵鹭成鸟同时在巢所用时间相近;2014年观测日的成鸟同时在巢、梳羽、鸣叫、修巢行为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2015年观测日,而在两年观测日中,成鸟休息、哺育行为所用的时间差异不大;在2015年观测日,夜间白琵鹭成鸟坐巢行为所用的时间[(81.81±8.71)min/2h]远多于白天[(47.36±10.78) min/2h];在两年观测日中,无论是在夜间还是在白天,白琵鹭都有近一半的时间在休息;白琵鹭多在白天修巢,夜间几乎不修巢;如果天气较为炎热,成鸟还会为雏鸟遮阳;在白琵鹭雏鸟出壳的前6 d中,雏鸟站立和行走所用的时间在第2天最多,鸣叫所用的时间总体上在不断减少,梳羽所用的时间在第3天最多;水位下降、相邻的农田放火烧秸秆和收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因素将导致白琵鹭筑巢区转移,从而影响白琵鹭巢区安全和繁殖行为。  相似文献   

4.
于2014年5月28日~6月5日和2015年6月1~6日,在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利用红外照相设备,对5对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进行了合计15 d的白琵鹭早期育雏行为的全天定点观测,利用得到的照片和视频数据,研究白琵鹭育雏行为。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5月28日~6月5日,白天白琵鹭成鸟同时在巢所用时间显著多于夜间;2015年6月1~6日,白天、夜间白琵鹭成鸟同时在巢所用时间相近;2014年观测日的成鸟同时在巢、梳羽、鸣叫、修巢行为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2015年观测日,而在两年观测日中,成鸟休息、哺育行为所用的时间差异不大;在2015年观测日,夜间白琵鹭成鸟坐巢行为所用的时间[(81.81±8.71)min/2h]远多于白天[(47.36±10.78) min/2h];在两年观测日中,无论是在夜间还是在白天,白琵鹭都有近一半的时间在休息;白琵鹭多在白天修巢,夜间几乎不修巢;如果天气较为炎热,成鸟还会为雏鸟遮阳;在白琵鹭雏鸟出壳的前6 d中,雏鸟站立和行走所用的时间在第2天最多,鸣叫所用的时间总体上在不断减少,梳羽所用的时间在第3天最多;水位下降、相邻的农田放火烧秸秆和收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因素将导致白琵鹭筑巢区转移,从而影响白琵鹭巢区安全和繁殖行为。  相似文献   

5.
<正>苍鹭Ardea cinerea,鸟纲(Aves),鹳形目(Ciconiiformes),鹭科(Ardeidae),鹭属Ardeaherodias,大型水边鸟类,头、颈、脚和嘴均甚长,成鸟雄性体长约75~110cm,雌性75~100cm,雄鸟头顶中央和颈白色,头顶两侧和枕部黑色,由4根细长的羽毛向后形成羽  相似文献   

6.
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开展海陆一体化修复工程,包括滩涂红树植物种植和互花米草控制、鱼塘改造和退养还湿、海陆交错带植被修复等手段。通过评估植被和生境恢复情况,对比修复前后鹭科鸟类的群落组成变化,探讨滨海湿地修复对鸟类的生态作用和修复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修复工程开展后,滩涂和鱼塘生境得到了改善;海陆交错带植被覆盖率和植被指数NDVI呈上升趋势;研究区内共记录到鹭科鸟类11种18164只次;与修复前相比,修复后第2年鹭类种类和数量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修复后第4年鹭类数量显著增加。泉州湾河口湿地修复工程为鹭类提供了更多适宜的栖息环境,对鹭类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估杭州湾鹭科(Ardeidae)鸟类栖息地土壤中磷元素的流失风险,在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中,选择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地、女贞(Ligustrum lucidum)林地和无鹭科鸟类栖息的水杉林地、女贞林地(对照林地)布设采样地,分别于2018年11月(鹭科鸟类迁出后)、2019年5月(集群栖息且繁殖期)、2020年1月(鹭科鸟类迁入前),采集0~10 cm深度和1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水溶性磷含量、有效磷含量、pH和电导率;采用Mehlich-3浸提法和草酸铵提取法,估算土壤磷饱和度;以土壤的磷饱和度和有效磷含量作为土壤中磷的流失风险的评估指标,评估表层土壤中磷的流失风险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在杭州湾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水杉林地和女贞林地,0~10 cm深度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水溶性磷含量、电导率都显著大于10~20 cm深度土壤,而其0~10 cm深度土壤pH却小于10~20 cm深度土壤;有鹭科鸟类集群栖息的水杉林地0~20 cm深度土壤的全磷含量...  相似文献   

