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竹蛏(Solen grandis)和长竹蛏(Solen strictus)是2种重要的经济贝类。对大竹蛏和长竹蛏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种竹蛏的线粒体基因组具有相似的组成结构、AT含量、基因大小和相同的基因排列顺序,然而两者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序列以及起始、终止密码子存在较大差异。非同义替换率与同义替换率的比值(Ka/Ks)显示,蛋白质编码基因cox1,cox2和cox3承受较强的选择压力,而nad2,nad3和nad6则承受较小的选择压力。2种竹蛏最长非编码区序列并不保守,但都含有发卡结构和(TA)12微卫星序列。长竹蛏最长非编码区中还存在另外一段串联重复序列。结果显示,2种竹蛏线粒体基因组存在明显差异,线粒体基因组可以做为区分大竹蛏和长竹蛏的重要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
芝罘湾长竹蛏肥满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1990-1993年烟台芝罘湾自然生长的长竹蛏为材料,对其肥满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竹蛏一年有一个肥满期,一个消瘦期。5月至11月较肥,肥满指数(1)为57.3-93.7。12月至翌年4月较瘦,肥满指数(1)为47.2-56.6。二龄蛏肥满度最高。由肥满指数推断,长竹蛏一年有一个繁殖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中旬。  相似文献   

3.
虾池长竹蛏肥满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云  郑升阳 《台湾海峡》2001,20(Z1):57-59
本文作者于1997年4月至1998年3月期间,对幸福洋垦区虾池生长的长竹蛏进行了周年肥满度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长竹蛏5~9月份较肥,肥满度在60%~80%之间,11月至翌年4月份较瘦,肥满度在55%~47%之间;根据肥满度的测定,长竹蛏的繁殖期为6~8月份.  相似文献   

4.
珠母贝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符韶  梁盛  邓陈茂  劳赞 《海洋科学》2003,27(1):11-13
2002年3月1日于海南陵水县黎安港湛江海洋大学珍珠试验站 ,在珠母贝年龄偏小、性腺发育尚未十分饱满的情况下 ,选取雄性2只、雌性10只 ,通过人工催产的方法 ,促使2雄8雌排放精卵 ,受精率为86.36 % ,受精后20h胚胎发育为直线绞合幼虫。在水温23.5~29.7℃ ,盐度30.6,pH8.1的条件下 ,幼虫经66d的培育 ,共出池3mm±0.3mm的珠母贝苗126.8万只 ,初步取得了珠母贝人工育苗试验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1991年8月在大家洼老河口滩面上,长竹蛏、四角蛤蜊大批死亡,中潮区以上死亡率达100%,最大感染强度一个病贝寄生364个胞囊。通过调查发现这二种贝的资源受到极大破坏,死因是由于一种刺缘吸虫的囊蚴寄生所致,寄生部位主要是鳃、外套膜和斧足。民囊直径平均为387um,囊蚴头领发达,头棘23枚,排成一列,背部中央无间断,腹吸盘发达,位于身体中前腹部,平均体长780μm,宽290μm。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室内人工育苗技术。在繁殖季节选择壳长7.5cm亲贝,采用铺泥沙蓄养培育,以阴干+维生素浸泡刺激法获得精、卵,幼虫培育中人工控制幼虫密度,D形幼虫到壳顶幼虫前期为5~6个/mL,壳顶幼虫后期为1~2个/mL。进行了不同运输方式和不同底质亲贝蓄养比较试验、不同底质附着基采苗方法试验以及稚贝无底质上升流培育和不同盐度培育试验。研究表明,采用铺细沙加冰的运输方法亲贝成活率最高,干露9h成活率可达90%;以纯海泥底质蓄养的亲贝肥满度和成活率最高;无底质采苗和铺泥采苗对幼虫变态率的影响没有差异;无底质采苗的稚贝,其生长速度明显慢于铺泥采苗;小刀蛏稚贝不宜用上升流进行培育,宜采用铺泥培育的方法;盐度为15时,稚贝培养效果最好,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盐度为35时培养效果最差。采用上述技术,成功培育出3mm以上的商品苗2000万粒,育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沟竹蛏的繁殖季节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性腺形态特征、组织切片观察和肥满度指数变化 ,报道沟竹蛏繁殖期为每年的6~8月份 ,分批放散精、卵 ,其两次生殖高峰分别出现于6月上、中旬和8月上、中旬。繁殖季节、肥满度指数与温度密切相关 ,其繁殖期适宜温度为25~29℃。沟竹蛏的壳长与壳高的关系呈直线正相关 ,L=4.304H -2.084 ,(r=0.9138) ;壳长与干肉重呈幂函数关系 ,W1(非繁殖季节 )=4.750×10-7×L3.53,(r=0.9196) ,W2(繁殖季节 )=3.942×10-7×L3.301,(r=0.9105)。  相似文献   

8.
长竹蛏精子发生和精子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长竹蛏Solen strictus精子发生和精子的超微结构,揭示了从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其过程主要包括:生精细胞体积逐级减小,细胞核由椭圆形转变为圆形,染色质以颗粒状形式浓缩,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分泌的前顶体颗粒融合形成前顶体囊、前顶体囊最终形成顶体,线粒体逐渐融合与发达,以及中心体移动及鞭毛形成。精细胞的分化可分为4个时期。成熟精子属原生型,全长约38—43μm,由头部、中段和尾部3部分组成。头部顶体较短,约为核径的五分之一,呈倒置的碗状,轴向纵切面为马鞍形,顶体物质为分布均匀的高电子密度物质;亚顶体腔几乎伸达顶体的顶端,内含均匀的较低电子密度物质。细胞核呈圆球形,无核前窝,但有一浅的核后窝。中段由4—5个椭圆形线粒体和2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组成。尾部为典型的“9 2”型结构。  相似文献   

