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南“印支运动”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福祥 《云南地质》1992,11(2):169-180
中国南部印支运动各地表现不同。秦岭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滨特提斯区三叠纪时发育了昌都-澜沧岛弧和巴颜喀拉、右江弧后扩张盆地。当今国内所称的松潘-甘孜、三江、右江“印支地槽”是早始新世之后回返的,并非是印支期形成的褶皱。中晚三叠世之交,滨太平洋区发生安源造陆运动。晚三叠世,滨太平洋区开始进入活动大陆边缘发展时期;内陆区开始形成川滇内陆扩张盆地。总体来说,“印支运动”在华南地区主要属于造陆运动。“印支运动”时期,构成中国大陆主体的两大块(华南-东南亚板块、塔里木-中朝板块)与安加拉古陆碰撞拼贴,奠定了中国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这一期间,在华南地区如果发生过所称的“印支造山运动”,那也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试论“修水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水运动”存在与否仍在讨论中,以新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室内各类测试数据,围绕赣北地区这一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修水运动”不能成立,并提出了砾岩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3.
从元素的角度研究“开”“合”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清禄 《地学前缘》1995,2(2):140-140
从元素的角度研究“开”“合”运动邓清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地质运动可以概括为“开”与“合”两种基本的形式。研究“开”“合”运动可以从形成与形变两个方面入手,形成与形变都有不同尺度的特点,一般可从元素-矿物-岩石-地质块体-壳幔五个不同...  相似文献   

4.
“燕山运动”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2,16(2):111-112
<正> 1927年中国学者翁文灏提出“燕山运动”这个术语,是世界地质科学史的一件大事;它推动了大地构造学及有关学科大大向前发展。因为它的提出不止是阐明了一个地壳运动期,而且从学术理论及找矿实践上说,还有更高层次的意义,故作用特别重大。这主要在于: (1) 它揭露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于中生代中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属于造山型的地壳运动的事实。这种造山运动表现为:强烈的褶皱、断裂(包括逆掩)、拱曲[1953,帕甫洛夫斯基]等构造作用,大量以高硅高碱花岗岩类为主的岩浆活动(包括火山喷发),主要以断裂变质为特色的变质作用,还有发生于一种为作者特名“地洼”的山间  相似文献   

5.
石牌河运动与“登封群”解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作为《东秦岭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规律》课题重要成果之一的“华北地台南缘的新发现(下元古界与太古界的不整合现象,石牌河运动/阜平运动)”报道在1986年5月16日的《中国地质报》上。同年6月13日该报第三版刊出付文宝的“对‘华北地台南缘新发现’的质疑”一文。现在课题研究已经完成,对该“质疑”作出回答,并将成果作一简要报道。 河南嵩山变质地体以其复杂的地质现象吸引众多地质学家。张伯声、张尔道、马杏垣等老一辈地质学家曾在此进行开创性研究,并将本区早前寒武变质地层分为上下两大套,上为下元古界嵩山群,下为太古界“登封群”,两者的分界线是嵩阳运动所造成的不整合。近年来,由于研究程度的加深,不同学者对“登封群”的性质、时代和地层细分等  相似文献   

6.
初论青藏地区的“印支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广全  王根厚 《地质通报》2009,28(9):1188-1190
印支运动是指发生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阶段的造山运动,是青藏地区又一次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青藏地区的印支运动可划分为2幕,第Ⅰ幕指晚三叠世前诺利期的构造运动,第Ⅱ幕指发生于晚三叠世瑞利期与中侏罗世前巴柔期之间的构造运动。班公湖-怒江带以北,表现为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规模巨大的印支造山带。  相似文献   