8.
2010年7月19日~8月5日,在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发现一处鹭类繁殖地。描述了鹭类繁殖地特征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厦门市下潭尾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区的鹭科鸟类物种和数量,对比海水不同潮位鹭科鸟类数量、生境分布以及红树林不同修复阶段白鹭种群数量变化,探讨红树林生态修复对鹭科鸟类种群动态的影响。2018—2019年在修复区共调查记录到8种鹭科鸟类,秋冬季鹭鸟种类较多,5—6月鹭鸟数量最多,其中白鹭为优势种;与修复初期相比,修复区在修复完成后的白鹭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修复区鹭科鸟类在海水低潮位时主要觅食于潮间带滩涂,在高潮位时大多数停歇于未被海水淹没的红树林,观察发现一些鹭鸟在繁殖季节营巢于高大的红树林。结果表明,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能够改善鹭科鸟类栖息环境,增加修复区的鹭科鸟类数量。  相似文献   

10.
至2019年5月底,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桃━阿海子,全球第1148号国际重要湿地)引黄济湖工程已开展一年,其湿地面积稳定维持在7 km2左右。至11下旬海子水面封冻,期间6个月在桃—阿海子栖居的水鸟总量在各个季节均接近并间或超过2万只。鸟种组成较以往出现一些变化,大、中型涉禽数量增多,有白琵鹭60余只,蓑羽鹤近50只,苍鹭和大白鹭亦为常见鸟。白骨顶成为优势种,在该地大量繁殖,且无论在繁殖期、繁殖期过后、还是迁徙季节,其数量均超过其他鸟类数量之总和。桃━阿海子正由其以往半荒漠咸水湖泊下的水鸟群落向半干旱地带淡水-微咸水湖泊之水鸟群落转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十多年未见的东方白鹳,日前再次现身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监测调查,此次发现的东方白鹳共有86只,同时还发现有白琵鹭30只、小天鹅120只。据了解,东方白鹳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009年调查表明,全世界仅有东方白鹳野生种群为3000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和环保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5月发布)》列为濒危(EN)动物,属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1985年以来的动物资源调查,将63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的脊椎动物的种类组成、地理分布进行分析,并对利用的限度做初步探讨。 一、保护动物资源种类 河南地处我国第二级和第三级大地貌台阶的交界处,境内从中山到低平原俱全,形成亚热带植被和温带植被的多种类型。全省共分布有6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脊椎动物。两栖纲有尾目的大鲵,无尾目虎纹蛙共2种:鸟纲鹳形目的白鹳、黄嘴白鹭、朱鹮、白琵鹭4种;雁形目的天鹅、小天鹅、鸳鸯3种;隼形目的金鵰、白肩鵰、草原鵰、乌鵰、(狂鸟)、  相似文献   

