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前兆和后效的力学现象可归结为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应力场的相互作用问题。研究源对场的反馈作用,可能是建立大范围地震前兆和后效模式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首先由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及前兆资料,归纳出地震蕴育和发生时,源对场影响的事实与特点,并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结果,指出源对场影响的基本特征及影响范围,解释了华北近期三次大震的蕴育与发生对京津地区的综合影响及某些地震前兆与后效现象。  相似文献   

2.
地震蕴育过程中地壳形变场图象动力学参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硕愚  王若柏 《地震学报》1994,16(3):336-340
地震蕴育过程中的地壳形变场具有分形特征, 分数维随时间而演变。强震发生在降维、减熵和有序化过程之后, 震后维数、熵值和有序度均恢复到正常基准, 反映了地壳形变场由均匀变形-非均匀变形-失稳-均匀变形的过程。分数维、信息熵和有序度可作为地壳形场图象动力学参数使用, 它们定量刻划了变形局部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九年六月十九日,我省介休县发生5.1级地震.这次地震是介休地区近百年强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极震区介休县宏观烈度达七度弱.孝义县、灵石县、汾阳县、平遥县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员及牲畜遭到一定程度的伤亡.据统计:严重破坏的民房:2521间一般与轻微破坏的民房:15002间死亡人数:3人受伤人数:179人各种牲畜死亡数:22头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九年十月底省地震局、地震学会在临汾召开了地震学术讨论暨介休地震总结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81人,提交会议的学术论文和介休地震总结资料70余篇.这次会议是对我省地震科研和予测予报探索成果的检阅.代表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认真交流学术成果,虚心学习先进经验,表现出不  相似文献   

5.
1990年2月20日13时15分,介休—平遥之间发生3.7M_L地震,其基本参数如下: 表1 介休—平遥3.7M_L基本参数表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地震蕴育系统演化过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式  刘放 《四川地震》1990,(3):10-17
地震蕴育系统是一个能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负熵的开放系统、本文从全球构造的角度,分层次地研究了地震蕴育系统。重点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地震蕴育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过程的机理。并对天水—龙陵北北东向子系统的减墒有序性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1979年6月介休5.2(Ms)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震前在太原盆地南部存在一个孕震空区.空区内外频度比上升.应变释放加速.而且空区的长轴方向与低b值区的长轴方向大体一致,显示了介休地震前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8.
地震过程的物理学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专题,包括震源物理过程、断层面解、震源时间函数、地震定量、地震统计性质、模型试验、数学模拟、地震与核爆的区分等.该专题共有24篇论文,涉及的国家有印度、中国、日本、俄罗斯、伊朗、乌兹别克和埃及.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类地行星——月球、金星和火星天文期的研究表明,这些行星内部和地球一样发生地震,而且现代构造活动性具有差异。地球具有高地震活动性特征,其内部能量以地震形式损耗每年达1017—1018J,震源分布深度达700km,地震的应力降达几百巴。月震震源可追踪到1200km深度,每年平均观测到5次月震,释放能量约109J/a。火星地震活动性高于月球而低于地球。金星内部地震过程规模和速率远远低于地球。5.1月震动力学月震空间分布最重要特征如下:1)少数月震外,几乎所有月震都发生在600—1000km的深度上;2)月震在固定地区(震源)多次重复,每一震源的月震…  相似文献   

10.
华北东南部介休-新乡-溧阳北西向新生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杰  王若柏 《地震地质》1997,19(2):30-134
根据华北地区东南部的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对介休-新乡-溧阳北西向地震带的地震地质条件作了分析。此地震带具有统一的现代区域构造应力背景,是华北东南部的一条现代地壳剪切破裂带;沿此带发育由一系列晚第三纪以来继承性活动的和新产生的北西向断裂组成的活动断裂带,它斜穿不同的构造单元是一条新生地震构造带  相似文献   

11.
以区域精密水准重复观测资料为依据,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发生于我国大陆板内的1996年丽江7.0级等几次强震过程中区域垂直形变速率、剪切变形率、扩张变形率和体积变化率等形变场多种信息的动态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强震蕴育过程中,区域垂直形变场在空间和时间上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非均匀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进一步研究了判定强震危险区的形变前兆场多种信息异常综合标志,得出了一些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预测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介休地声观测站地质构造、井孔状况、抗干扰实验和地声与地震相关性的观测实例,证实地震前确有前兆地声出现。为进一步进行地声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是地球介质内微裂纹系演化的动力过程,包括线性成扩展阶段和临界增长阶段,后一阶段涉及到裂纹系的非线性增长与涨落耗散,并当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即开始单一裂纹的支配过程而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14.
15.
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震源力学模型的一个新方向是用动态扩展的剪切裂纹模拟地震破裂过程。本文利用裂端有塑性区薄层且断层面上有摩擦力的平面剪切裂纹错动模式来表示地震破裂过程,对运动方程和边界条件进行拉氏变换和傅氏变换,利用维纳-霍普(Wiener-Hopf)方法和卡格尼阿(Cagniard)方法得到了断层面上的位移和应力表达式。根据裂端附近的能量平衡条件,计算了地震破裂的平均速度和塑性区尺度,还讨论了断层面上的位错分布函数,并对某些前震地震波高频成分增多的现象提出了解释。在本文假定的参数条件下,地震破裂的平均速度c=0.72β,β是介质的剪切波速。塑性区尺度约为地震新断层总长度(包括塑性区)的12%。按本文的结果,由于破裂速度的增加,前震的震波初动半周期减小的异常幅度不会超过39%。  相似文献   

16.
研究震源力学模型的一个新方向是用动态扩展的剪切裂纹模拟地震破裂过程。本文利用裂端有塑性区薄层且断层面上有摩擦力的平面剪切裂纹错动模式来表示地震破裂过程,对运动方程和边界条件进行拉氏变换和傅氏变换,利用维纳-霍普(Wiener-Hopf)方法和卡格尼阿(Cagniard)方法得到了断层面上的位移和应力表达式。根据裂端附近的能量平衡条件,计算了地震破裂的平均速度和塑性区尺度,还讨论了断层面上的位错分布函数,并对某些前震地震波高频成分增多的现象提出了解释。在本文假定的参数条件下,地震破裂的平均速度c=0.72β,β是介质的剪切波速。塑性区尺度约为地震新断层总长度(包括塑性区)的12%。按本文的结果,由于破裂速度的增加,前震的震波初动半周期减小的异常幅度不会超过39%。  相似文献   

17.
地震过程的物理学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专题,包括震源物理过程、断层面解、震源时间函数、地震定量、地震统计性质、模型试验、数学模拟、地震与核爆的区分等.该专题共有24篇论文,涉及的国家有印度、中国、日本、俄罗斯、伊朗、乌兹别克和埃及.  相似文献   

18.
19.
论述了定量描述实际介质中地震过程的理论。该理论以地震熵的产生规律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20.
1.1概述地震预报属于预报事件发生地点、强度和时间问题,实际上也是现代地球动力学问题。如果熟知了认识地球动力学过程物理本质的方法学,那么,预报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处在一定关系和相互作用的不同规模构造不均匀性(单元的)的总体,决定着实际地质介质的状态。我们必须系统地研究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首先,认清总体本质并识别能代表主体对象的(不是各部分的混合体而是系统的)普遍特性,此外,把系统(主体对象)分成亚系统(高级对象)必须由系统(主体对象)内部特性来决定。因此,物质成分(物质)、物体结构(构造)、运转(运动、演化、所有过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