9.
日本xun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海湾扇贝大水体人工育苗的高产技术和亲贝暂养、幼体培育,海上育成等的有关技术环节。并提出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采用网箱暂养亲贝比网笼成活率提高14%,产卵时间提前5天,孵化率提高15%,幼体选育应及时进行。且在相同的孵化条件下下,产卵后26小时倒池比30小时后倒池成活率可提高38%,饵料投喂应坚持勤投、少投和混合投喂原则。在一定量的投饵条件下,日投10次比日投3次成活率高70%以上。但海上疏苗密度不宜过大,以每袋1000~2000个稚贝为宜。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紫海胆人工育苗、人工诱导变态的方法。紫海胆浮游幼虫可分为棱柱幼虫、二腕幼虫、四腕幼虫、六腕幼虫和八腕幼虫5个期,历时约11d,角毛藻是浮游幼虫合适的铒料。幼海胆则以摄食底栖硅藻为主。育苗1个月幼海胆最大壳径为1.5mm。透明的聚乙烯片是适合的附着材料。  相似文献   

12.
斜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试验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周仁杰  林涛 《台湾海峡》2002,21(1):57-62
试验获得初步成功:用50万粒受精卵孵得34.8万尾仔鱼,经60日龄培育,获全长20.5-48.5mm(平均全长26.5mm)的斜带石斑鱼鱼苗0.4万尾,育苗成活率达1.2%。试验期间育苗池水温、盐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7.3-30.5℃和31.5-32.0。试验采用如下铒料系列:牡蛎担轮幼虫-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 冰冻桡足类、海水技角类。试验经历了3个死亡高峰期,它们分别出现在育苗初期仔鱼开口阶段、稚鱼期30-38日龄阶段和进入幼鱼期以后,本文讨论分析了其成因。  相似文献   

13.
不同饵料搭配对日本对虾人工育苗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眼于生产需求,以螺旋藻粉+虾片+日配饵料0号为Z  相似文献   

14.
云斑尖塘鳢人工育苗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 (Bleeker))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利用燃油热水炉加温进行亲鱼越冬,采取人工辅助控温、保温的方法,配合其生态条件的调控和投喂优质饲料,培育亲鱼成熟并能自然产卵,使用人工饵料、代用饵料、生物饵料等混合饵料互相搭配组合,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鱼苗全长达3cm左右。亲鱼具多次产卵习性,观察到一年当中最多产卵4次。利用外源激素催产率达到95.0%,自然产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高于人工催产。  相似文献   

15.
郑乐云 《台湾海峡》2003,22(2):187-191
本文报道了在海水池搪进行红鳍笛鲷人工育苗的实验结果.实验水温为26~32℃,盐度为25~31,经过33~35d的培育,3口池塘鱼的苗平均全长分别为35.3、32.3、28.5mm,成活率分别为16.7%、18.1%、7.8%.本文还对仔鱼的放养密度、生长状况、饵料系列以及池塘中主要生物饵料密度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以复方有机疗效助长剂(简称Q.S.)的不同剂量和不同投喂方式对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各期幼体培育进行三批的试验,分析了Q.S.在日本对虾幼体培育中的应用效果。在水温24~29℃,盐度22~29下,无节幼体至仔虾经15d(10月4~19日)培育,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存活率、平均体长分别是52.9%(40.2%~72.4%),10.05mm(9.30~11.7mm)和31.7%与8.8mm。试验表明,在幼体培育中Q.S.以“水浴”为主,以一定比例掺进饵料为辅的方式最为有效;结果还表明,Q.S.在日本对虾各期幼体的培育中具有显著的提高存活率和促进生长的作用。本文还就提高幼体存活率、促生长与虾苗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生态学及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养殖条件下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 Savigny)亲体培育条件及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齿围沙蚕雌雄异体,非成熟季节外观上无法辨别雌雄,性成熟时,雌(异沙蚕体)灰绿色,雄(异沙蚕体)红白色.生殖细胞起源于体腔膜上皮,不久就释放到体腔中,在体腔内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http://ebook/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index.htm分裂增殖形成卵原细胞群和精原细胞群,体腔中充满了外形不规则或近圆形的滋养细胞,细胞内可见嗜伊红颗粒,滋养细胞之间可见发达的微血管.卵原细胞群不断增殖发育,至初级卵母细胞后游离至体腔中继续发育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精原细胞群形成精子合胞体(syncytium),各级精母细胞在合胞体内发育,直至形成成熟精子时才分散游离.水温18℃以上,多齿围沙蚕的生长体经培育才可能形成异沙蚕体.特别是在经历了一定的低温期后,再提高温度可以有效的促进异沙蚕体形成.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8~25℃;适宜盐度为25~32.胚胎发育过程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膜内游毛幼虫期等阶段,在水温25℃、盐度30条件下,从受精至孵出3刚节幼虫约需65 h.3刚节游毛幼虫至10刚节幼体约需28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