13.
《湿地科学》2021,19(2):232-238
于2016~2018年每年的4~6月,在长江源区的班德湖,采用直接计数法,开展了鸟类群落多样性调查和研究,共记录鸟类9目16科36种。其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最多,为12种;鸻形目鸟类的物种数位居第二,为9种。在36种鸟类中,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鵟(Buteo hemilasiu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和云雀(Alauda arvensis)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还有8种鸟类为青海省省级保护鸟类。班德湖鸟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逐年增大。斑头雁(Anser indicus)是班德湖鸟类群落的优势物种,其个体数量占班德湖鸟类总个体数量的80%以上,2016年、2017年、2018年每年的4~6月的斑头雁成鸟的最大个体数量分别为3 095只、2 833只和3 197只。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强对班德湖鸟类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2016年至2018年每年的12月,在黄河合阳至大荔段湿地,对越冬水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河段共记录越冬水鸟45种,隶属于8目13科31属,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分别为黑鹳(Ciconia nigra)和大鸨(Otis tarda),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种,分别为大天鹅(Cygnus cygnus)、灰鹤(Grus grus)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在45种越冬水鸟中,雁形目鸭科(Anatidae)物种的数量最多,为17种;调查区水鸟群落的优势种为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绿翅鸭(Anas crecca)、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白骨顶(Fulica atra)和灰鹤;2016年12月与2017年12月的水鸟群落相似性指数最高;2017年12月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3.658)和Pielou均匀性指数(0.732)都相对最大,2018年12月水鸟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7.328)相对最大;人类活动对水鸟的干扰强度以弱干扰强度为主,黄河合阳至大荔段湿地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15.
海丰湿地留鸟种类及栖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种类之一,也是湿地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类指示物种。以栖息于海丰湿地保护区的5种鹭科留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其种群特征、生活习性与栖息环境等,并对湿地水鸟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系统掌握黑龙江省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鸟类分布状况,2014年2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该保护区内,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开展了鸟类物种多样性调查和研究。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共记录鸟类14目29科45属67种,还有一些未辨识的雁鸭类、鹰隼类、鹬类和鸥类物种,未纳入鸟类物种数量统计数据。在67种鸟中,在居留型组成方面,有夏候鸟50种(占记录的鸟类物种总数的74.6%),冬候鸟2种(占3.0%),旅鸟6种(占9.0%),留鸟9种(占13.4%);在区系类型方面,有古北界种45种(占67.2%),东洋界种1种(占1.5%),两界广布种21种(占31.3%);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3种,黑龙江省重点保护鸟类11种。按照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区分优势种(优势度≥0.05),该保护区有1种优势种,为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有常见种5种,分别为白鹭(Egretta garzetta)、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苍鹭(Ardea cinerea)、骨顶鸡(Fulica atra)和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有少见种和偶见种共61种。在蓄水池记录到的鸟类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都最多,分别为60种409 984只。宝平管理站与七星河管理站的鸟类群落最相似。  相似文献   

17.
以往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繁殖鸟、夏候鸟种类、数量均低于春秋两季鼎盛时期。2020年夏季,引黄济湖工程实施2 a后,桃-阿海子夏季水鸟群落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1)繁殖鸟与夏候鸟种类总数至少达41种,为以往所从未出现的高值;(2)繁殖鸟与居留型夏候鸟共处,且整个湖区中夏候鸟个体数量明显多于繁殖鸟;(3)2020年夏季桃-阿海子成为遗鸥与棕头鸥非繁殖群的居所;(4)环境变化并未影响到蓑羽鹤在桃-阿海子湖区的营巢及育幼;(5)鱼苗投放使食鱼鸟类(多种涉禽、普通鸬鹚等)在湖区批量聚集;(6)鸥嘴噪鸥与黑颈鸊鷉繁殖群回归;(7)1个相对稳定的白琵鹭非繁殖群自2月下旬出现于桃-阿海子,一直滞留至10下旬,最大数量达100只。2020年8-10月初桃-阿海子水鸟数量最多,在连续50余天的时间里,桃-阿海子水鸟保有量持续维持在2万只以上,间或超过2.5万只。至10月中旬,水鸟已不足5000只,11月中旬阿海子水面封冻前,水鸟尚有1500只左右。  相似文献   

