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蜑螺科软体动物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蜑螺科是一类广盐性腹足类动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是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科动物为探讨物种适应辐射及热带海域生物多样性模式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本文对蜑螺科的国内外系统分类学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回顾与展望。蜑螺类动物为适应不同生境而进化出多样的贝壳形态,仅依据外部形态很容易产生误导或错误鉴定,因此蜑螺科的分类系统以及一些种属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我国缺乏系统的蜑螺科分类学研究,已报道的种类还不能完全反应中国海实际的物种数。未来需强化标本采集,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和解剖学等手段,明确中国海蜑螺科种属组成和区系特点,进而完善蜑螺科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芋螺科(Conidae)是一类多样性较高的暖水性海洋贝类,肉食性,体内有毒素可射杀猎物。芋螺毒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经济意义,因此该类动物备受关注。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芋螺动物资源,芋螺资源的开发及相关研究需要分类学提供支撑。本文简述了芋螺科的系统分类研究历史,回顾了这一类群的国内外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海域芋螺科分类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文终指出通过经典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交叉综合,结合中国海域的研究材料,将会补充和完善国际上较新的芋螺科分类系统,缩小与国外同类研究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废水养殖螺旋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探讨了螺旋藻的异养和混合营养生长特性,阐明明了废水养殖螺旋藻的理论依据,综述了国内外利用牛粪稀释液,猪场废水、缫丝厂废水、化肥厂废水、沼气池废液、生活污水等废水配制基来养殖螺肇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废水养殖螺旋藻的应用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4.
蟹守螺总科(Cerithioidea)是一群古老、极度多样化的腹足类,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至温带的水域中,是腹足类生态和进化研究中重要的关键群体.目前蟹守螺总科动物整体上属于了解较少的类群,其定义也一直在修订中.随着贝类学研究理念的进步与技术手段的发展,蟹守螺总科的分类学与系统发育学研究等有了较大进展,但仍然有许多问题亟...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来,对虾类一直在世界渔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使人们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重视对虾资源的研究。掌握整个种群动态,搞好对虾的资源补充预报,是科学管理对虾种群资源的关键。而正确的补充预报,有赖于对虾种类的鉴定。 与成体相比,对虾幼体及仔虾的分类学研究较少,而且很不完善。其主要原因是对虾类在早期生活史阶段形态上极大的相似性,特别同属内的种类,往往很难鉴别。尚已进行的研究,多是对单个种的描述或在属级以 相似文献
6.
7.
8.
综述了我国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的历史和概况,以及我国分类系统学工作者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系统发育与分子系统学领域的主要工作,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工作。涉及类群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刺胞动物、线虫、多毛类环节动物、星虫、螠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苔藓动物、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等主要的无脊椎动物门类。涉及海域以我国管辖海域,特别是中国近海为主,也涉及了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等深海环境的无脊椎动物类群的分类学报道。本文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对于在我国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领域成就基础上,发现薄弱环节,研讨今后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填补研究空白,赶超本领域国际前沿,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简介根据美国著名原生动物学家Corliss[1]的原生生物新系统 ,放射虫隶属原生动物界放射虫门 ,包括两个亚门:等辐骨虫亚门 (AcanthariaHaeckel,1881)和放射虫亚门 (RadiolariaJ.Muller,1858,狭义 ) ,其中放射虫亚门又包括多孔虫纲(PolycystineaEhrenberg,1838)和稀孔虫纲 (PhaeodaereaHaeckel,1879)。放射虫是单细胞浮游原生动物 ,由于其死亡后大量的遗骸沉积在世界海底 (仅次于有孔虫 ) ,因此成为海洋微体古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 ,是微体古生物中多样性最好、个体发育最丰富的类群。据统计 ,现代和新生代的放射虫有7700多种 ,在中国近… 相似文献
11.
微藻基因工程及微藻产品高值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微藻是一群微型生物的总称 ,包括众多真核和原核种类。微藻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生产高质量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以及特殊生物活性物质 ,便于进行大规模培养。实际上微藻养殖和产品开发已经成为新兴生物技术产业。藻粉、长链不饱和脂肪酸、色素蛋白以及藻多糖等在食品、饲料、医药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 ,能规模养殖的微藻种类少 ,高价值成分含量低 ,提纯困难。我国现阶段商业化的微藻产品主要是藻粉等粗制品 ,进一步开发微藻资源 ,提高微藻产品价值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藻种的选育、养殖方式的选择、培养条件的优化、产品的深加… 相似文献
12.
紫球藻的生长及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微藻是海洋生态体系中的主要初级生产力,具有生物合成二十碳五烯酸(EPA,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0:6n-3)的能力,海洋微藻脂肪酸的组成除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外,还随培养基的成份、光照、温度、pH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目前国内外已对众多种类的微藻脂肪酸(Fas)组成进行了报道,其中紫球藻(Porphyridium)以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营养要求简单、繁殖速度快、且生长过程中能合成高度不饱合和脂肪酸(PUFAs)、紫球藻多糖[1]、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等生物活性物质[2],引起了广泛的观注. 相似文献
13.
