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廖莉萍 《贵州地质》2015,32(2):160-162
马以思是我国早期少有的女地质学家之一。她早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主要研究古生物。1944年在与许德佑、陈康到黔西普安、晴隆一带考察三叠纪地层古生物时,不幸惨遭土匪劫杀。马以思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地质事业。纪念她,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她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纪念她,是为了激励后学热爱地质,为地质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4月24日是许德佑、陈康、马以思三位地质前辈在贵州普安—晴隆遇难70周年的纪念日。为纪念和学习他们为地质科学、为地矿事业、为国家和贵州发展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精神,4月3日,贵州省地质学会在贵阳蔡家关地质陵园,举行了由省地质学会、三位地质学家(马以思)的后人、贵州理工学院资环学院师生共计30余人参加的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24日,是许德佑、陈康、马以思先生贵州遇难42周年。我们今天悼念先生,缅怀先烈,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先生之志,更好的完成先生未尽之事业。 42年前,先生们在食无荤腥,行无车马,土匪如毛的环境下,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置生死于度外,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踏遍了千山万水,多次来到贵州,对贵州的三叠纪地层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工作,开劈了捷径。  相似文献   

4.
廖莉萍 《贵州地质》2011,28(1):79-79
清明时节,贵阳气候阴冷潮湿,毛毛细雨连绵不断,仿佛天空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久远而悲壮的故事…… 那是民国33年,1944年4月,中国地质学会第26届年会在贵阳召开。会后,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兼无脊椎古生物组主任许德佑、技佐陈康和练习员马以思(女)一行三人,前往贵州西部进行地质调查,4月24日,行至晴隆至普安之间的璜厂(罐子窑),被匪徒密谋杀害。  相似文献   

5.
<正> 在改革开放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下,迎来了中国地质学会70周年诞辰。这70年地质工作的巨大成就已载入史册,尤其近10年的奋斗历程更使人振奋不已,这是当代地质工作者创造的崭新记录。作为一支年轻的化工地质勘探、研究队伍,继承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壮志,以开创性的业绩,填补了化工战线专业结构的空白,并成为我国地质战线不无建树的一员。近10年来,化工地质事业成就显著。据不完全统计,磷矿储量增长1/3左右,硫铁矿  相似文献   

6.
今年4月24日是许德佑、陈康、马以思三位地质前辈在贵州普安一晴隆遇难60周年。我们纪念他们,要学习他们为祖国地质事业、为地质科学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先生,早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地质组(专业),先后在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地质研究所(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他在第四纪科学、黄土科学领域取得辉煌成就,成为中国这方面的领军人物,曾任中国  相似文献   

8.
2018年是我国区域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学大师李眷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为纪念这位为中国地球科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地质学大师,本刊从2018年第5期起在《科学人生》栏目分3期刊发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史专家潘云唐教授撰写的特约稿,以志纪念。正是李春昱先生,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年仅34岁的他挑起了四川省地质研究所所长的重担,并作出优异成绩;也正是李春昱先生,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作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团结带领全体员工,抗迁护所,将一个完整的地质调查所连同全体人员、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统统交回到人民政府手中,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腾飞的重要基地;还是李春昱先生,在遭受反右冤屈和“文革”冲击之际,先后主持编制了首张“亚洲地质图”和“亚洲大地构造图”,使我国进入国际地质图件编制行列;“文革”后,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李春昱先生,成为中国地学界最早宣传引进板块构造说的学者之一,并身体力行成立相应组织,结合中国地质实际开展研究,在去世前的十年间发表了50余篇板块构造研究论文。“历经坎坷志未改,我以我心荐轩辕”,这就是李春昱先生留给后人的精神和科学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