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一种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烈度衰减椭圆模型及其计算方法.该模型是对Der. Kiureghian, Ang提出的断层—破裂模型的修改.基于大多数地震等烈度线都是椭圆这一事实,我们直接利用烈度的长轴向和短轴向衰减关系式进行危险性分析计算,舍弃了断层—破裂模型中的两个关系式(滑动长度—震级关系式;烈度—场地到断裂最短距离关系式).文中叙述了烈度衰减椭圆模型的思路和主要计算步骤.用该模型对河南两个场地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地震构造法是通过研究工程场地周围每一发震构造及最大潜在地震来确定场地未来的极限地震危险性。引入地震构造法,结合区域地展地质资料进行场地影响烈度地震危险性分析,将会取得更为科学可靠的结果。本文以皖西六大水库坝址为例,考虑地震构造条件,进行场地影响烈度地震危险性分析,给出50年P(I≥i)=10%的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发震构造及最大潜在地震对周围场地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划分了西宝高速公路研究区域地震区带和潜在震源区,采用历史地震资料计算了地震活动性参数,在PGA衰减关系、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方法和场地地震动影响分析的基础上,计算了西宝高速公路未来50年超越概率2%、10%和63%的PGA分布,基于Arc GIS绘制了西宝高速公路地震危险性分区图;从设计地震危险性和实际地震危险性2方面总结了公路结构物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开展了漆水河大桥、千河大桥、沣河大桥和渭河大桥等典型结构物的地震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西宝高速公路PGA跨越Ⅶ度和Ⅷ度基本烈度区,评价结果略高于我国第四代地震区划图,这是与渭河断陷盆地地震活跃的现实一致的;漆水河大桥和千河大桥的地震危险性是可控的,沣河大桥和渭河大桥的地震危险性不可控,应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抗震加固。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是经过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活动性参数和衰减关系的确定,以及基岩地震动参数的计算而作为基础资料的历史强震目录,同时也是通过历史地震记载的分析得到的。然而,在其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确定性,而现有的不确定校正很难达到满意的程度。本文设想仅仅利用历史地震的史料记载,依据最大似然法,计算场地的各不同年份不同超越概率的地震危险性。以怀来、河间、唐山、承德、宁晋、石家庄为例,并仅仅以这些场地的历史记载为依据,不考虑推测的影响烈度,计算这些场地的危险性分析结果,并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结果进行比较,由此来说明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5.
盘锦、海城、营口地区是辽宁省内地震活动性最强、地震危险性最高的地区。该地区开展了大量重点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区域性地震区划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但尚未开展基于场地条件的区域尺度地震危险性研究。独有的沉积特点使该地区场地条件较复杂,因此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考虑场地条件是必要的。本文基于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基本原理和技术原则,结合盘锦、海城、营口地区场地条件特征,采用基于地形坡度的方法对场地条件进行分类,确定场地地震动影响系数,给出该地区基于区域场地条件的地震危险性分布,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地震风险评估和防震减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晋冀蒙交界地区1500年以来记录较完整的MS5.0及以上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和20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资料,分别进行地震灾害危险性和地震活动性分析。首先,利用ArcGIS将历史地震烈度资料数字化,没有等震线记录的地震用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烈度圈半径。将研究区划分成0.1°×0.1°的网格,将烈度资料分配到与之相交的每个网格,并用烈度-频度关系计算每个网格的烈度a、b值。基于地震发生遵从泊松分布的假定,估算未来50年内晋冀蒙交界区遭受某一地震烈度的超越概率。同时,计算50年超越概率10%对应的地震烈度,计算结果表明张家口蔚县、阳原和山西广灵县周边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较高。最后,采用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计算方法,对2000年以来的现今地震活动进行定量分析,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中小地震活动圈定的危险区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评估计算的概率高值区相对应,因此,这两种方法可为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在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FACOM-M380计算机上建立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图形系统ERA。系统中包含中国的历史地震目录、活断层分布和地图数据等三个基本数据文件。可以依据历史地震资料对中国任何地点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并在图形输出设备上给出一整套有关震级、烈度和最大加速度等参数的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图形资料。  相似文献   