组蛋白酶B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与免疫、消化和繁殖等生理功能息息相关。为了研究组蛋白酶B在甲壳动物体内的作用尤其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3’RACE和5’RACE技术,首次克隆获得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组蛋白酶B(简称Mn CB)基因c DNA全长,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PCR)测定了Mn CB在日本沼虾不同组织中和卵巢发育过程中m RNA的表达量。序列结果分析表明:Mn CB序列含有12 bp的5’-UTR,996 bp的ORF和702 bp的3’-UTR。ORF共编码331个氨基酸的多肽,此多肽由1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63个氨基酸的前导肽和252个氨基酸的成熟肽组成,其理论p I为6.36,分子量为36.5KDa。q PCR的结果表明:Mn CB在测定的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心脏中表达量最高,肌肉、肝胰腺和胸神经节中表达量中等,肠、鳃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较低。Mn CB的表达量在卵巢的发育过程中逐步升高,卵巢发育至初级卵黄发生期(Ⅲ期)Mn CB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次级卵黄发生期(Ⅳ期)表达量继续增加,并增至最大值,Ⅳ期与Ⅲ期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成熟期(V期)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Mn CB广泛存在于日本沼虾的组织中,并且参与卵黄蛋白原或卵黄蛋白的水解。 相似文献
14.
脊尾白虾酚氧化酶原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RACE方法获得了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roPO)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3092bp,开放阅读框2013bp,编码671个氨基酸,其预测分子量为74.82kDa。脊尾白虾酚氧化酶原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虾类酚氧化酶原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65%—78%),该氨基酸序列具有铜离子结合位点等酚氧化酶原基因所具有的典型特征位点。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proPO基因在脊尾白虾血细胞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鳃和肝胰腺组织,在肌肉中几乎不表达。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不同盐度胁迫下脊尾白虾血细胞和鳃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在不同盐度胁迫后血淋巴proPO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盐度胁迫初期鳃组织proPO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表明脊尾白虾酚氧化酶原基因参与了盐度胁迫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5.
16.
锗对两种微藻的毒性及其在细胞中的累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钝顶螺旋藻Spriulina platensis (Cyanophyceae)和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 (Chlorophyceae)暴露在不同浓度锗的培养液中,研究了锗对它们的毒性及锗在藻细胞中的累积,结果表明,锗对S.platensis的毒性较D.salina大。在培养浓度范围内,S.Platensis中的总锗含量与培养介质中的锗含量关系不大。锗在S.platensis中的分布较均匀且呈剂量效应,在D.salina中,总锗含量随着培养液中锗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锗在细胞中的分布以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中为主,脂类中含量则较低,上述差异反映了灌类在生理特性上的不同,研究表明,当藻类暴露在含锗介质中时,可吸收累积一定量的锗并结合到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中,从而达到降低锗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中华鳖4个种群80个个体(太湖种群、日本品系种群、台湾引进种群和清溪乌鳖种群)肌肉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已知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部分序列设计合成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并测定了TYR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扩增所得的696bp序列中共有13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中华鳖体色变异种群的3个个体均在第186核苷酸位点出现相同的变异.以此设计酶切位点,选用SmaI内切酶进行RFLP,结果显示80个中华鳖个体的TYR基因存在多态性.AA型基因除在中华鳖体色变异种群内未发现外,其余三个种群内的频率大小顺序为日本品系种群(60%)>台湾引进种群(30%)>太湖种群(20%),以省外品种为丰富;AB基因型频率大小顺序为清溪乌鳖种群(70%)>台湾引进种群(50%)>太湖种群(40%)>日本品系种群(30%). 相似文献
18.
19.
海洋褐藻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洋藻类的分类学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应用传统的形态学、生态学等方法对海洋藻类进行分类 ,往往产生结果上较大的分歧。传统的生物分类和谱系树的建立是基于对生物表型的比较分析 ,而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能表现出显著的表型差异 ,给分类和谱系分析带来很多困难和不确定性 ,所以有人主张直接将基因型用于分类和系统学研究。基因型直接反映基因的分子结构特征 ,具体说就是DNA和RNA的一级结构特征。Zuckerkandl和Pauling在1965年最早提出这个设想 ,认为核酸… 相似文献
20.
采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双元载体pCAMBIA2301-idi,通过电转转入农杆菌LBA4404中.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将pCAMBIA2301-idi质粒的T-DNA区转入小球藻,以G418抗性基因(NPTⅡ)作为筛选标记,筛选出阳性转化子.通过PCR扩增表明idi基因和NPTⅡ基因已经整合到小球藻基因组中.测定转化子的生物量,结果表明大部分转化子的生物量与野生型相似.测定转化子小球藻干粉的叶黄素含量,发现转化子叶黄素含量最高达到0.84mg/g,与野生型相比提高了30.95%.进一步分析藻液中叶黄素的产量,发现转化子的叶黄素产量最高达到1.98mg/L,比野生型提高了36.7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