7.
“吕梁运动”新认识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梁运动(1.90~1.70 Ga)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华北克拉通最终稳定固结的造山运动.事实上, 在古元古代末期华北克拉通以伸展-裂解构造为主, 表现为拗拉谷系发育、非造山岩浆活动(环斑花岗岩、斜长岩、辉长岩、花岗岩类及伟晶岩脉等)、大规模基性岩墙群侵位以及早期变质基底隆升或退变质构造热事件等.对已有的大量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分析后证明, 这一时期的岩浆侵位与基底构造-热事件在时间上的分布具有多峰式特点, 克拉通基底隆升退变质事件滞后于岩浆侵位, 明显区别于造山带普遍记录的构造变形-变质-岩浆侵位的事件序列.古元古代末期构造格局的重新认识, 为我国克拉通在元古代超大陆中的再造模式提供了最基本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8.
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天”“合”构造格局及加里东运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综述了近年在古生物对比、古地磁对比、火山岩岩石建造、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早古生代秦岭造山带的历史是岩石圈 经历小“开”小“合”的历史。“开”阶段的古地理格局是多岛小海盆,“合”的最终表现是出现加里东运动。  相似文献   

9.
“燕山运动”的分期及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仁 《地质学报》2016,90(9):2176-2180
翁文灏最初定义的"燕山运动"主要根据《北京西山地质志》所提供的信息,当时并未对"燕山运动"分期。在赴辽西北票地区考察后,翁文灏将"燕山运动"分为A、B两期,A期为绪动,B期为主要期。详细的文献研读发现,翁文灏对"燕山运动"在北京西山和辽西的原始定义有出入。经对比分析,本文认为在北京西山一带代表"燕山运动"的主不整合面应在上窑坡组煤系地层与龙门组砾岩之间,在辽西一带应为北票组煤系地层与海房沟组砾岩之间。另外,本文认为"燕山运动"的A期(绪动)可能与中国东部北东向区域性大断裂发生同时。最为重要的是,本文认为A期"燕山运动"形成于极短的时间,如同时间坐标上的一个点,这个点构成了B期的边界点。  相似文献   

10.
燕山运动的“绪动”——燕山事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燕山运动是中生代期间发生在中国东部的一次最重要构造变动,它打破了华北克拉通数亿年的稳定格局,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向深大断裂,并引发了剧烈的岩浆活动。然而,由于褶皱变形不显著,构造运动的主要不整合面难以确定,所以对燕山运动的起始时间和形成机制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燕山运动概念历史的考证、北京西山和平原区地层序列的对比,结合华北地区其他晚中生代盆地的发展演化过程,认为燕山运动的起始时间应为中侏罗世含煤碎屑岩沉积之后、同造山砾岩形成之前。该运动所产生的深大断裂成为中国东部的构造骨架,成为而后大量岩浆上升的通道。根据构造变形的特点,结合材料力学的原理,认为燕山运动是中国东部遭受来自外部快速打击的后果,是以脆性变形为主的构造运动,并将该快速打击事件定义为燕山运动的“绪动”或“燕山事件”。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唱的那出"空城计",无疑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三尺瑶琴,空城退敌"的故事更是传为佳话。不过,"空城计"或许是诸葛先生的专利,会演"空城计"的其实大有人在。当前,在一些地方的"新造城运动"中,政府在造大城,房地产开发商们在造各种各样的城中之城,打造的新城很多已掉进了"空城计"的陷阱中。这些城市只有住宅,没有配套、没有服务、没有产业,白天成为一座"空城",晚上成为"睡城",有的甚至成为名副其实的"鬼城"。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传统认识简单运动系统的普遍理性思维分析规律是“一分为二”,即无论自然界、社会及人的任何简单运动系统结构均可进行“一分为二”的思维分析,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对普遍存在于社会、自然界及人的复杂运动系统,用“一分为二”的进行思维分析就有其局限性。由于这种思维分析过于简单,易出现片面性。如“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将复杂运动的“群众”系统“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13.
“东吴运动”不应做为上、下二叠统的界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文恒 《地层学杂志》1992,16(2):138-142
<正> 华南地区的长兴组(大隆组)与茅口组(孤峰组)之间的龙潭组,以往被视为晚二叠世早期的沉积,近年来,概念已有很大突破。童子岩组、饶南组属早二叠世已确信无疑,苏南、粤北等地龙潭组下部属早二叠世的意见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对赣中龙潭组的时代尽管在新余、莲花等地于官山段下部采到早二叠世的筵类化石,但多数人不主张将官山段改为早二叠世。理由为:官山段仅在个别地区于下部找到早二叠世筵类,而官山段与茅口灰岩为假整合接触,界线清楚,主张以“东吴运动”做为早、晚二叠世的界线。  相似文献   

