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滇中地区砂岩铜矿矿物分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滇中地区砂岩铜矿形成于紫色层向浅色层过渡的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矿体具明显的矿物分带,从紫色层向浅色层,金属矿物依次按赤铁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变化,这种分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顺层分带,另一种为垂直分带,引起矿物分带的原因是由于具氧化性的含铜卤水和具还原性的含硫溶液相互反应,造成了不同矿物的先后沉淀。 相似文献
3.
4.
5.
滇中昆阳群分布区,地史上至少出现过四次岩溶作用,其中以晋宁期和华力西期的古岩溶作用为主。古岩溶作用使靠近侵蚀面的昆阳群碳酸岩层,在断裂和层理裂隙通过处形成岩溶洞穴,并发展形成洞穴堆积角砾岩,因此,古岩溶作用是刺穿体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这些角砾岩可称为古岩溶洞穴堆积角砾岩。因民角砾岩主要也是这种成因的角砾岩。滇中昆阳群分布区是研究古岩溶作用十分理想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滇中地区元古代沉积盆地演化及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滇中地区是扬子地台元古宙地层发育的典型地区,包括云南东川、罗(茨)武(定)、易门、元江4个区段。早元古代地层为大红山群,其与太古代底巴都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中元古代地层为昆阳群,晚元古界包括青白口系和震旦系,其中中元古代昆阳群按“倒层”观点分为下亚群... 相似文献
7.
8.
滇中地区是云南省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之一。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及地裂缝五种。其中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灾害点分布较广且个体规模小,稳定性较差。此次通过对区内地质灾害诱因及分布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原则,将滇中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及一般防治区三个大区,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实地调查与监测成果为基础,划分出合肥地区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典型灾害实例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灾害的成因.对地质灾害趋势进行预测,提出治理和防范措施.从保护地质环境、强化地质灾害管理的角度,提出技术和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在滇中易门地区前人划分的中元古界东川群鹅头厂组灰黑色炭泥质板岩中首次发现了大量保存较好的宏体多细胞生物化石。通过镜下分析、电子探针及电镜扫描的研究,确证其是迄今为止生物结构最为完整的个体较大的多细胞宏体生物化石,填补了云南境内前寒武纪地层无生物化石的空白,宏体生物化石的发现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及科研价值,是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研究领域中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对地球早期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进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中部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东北重要的经济区,水资源的短缺和不合理利用严重制约了该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认为本区总体上为水资源脆弱区。从水资源需求趋势和供给能力两方面,综合判断水资源利用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左右,用水量约为55~60亿m~3。水资源利用结构将有显著的变化,到2030年时,居民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三者需水量之比达到1∶2∶2的水平。提出建设节水农业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性措施;合理利用雨洪资源是提高供水体系稳定性的关键手段;实施水源置换工程是改善供水系统的重要举措;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性工程;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东北部拱王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云南省东北部的拱王山海拔3100m以上的山地发生过第四纪冰川作用,典型的冰川遗迹集中分布在轿子山峰附近和妖精塘-牛洞坪两个地区,遗存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蚀岩盆和侧碛堤。根据冰川地貌的组合特征,以及它们生成的先后顺序,将拱王山第四纪冰川作用划分为末次冰期的倒数第二期冰期。 相似文献
13.
14.
为给云南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模糊集对评价模型,选择取用水户水量监测覆盖率、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覆盖率等11项指标构建云南省水资源监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分级标准,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项指标权重值,然后通过联系度对云南省16个州(市)水资源监测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云南省总体水资源监测能力属于中级,综合情况较好。并将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比较,结果证明模糊集对评价模型理论严谨,计算简洁,评价结果合理可靠,为评价水资源监测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综合分析沂南县气候、自然、地理,尤其是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及2011年国土资源抗旱打井工作成果,结合沂南地下水含水岩组分布、赋存、地下水运移特征、构造对岩溶发育与地下水运动的控制等。得出沂南县岩溶地下水补给径流区的构造破碎带及其附近地下水相对富集。地下水富集特征可分为:构造带控水型、火成岩体阻挡富水型、断裂影响带强富水型及远离构造破碎带弱富水型等几种类型。根据岩溶地下水补给径流区地下水富集规律的分析研究,为今后贫水山区找水定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鲁中南典型岩溶区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以双村岩溶水系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3年9月在双村岩溶水区域采集测试的18组岩溶水化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并利用R型因子分析法对影响该区岩溶水化学组分的3个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弱碱性地球化学背景下地下水对包气带的离子类质同象替代作用影响着岩溶水中Mg2+、K+、F-,人为污染因素控制着Cl-、Na+、NO3-、SO42-,岩溶水中的HCO3-、Ca2+、p H值受岩溶碳汇因素所影响。以上3种因子可以解释双村岩溶区岩溶水水化学特征87.103%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18.
鲁中南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构造、气候、水动力条件对鲁中南地区丰富多彩的岩溶形成起着控制作用。下古生界特别是中寒武统上部及中、下奥陶统的碳酸盐岩是该区岩溶发育的基础,新生代继续活动的断裂构造把被非可溶岩分割的碳酸盐岩岩层串通成统一的水文系统。新生代多期的上升运动,使该区持续保持较大的地形高差和积极的水文交替条件,特别是该区的泰山、鲁山、沂山、蒙山等均由前寒武系变质岩及岩浆岩组成,它们在新生代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直至今日均高于周围的可溶岩分布区,造成了该区岩溶发育可经常受到强大的外源水影响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祁连山山前缺水区找水方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近20年来在河西走廊从事水文地质工作所掌握的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山地与平原的接触关系归纳为3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具有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存在于山体与走廊平原之间的“叠瓦状”大型逆冲隐伏断裂带及其所派生的山麓中新生界皱褶,阻止了山区基岩裂隙水与走廊平原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之间的水力联系,使山林与走廊平原衔接地带地下水位突变,产生100~200m或更深的“地下跌水”,也正是这一原因,使历年来在这一缺水区的地下水勘察变得尤为慎重,正确找水方向在于根据山体与平原的接触关系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地下水(泉水)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