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堆里抢下的木雕 1978年,齐白石家乡湘潭的刘艳平无意中发现了一张精美木雕床,当她拂去灰尘看到“木人”的印章落款时,意识到美术史上一段空白即将由这件木雕来填补,从此开始了十八年的漫长收集。“现在只有最穷的人还用这种老土的睡床,在湘潭这些床都是弃置在柴房当柴火烧的,所以我手脚要快,慢了说不定连一块板都找不到,有几次我是在火堆里把这些东西抢下来的,他们以为我是疯子。” 精致的木雕展品很具吸引力,但是否出自齐白石之手,有待专家鉴定。 两名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正在仔细查看木雕上有关齐白石的落款。展览还未  相似文献   

2.
赵夏 《中国方域》2004,(1):29-29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境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这是杜甫在《秦州杂诗》中称赞的自己向往的仇池胜地。公元759年  相似文献   

3.
王晨宗 《地理教学》2010,(10):36-36
“长江水学校”像一个孩子,被我妈妈(都江堰市北街小学教师肖文燕)不知什么时候领进了家——仅仅12平方米的板房里。  相似文献   

4.
辽东鹤——隋卢思道《神仙篇》:“时见辽东鹤,屡听淮南鸡。”张说《赠工部尚书冯公挽歌三首》其三:“谁言辽东鹤,千年往复回。”杜甫《卜居》:“归羡辽东鹤,吟同楚执硅。”唐彦谦《贺李昌时禁苑新俣命》:“尘中旧侣无音信,知道辽东鹤姓丁。”  相似文献   

5.
中原汉族移民新疆(公元一八八二年清光绪八年置省前称西域)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有历史的记载却在西汉,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历代国家政府为巩固边防,控卫首都,发展农业生产,调节人口,都要通过“寓兵于农”兵屯和民屯的政策进行人口迁移。历史上河南人口数量大,历代人口迁移数量也很大,据史书记载,北宋前海运末通,迁移的范围遍布人口空旷的西北,其次是东北。在西汉中原地区人口多,但耕地数量少,豪富对土地兼并与自由买卖现象已普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故移民西域就成为当时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我国雪冰研究工作为“四化”建设服务,总结我国开展应用雪冰学研究的成果及其经验和教训,拟于1985年9月底在新疆伊宁市召开“全国应用雪冰学术讨论会”。会议内容有:1)积雪、雪崩、风吹雪及有关灾害防治;2)河、湖、海、水库冰及其冰害防治;3)现代冰川与冰雪物理;4)雪冰测试技术;5)融雪及其融雪径流预报研究;雪冰资源的  相似文献   

7.
谢永飞  梁波  林莉华 《热带地理》2022,42(8):1288-1300
基于个体心理决策视角,使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流出地的“家”和“业”对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影响过程。研究发现:文化意义上的“家”是影响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的深层因素,但其影响还需要“业”的强化。流出地的“家”和“业”共同作用,形塑青年农民工的回流意愿。“家”的文化观念通过新的人生节点、具有挑战性的家庭责任和规划中的家庭发展触发青年农民工回流;“业”的想象则通过选择新的就业地点、渴望好的就业条件、寻找独特的创业资源和改变旧的发展路径增强青年农民工回流意愿,由此实现回流决策中的“家”“业”兼得。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流出地政府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又要加大对回流的青年农民工的创业扶持,使他们的“业”得到持续强化,“家”“业”可以持续兼得。在对农民工群体进行研究时,可以把“家”作为一个关键的切入点,从“家”出发构建中国话语的分析框架,这蕴含了创建中国本土人口流动理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古生物学家于2002年在蒙大拿州一座山上成功挖掘出一具有史以来最完美的“恐龙木乃伊”,和以前发掘的众多恐龙化石不同,该具“恐龙木乃伊”的化石骨骼上面完整地覆盖着各种软组织——包括皮肤、鳞片、肌肉、脚趾,甚至连恐龙死前的最后一顿晚餐都完好无损地保存在胃里。  相似文献   

9.
漫话历下亭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游览过大明湖历下亭的人.恐怕没有人会不记得亭南东西长廊朝南廊柱上镌刻的这副对联。此联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出自杜甫《陪李兆海宴历下亭》一诗。全诗为:“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夏,杜甫在其“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齐赵之游中来到了济南,与当时的北少郡太守李邕相遇甚欢,遂在大明湖中历下亭摆酒,并留下此千古绝句。 “历下…  相似文献   

10.
木心先生在其诗《从前慢》中说道:“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从前的时光如雨钟,滴在水里,我们听不到声音。一、自然演化的“从前慢”地球四十六亿年演化的历史,是一场“慢”的艺术,你看那海陆变迁,山脉隆起、峡谷切穿,千变万化,逐渐成为如今的沧海桑田;你看那岩石转化,从生到死,从死到生,轮回之间塑造了岩石圈的不同地貌;你看那雪水消融,源源不息,成为江河的“源头活  相似文献   