14.
作者曾在1989年提出关于高速滑坡形成机制的一种解释-“闸门效应说”此后,又进行了这方面的模型试验,并在滑坡预报研究中监测到焦家村滑坡的变形过程,二者均证明,“闸门效应说”是正确的,本文对此了简要介绍,本文还据实际观察到现象指出,由于环境条件不同,高速滑坡滑体的运动既可以表现出滑动特征,也可以很快转化成碎屑流有面出流动特征。  相似文献   

15.
16.
论全吉运动     
阿延寿 《西北地质》2003,36(4):30-34
全吉运动发生于柴北缘地区的全吉山一带,除角度不整合的自然现象外,接触面上下岩层之岩性载然不同、变质程度迥异,同位素测试值显示,是一次强烈的区域动力变质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7.
赵越  高海龙  张拴宏  刘健 《地质学报》2022,96(5):1510-1523
一百年前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先驱者们竖立起中国地质科学的旗帜,也是中国科学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中国地质科学发展进入快车道。燕山运动、中国北方〖XCD.TIF;%70%70,JZ〗科研究,长身贝研究、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是中国地质科学快速进入国际赛道的标志。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北京西山及北京北山、冀北和辽西典型地区积累的证据和资料表明,翁文灏提出的燕山运动A期(幕)发生在160±3 Ma前;晚侏罗世早—中期记录了以髫髻山组和蓝旗组为代表的区域强烈火山喷发和广泛的岩浆侵入(中间期/幕);晚侏罗世晚期区域发育逆冲推覆构造;燕山期构造发展至早白垩世早期135 Ma,冀北张家口组和辽西义县组之下的不整合为燕山运动B期结束的代表。燕山运动是东亚大陆构造体制从古特提斯及古亚洲洋构造域转变为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域的产物。这是中国东部和东亚区域中生代独特的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18.
贵州太康运动的地层学效应:兼论“黔中古陆”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太康运动是发生在中奥陶世末期的一次全球规模的地壳运动,相应地在贵州又称为都匀运动。由此而形成的贵州南部的早、中奥陶世及志留纪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以及不整合面上、下的古地质特征是太康运动在贵州的主要地层学效应。 太康运动使中奥陶世以前的北东—南西向的古地理构局转变为南北向的格局。由于太康运动形成的地壳抬升,使榕江—天柱一带隆起成江南古陆,黔中地区的修文—瓮安一带隆起形成黔中古陆。 本文以太康运动的地层学效应为基础,着重讨论了黔中古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沉积建造、地层不整合面和岩浆、变形、变质事件的再研究,提出了中元古代伸展裂陷作用至中元古代末期-新元古代早期碰撞造山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中元古界形成于扬子陆块结晶基底的裂陷槽环境,马槽园群和莲沱组分别为挤压型和拉张磨拉石建造;前人命名的神农运动和花山运动,实际上是描述同一造山作用过程的不同阶段,建议合称为“神农运动”,用于代表中元古代末期至产析元古代早期(1000-800Ma)的碰撞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地形因子对坡脚型滑坡运动参数(最大水平运动距离Lmax、坡脚运动距离L、等效摩擦系数f)的影响,建立不同滑坡规模的运动参数非线性统计模型进行反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滑坡规模下,最大运动距离Lmax、坡脚运动距离L、等效摩擦系数f均主要受滑坡高差(H)和斜坡坡度(α)的影响。(2)随滑坡规模的增大,Lmax、L受β的影响逐渐减弱,表现为坡脚阻止效应的减弱;f受β的影响逐渐增大,表现为滑坡运动能力改变。(3)随滑坡规模的增大,Lmax、f受γ的影响逐渐增大,表现为堆积场地的微地貌效应显著增强。最后,基于主要地形参数(H、α、β、γ)和滑坡规模(V)建立的最大水平运动距离预测统计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