18.
以黄土高原典型草地白羊草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施氮水平(0、2.5、5、10 g/(m~2·a))模拟氮沉降,通过人工模拟降雨,系统研究氮添加条件下白羊草群落及其近地表特征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白羊草种群覆盖可显著延缓产流,且随着近地表生物结皮的参与,延缓产流效果更加明显。白羊草和生物结皮共同作用下(T_2)平均初始产流时间分别是单一白羊草种群(T_1)和裸地对照(T_0)的1.64倍和4.87倍;(2)稳定入渗速率和入渗总量均在较低施氮水平(N_0和N_(2.5))下总体较高;生物结皮可抑制土壤入渗过程,白羊草和生物结皮共同作用下(T_2)稳定入渗速率和入渗总量较单一白羊草种群(T_1)分别减少了6.35%和7.49%;(3)植被及生物结皮特征可显著影响坡面入渗过程,初始产流时间随白羊草盖度、地上生物量和苔藓结皮盖度、高度的增加均呈幂函数增加,随藻结皮盖度的增加呈幂函数下降(P0.01);稳定入渗速率和入渗总量随生物结皮总盖度的增加而呈幂函数下降,与藻结皮盖度存在显著的DoseResp曲线关系(P0.01)。本研究以期为黄土高原草地生态水文过程及植被建设提供数据来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Fluor Cam便携式叶绿素荧光成像仪测定鄱阳湖南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沙湖和常湖冬季沉水植物的光合荧光特性,包括QY-max(即Fv/Fm,PSⅡ的最大光量子产量)、ΦPSⅡ(PSⅡ实际量子效率)、q P(光化学淬灭系数)等参数及其相应的荧光成像;应用频度法统计估测沉水植物的频度,并测定水环境的营养水平。结果表明:白沙湖优势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分别为0.48-0.68和0.52-0.71,PSⅡ实际量子效率分别为0.32-0.58和0.20-0.46,表明白沙湖的黑藻和苦草具有相似的光合作用效率;而常湖优势沉水植物莕菜(Nymphoides peltatum)和苦草的PSⅡ最大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66-0.77和0.19-0.68,PSⅡ实际量子效率分别为0.26-0.48和0.22-0.43,表明莕菜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容易形成优势物种。调查中发现,白沙湖黑藻的频度为90%,苦草为93.3%,小茨藻(Najas minor)为26.7%,眼子菜(Potamogeton franchetii)为10%;常湖中莕菜的频度为86.7%,苦草为16.7%,小茨藻为56.7%。白沙湖中沉水植物的频度值总体高于常湖,优势物种也存在差异性。综合分析白沙湖和常湖水体的营养水平、沉水植物多样性和光合荧光特性,结果表明:白沙湖的富营养化水平高于常湖,黑藻和苦草同为沉水植物中的优势种,光合活性相似;常湖中莕菜和苦草为优势种,但莕菜的光合活性显著高于苦草,这与湖泊水体透明度和南矶山湿地不同水体的富营养化差异及不同沉水植物的生态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样线法和直接计数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观察烟台大沽夹河入海口潮间带及其附近养殖区的水鸟群落。研究结果表明,共记录水鸟5目10科50种;其中,有本地留鸟5种,有候鸟45种,候鸟占水鸟总种数的90%;在候鸟中,有旅鸟22种,占水鸟总种数的44%,冬候鸟15种,占30%,夏候鸟8种,占16%;有优势种12种,分别为苍鹭(Ardea cinerea)、白鹭(Egretta garzetta)、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凤头潜鸭(Aythya fuligula)、鹊鸭(Bucephala clangula)、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es)、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黑尾鸥(Larus crassirostris)、西伯利亚银鸥(Larus vegae)和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从生态型上看,涉禽占水鸟总种数的62%,游禽占38%。水鸟物种数量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4月,为21种,其次为9月的水鸟物种数量,为19种,6月的水鸟物种数量最少,仅为9种;水鸟群落个体数量变化曲线与物种数量变化曲线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最大值出现在3月,为2 303只,最小值出现在6月,为104只。秋季和冬季研究区的水鸟群落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春季和夏季。对13种鸻鹬类和8种鸭类进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种间关系分析发现,两类群分别有9对和12对显著相关。大沽夹河入海口潮间带及其附近养殖区是多种迁徙鸟类的能量补给地和越冬地,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