8.
金学申  靳艳萍 《中国地震》1993,9(4):301-309
本文提出一种依据场址历史地震资料进行危险性分析的方法,在证明其地震影响烈度的频次与相庆遥烈度值吴对数线性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最大似然法,求出β,λ和Imax并得出各场址的危险性分析结果。同时,用“逻辑树“方法对各场址的危险性结果进行不确定性校正,得到的各场址的危险发生分析的最终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尤对呈现过烈度异常的区域,本方法的结果列能显示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承德地区的历史地震与现今地震活动的时空变化为依据,分析了地震活动水平较低的承德地区地震特征,并根据场址影响烈度估计场址危险性的最大似然法,由承德地区历史地震的影响烈度,估计了未来50年内承德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CPSHA)方法,对山东某场地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通过对该场地划分潜在震源区,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及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分析地震危险性概率,基本确定对该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起主要贡献的几个潜在震源区及贡献值,并确定该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水平向基岩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结果发现,CPSHA方法以具体的构造尺度和更加细致的构造标志来划分潜在震源区,使潜在震源区规模缩减,从而更能反映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火山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火山灾害区划图编制现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核电厂厂址选择中的地震问题》(HAF0101(1))有关条款的详细剖析,发震构造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曾经是地震震源的地质构造;二是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地震重演原则和构造类比原则是判定发震构造的两条基本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构造类比原则的应用往往存在较大难度,对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判定尤其如此。文中提出:对中强地震构造带地貌差异性和第四纪地层分布特征的研究有可能提供识别发生中强地震地质构造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6年5月27日印度尼西亚日惹6.4级地震灾情调查和评估,得出此次地震灾情分布具有以下特征:(1)尽管日惹地震震级较小,但形成的灾害却很严重,地震形成了2个重灾区,即班图尔(Bantul)重灾区和克拉特恩(Klaten)重灾区;(2)建筑物结构不合理、建筑物质量和材质差,建筑物抗震性能差,灾区场地环境不良,加之灾区人口密度大和地震发生在凌晨等,是此次小震大灾的主要原因;(3)对地震构造背景以及与默拉皮火山(Merapi Volcano)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此次地震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综述了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历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在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研究中,重点论述了在概率分析研究阶段地震复发模式、概率模型、断裂间相互作用以及最大震级的评估等问题,指出未来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多学科资料和研究手段、动力环境分析和力学模型的引入。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的 1 0年中 ,印度发生了 5次大地震 ,最严重的是 2 0 0 1年 1月 2 6日普杰破坏性地震。这次地震特别提醒人们注意没有按抗御明显可能发生的大震来设计的建筑物所造成的危险性。这次地震还将公众的关注从印度一个预计会造成更严重破坏和生命损失的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弧形区 (图 1 ,略 )转移开来。一些证据表明 ,在喜马拉雅山脉大部分地区都有可能发生一次或多次大地震 ,威胁着这一地区的数百万人口。大量的地球物理证据表明 ,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部作为印度基岩的顶表面 ,在喜马拉雅山脉下面折曲并滑动 (在大地震时是不稳定而倾斜的 )。…  相似文献   

15.
芦山地震震后次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7.0级地震为例,对研究区进行震后次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在利用芦山地震受灾区航空影像对震后次生滑坡灾害隐患点解译的基础上,选择坡度、坡向、震后累计降雨量和危险植被指数4个评价因子,利用统计分级法对各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对评价因子进行权重量化,最后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芦山地震震后次生滑坡灾害进行风险评价,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次生滑坡灾害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  相似文献   

16.
以四川省地理环境条件为研究背景,根据相关单位提供的资料,对四川省滑坡危险性等级进行了区划研究。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构造、河流水系、降雨量、地震烈度等6项作为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滑坡危险性等级区划,对算法中所涉及到的危险系数计算公式、因子权重分析、阈值选取等进行了一系列控制试验,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以及降低算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采用“识别率”和“改变率”2个准则来判断“分类结果作为新的训练集”,即RTS试验的收敛性,从而给出识别率高、改变率稳定的分类结果,以及能合理反映识别结果的最佳参数。通过3次逐级识别分类,将四川省滑坡危险度划分为7个等级,区划结果与实际滑坡发生情况吻合。本文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地区的滑坡危险性等级区划。  相似文献   

17.
18.
19.
Seismic hazard in terms of spectral acceleration (SA) has been estima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northern Algeria. For this purpose, we have used the spatially-smoothed seismicity approach. The present paper is intended to be a continuation of previous work in which we have evaluated the seismic hazard in terms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using the same methodology. To perform these evaluations, four complete and Poissonian seismic models have been used. One of them considers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s above MS 6.5 in the last 300 years, that is, the most energetic seismicity in the region. Firstly, seismic hazard maps in terms of SA, at periods of 0.1, 0.2, 0.3, 0.4, 0.5, 1.0, 1.5 and 2.0 sec, with 39.3% and 10%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in 50 years, have been obtained. Therefore, uniform hazard spectra (UHS) are computed and examined in detail for twelve of the most industrial and populated cities in northern Algeria. All the reported results in this study are for rock soil and 5% of damping. It is noteworthy that, in the seismic hazard maps as well as in the UHS plots, we observe maximum SA values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Tell. The higher values are reached in the Chleff region (previously El Asnam), specifically around the location of the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of September 9, 1954 (MS 6.8), and October 10, 1980 (MS 7.3). These maximum values, 0.4 g and 1.0 g, are associated with periods of about 0.2 and 0.3 sec for return periods of 100 and 475 year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0.
The M_S8.0 Wenchuan earthquake on May 12, 2008 caused heavy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 According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described as follows: The meizoseismal region with an intensity of XI shows an obviously zonal distribution and suffered serious destruction from the earthquake, and the destru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decreased sharply.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nsity X and IX regions perpendicular to the rupture are narrow and therefore their coverage area is small. The intensity on both sides of the rupture attenuates rapidly, but intensity VII and the VI regions are wide, the latter covering about 240,000 km~2. In intensity VI region, the damage area perpendicular to the rupture in the southern part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northern part. Also, much new understanding about destruction types and destructive modes for all kinds of buildings, landforms and terrain is achiev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