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株潭城市群国土规划(2011-2030年)》的主要任务是明确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制定核心区开发方案,开展城市群国土开发合作,打造资源环境空间支撑体系.旨在推进城市群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布局合理,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实现规划目标,完成规划任务,需要对长株潭城市群国土开发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其中,结合长株潭三市的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现状,整合城市群产业资源,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城市群产业体系,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三市融城,产业经济一体化,城镇需要协调发展。本文根据长株潭岩土工程地质状况,对长株潭地区岩土进行成因分类,阐述了区域岩土特征、不良地质作用,按照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分析城镇建设工程地质条件适应性。提出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9年12月8~11日,国土资源部原部长顾问、国家行政学院原教育长方克定、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院长姚华军一行9人来湘,检查评估《关于共同推进湖南省国土资源工作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备忘录》省部协议相关内容。在湘期间,方克定站在国土资源战略高度,从湖南所处的区位条件出发,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创新,对长株潭三市以及全省的国土规划和空间战略研究提出了前瞻性设想。  相似文献   

4.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特征及优化策略可作为我国多中心城市群空间优化的典型样本之一.本文运用多维度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展开现状测度与评价,尊重城市群阶段特征,选取针对性指标对比反映空间内在特征.在采用核密度法分析2013年和2017年湖南省152个区县第二产业与就业指标的空间变化后,得出长株潭城市群已初步形成空间—...  相似文献   

5.
采用长株潭三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材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多样性指数、多样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有关结构数量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异进行定量分析,深入区域土地利用在平面上、立体上和结构上的空间表征,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基本规律,为目前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资源节约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提出城市群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评价体系,对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格局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合城市群行政划分的特点,使用改进的加权平均出行时间平均值更加准确地描述了区县级交通系统水平。将该体系应用到长株潭城市群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分析研究中,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公路网可达性受地形影响,整体上呈现“一大两小”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②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分布格局与路网可达性空间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关联,但两系统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其中交通系统对两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形成影响更为显著;③长株潭城市群区县的交通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处于中低度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7.
<正>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华的中心城市形态是组团式城市群形态"和"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等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市"大花园"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提升金华市和义乌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金华市于2017年率先启动金义都市区森林城市群建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于2016年启动森林城市群建设工作,提出到2020年建成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中原、关中—天水等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并在广东珠三角开展了  相似文献   

8.
2008年7月,国土资源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湖南省国土资源工作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合作备忘录》),国土资源部把"长株潭"城市群列为国家国土规划编制试点,笔者有幸参加了试点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长株潭"城市群国土规划编制工作的积累,也让我对国土规划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环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 TM影像解译后的土地利用数据、MODIS影像计算的植被指数,以及人口、经济和气候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域2000-2010年湿地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环长株潭城市群2000、2005、2010年湿地生态安全指数均值分别为0.7268、0.7151和0.7196,湿地生态安全状态“良好”,生态安全等级程度为“较安全”。(2)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差异性明显,一级湿地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周边,二级湿地生态安全区沿主要河流分布,三级湿地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2个或3个城市之间的交界区域。(3)研究期间环长株潭城市群湿地面积变化明显,该区域湿地总面积逐年减少;森林沼泽、草本沼泽、湖泊、河流、水田的斑块分维数均呈增加趋势;水库/坑塘、河流破碎度指数明显高于其他景观类型,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减少。在此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变化与转型、湿地景观结构与功能、自然因素等方面对影响该区域湿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直接作用于湿地生态环境,通过改变区域景观和土地利用结构使湿地面积发生变化,直接影响湿地生态安全。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通过改变水热状况和植被覆盖,间接影响湿地生态安全。针对该区域湿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近十余年来,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升,产业结构也经历了较大的调整,人口数量和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与此同时,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的区际冲突与城乡冲突,一方面导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也使得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的地域综合效益未能得到合理利用,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受到严峻考验.目前,长株潭城市群仍处于在人口高速增长、高速流动期.因此,加强长株潭城市群人口及其城镇化的区域格局变化的研究与探索,对促进本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为此,株洲提出了"一体三极、内提外拓"的城市建设目标,即依托市区这一主体,形成三个城市发展极——向东北呼应长沙,拓展建设云龙新城;向西通过栗雨工业园和欧洲工业园,与湘潭连接;向南开发建设渌口一南洲新城,不断拓展城市腹地.内提是加快老城区提质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规划至2020年市区人口规模为120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20平方公里,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以绿为美、以水为源的理念,打造宜居城市品牌.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对地处“3+5”城市群的湖南省益阳市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先行先试的改革机遇;二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政策机遇;三是推动城市联动的合作机遇。为此,益阳市国土资源局着力打造“五个国土”,即:“效率国土、和谐国土、规范国土、满意国土、廉洁国土”。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无论是长株潭城市群还是武汉城市圈,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都绕不过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问题是,在专家看来,长株潭土地"型"政的阿基米德支点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在湖南打造"四大板块"的经济社会区域发展战略中,益阳处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域内生态资源丰富,是传统的粮食农产品基地;同时又紧邻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是环长株潭"3+5"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两大板块交汇点的区位优势,改变原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面貌?益阳市委、市政府给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思路,以交通建设和园区建设为抓手,实施工业强市、绿色发展、开放带动和城乡统筹四大发展战略,收效明显: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相似文献   

15.
“型”政民本一年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月4日晚,李成湘在他位于长沙市天心生态新城的办公室津津有味地看一条电视新闻:当日,湖南省省委省政府隆重举行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办"成立授牌仪式,同时举行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6.
站在2009年新春的一端,我们还记得那天——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绿色,俨然已经成为长株潭城市群乃至湖南发展的关键词。而在这个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时代,隐居在城市中央的别墅,更是珍罕。  相似文献   

18.
"两型"试点建设一年,在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这场大会战中,长株潭三市各自有着怎样的土地新政出台?盘点2008年三地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的诸多尝试,其改革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引人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成立土地管理改革专题研究小组2008年1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成立了长株潭城市群土地管理改革专题研究小组,并先后赴重庆、成都、天津、武汉等地开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调研.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主要城市群基础研究人才的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揭示基础研究人才在我国主要城市群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收集2006年至2015年度中国科技核心引文数据库,利用论文作者数量表征城市基础研究人才,选择我国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通过空间密度,均匀指数,首位度等分析方法,对基础研究人才在主要城市群内的时序变化及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三大城市群基础研究人才分布均呈现出多中心性;②长三角城市群基础研究人才分布较为均衡,而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则分布相对集中;③三大城市群中的首位城市相较于其他城市在人才聚焦方面有明显优势。三大城市群特别是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需要注重区内城市的协同发展,促进基础研究人才的均衡分布,以加快区域研究和创新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