11.
自汉代以来,以各族语言称呼的“伊犁”地名,以不同的汉译方式,见诸汉文典籍。其中最为经典的有自汉至唐的“伊列”,唐之“伊丽”,西辽之“益离”,元之“亦刺八里”,明朝时的“亦力把里”,清代以来的“伊犁”。这些称谓都是汉语对“伊犁”本来发音的不同译写形式,其本质并无差异。从古至今,还很少有人对“伊犁”一词的本来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2010,(16):62-63
低碳有多时髦?在网上搜索下,就会跳出一大串五花八门的结果:婚礼、股票乃至瓜果蔬菜,林林总总都能与“低碳”扯上点关系。在今天举行的世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上,与会专家们的观点务实而鲜明——低碳可不是个时髦的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  相似文献   

13.
宋代大诗人陆游在传授子女写诗的秘诀时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里所说诗内的功夫,应该是指写作的基础知识和技巧;至于诗外的功夫,涉及面就相当宽泛了,既有书本的,又有社会的,既有理论的,又有实践的,是一个提笔为诗者知识容量、人生阅历、思想修为、勤奋程度.  相似文献   

14.
栾晔 《中国地名》2010,(8):32-33
沈阳故宫珍藏有清宫遗留匾额一块上书:“兴寄□湖”。兴,乃《诗》六义之一,谓触景生情,因事寄兴。《诗·周南·关雎序》云:“四月兴”。《孔颖达疏引郑司农》云:“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已心。”寄,诗文中之寄情托兴。王羲之《兰亭集序》云:“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相似文献   

15.
柳毅传书洞庭湖的故事出自唐人传奇《柳毅传》,流传很广。自来人们都以为该洞庭湖指的就是在今湖南的洞庭湖,笔者所见各家注本对此要么不加注释,加注即未见别解。然而仔细推敲,却并非如此。《柳毅传》开头说:“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这里的“湘”因有后文的洞庭湖相照应,显然指的是今湖南的湘江。此后柳毅在见到洞庭君时又说:“毅,大王之乡人也,长于楚,游学于秦。”如此则洞庭似乎也应在楚。据此两点,可以得出文中洞庭即今湖南洞庭的结论。但文中其他的一切描写都与此矛盾。整个地理背景都与湖南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6.
黄炜 《中国地名》2014,(8):37-38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是与篆、隶、草、行并立的一种书体。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代名家辈出。楷书的名家很多,历史上把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并称"楷书四大家"。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相似文献   

17.
闽南漳浦县盛产绿豆,乡民心灵手巧,捏馅做饼蒸糕极为可口。其中名点“翰林糕”在海内外市场供不应求,许多海内外乡亲回大陆探亲都忘不了捎带这种糕点回去做为酬谢亲朋的礼品。 “翰林糕”产于漳浦县的旧镇镇,原名叫“自然发”绿豆糕。相传清代雍正年间,这里有个叫张先跻的人,字愧日,庚戍年进士,钦赐翰林院庶吉士,登第逾年,荣归故里,乡人称他为“张翰林”。张先跻德性温和,平易近人,家中士贾工商渔樵常常满座。他待客之物,就是自己配制的“自然发”绿豆糕。这茶点是以绿豆粉为主,配以饴糖、鸡蛋、沙糖、秫米粉等为佐,和香油…  相似文献   

18.
近日,来自北京的两家地质环境调查公司进驻了乌海,对当地的矿山地质环境开始“扫雷式”的调查。乌海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陈万选告诉记者:“这两家公司的地质环境调查报告是下一步乌海快速、科学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陈万选表示,今年乌海要对地质环境治理打一场攻坚战,力争在“十二五时期”,把乌海的矿山地质环境由“脆弱型”转为“生态型”。  相似文献   

19.
天天喝茶。无非是往壶里放进一小撮茶叶,冲上沸点的开水,三、四分钟后掀开壶盖,先以鼻闻其香,再倒瓷杯,观其色,品其味,这样,才算把茶的色、香、味全都欣赏到家了。 茶是“中国牌”的饮料。英文中的tea,俄语中的Llau,都是汉语中“茶”字的音译。在世界上,茶被称为“和平饮料”,因为茶性温和,它跟咖啡不同。种茶、制茶、饮茶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早在唐朝,陆羽便著有《茶经》一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此后历代的茶书,有100多种之多! 武夷岩茶。以生长在武夷山景区的峰岩、峡谷、幽涧之  相似文献   

20.
绿松石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以后历代文物中均有不少绿松石制品,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传统玉石。古人称其为“碧甸子”、“青琅秆”等。1927年,中国地质界老前辈章鸿钊先生在其名著《石雅》中说:“此(指绿松石)或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为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