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西前陆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岩性、岩石组合、沉积韵律等综合分析认为川西前陆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主要为冲积扇、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其中冲积扇发育扇中和扇端两个亚相,扇根不发育;曲流河发育河道和洪泛平原两个亚相;三角洲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以及前三角洲三个亚相;而湖泊相主要发育滨浅湖和半深湖沉积,深湖在研究区内不发育.在龙门山前缘的盆地边缘发育冲积扇相带.大小不同的冲积扇体连接或叠覆构成冲积扇群.并依次出现扇中、扇端的微相分带.同时砾石由粗变细,逐渐过渡到河流的砂岩相;由河流往东则进入湖泊沉积区,并在河流入湖处形成三角洲相沉积.根据冲积扇-曲流河-三角洲一湖泊的时空展布规律,建立了本区蓬莱镇组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汶凹陷官庄组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研究区沉积构造等相标志的研究,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室内岩石薄片、粒度分析,识别出冲积扇、辩状河和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并对官庄组的沉积相垂向演化和平面展布有了系统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新汶凹陷官庄组自下而上发育冲积扇-辩状河-湖泊和冲积扇两大沉积体系.沉积演化经历了早期凹陷掀斜下沉时的冲积扇、辩状河沉积,中期凹陷扩张阶段的湖泊相沉积,晚期凹陷收缩时的冲积扇进积沉积.  相似文献   

3.
冲积扇作为常见的油气储层,具有明显的地震响应特征.笔者采用频率—波数域的数值模拟方法,在冲积扇扇体发育的两个代表性方向上进行二维正演模拟,并使用正演数值模拟与偏移相结合的流程,得到了冲积扇在二维时间剖面上的地震响应特征,为验证冲积扇地质解释成果的准确性提供了有力检验手段.  相似文献   

4.
广西横县六景火车站南侧,角度不整合覆盖下泥盆统莫丁组和那叫组下段,被新近系大面积覆盖而呈两部分远距离割裂状态的一套“二元结构”特征显著的红色泥砂基底碳酸盐岩粗巨砾岩及其横向相变部分,长期以来未被将其作为一个冲积扇的有机统一体进行研究。经笔者两次实地踏勘,系统采样和分析,以现代山麓冲积扇鉴别特征为主,辅以古冲积扇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该套沉积系列相关分割露头分别为一古近系冲积扇所残存扇根、扇中和扇缘。该冲积扇为一典型的古近纪早期干旱气候条件下,母岩区为陡峻碳酸盐岩山体的古山麓冲积扇。  相似文献   

5.
刘疆  白志强 《沉积学报》2009,27(1):87-93
广西横县六景火车站南侧,角度不整合覆盖下泥盆统莫丁组和那叫组下段、被新近系大面积覆盖而呈两部分远距离割裂状态的一套“二元结构”特征显著的红色泥砂基底碳酸盐岩粗—巨砾岩,长期以来未被学者们看作一个冲积扇的有机统一体进行研究。经两次实地踏勘、系统采样和测量,以现代山麓冲积扇鉴别特征为主,辅以古冲积扇特征,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该套沉积的系列相关分割露头分别为一古近纪冲积扇之残存扇根、扇中及扇缘。该冲积扇为一典型的古近纪早期干旱气候条件下、母岩区为陡峻碳酸盐岩山体的古山麓冲积扇。  相似文献   

6.
宜昌砾石层的沉积环境及地貌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宜昌砾石层上覆中更新世网纹红土,下伏白垩纪红层,共有22个岩性层组成,总厚超过100m。通过对宜昌地区剖面出露砾石层的沉积相分析表明,善溪窑和云池剖面由下至上出现冲积扇扇中-扇根亚相;李家院剖面与上述两剖面间有沉积间断,由下至上出现冲积扇扇端-扇中亚相。粒度分析也证明了该砾石层中的砂体属冲积扇中的辫状水道沉积,与沉积相分析所得结论一致。研究认为,宜昌砾石层具有典型的冲积扇沉积环境特征,主要为冲积扇扇顶部分。该冲积扇在宜昌东南地区如此大规模的发育,显示其形成时具有强大的水动力条件,通过对其形成的地貌环境意义进行探讨,初步认为,该冲积扇为长江三峡贯通的产物。据前人研究推断,宜昌砾石层的形成时代应该在1.08~0.73MaB.P.,三峡贯通应在1.0MaB.P.之前。  相似文献   

7.
第四系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地层,山区地带的第四系主要由河流沉积物组成,这些沉积物的表面风化程度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四川省雅安市地区发育了中更新统砾石层构成的古冲积扇名邛冲积扇和丹思冲积扇,现今废弃于岷江与青衣江之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侵蚀风化。对两个冲积扇不同位置采集样品,尝试利用主量元素分析冲积扇的风化程度。经过实验发现,主量元素分析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第四系的测试,砾石间填充的基质砂能够合理反映沉积物经历的风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主量元素中长石矿物元素Ca、Na大量流失,而稳定矿物元素Si、Ti等偏高,说明冲积扇经历了长期的风化淋溶作用。A-CN-K图解体现出冲积扇经历了早期的斜长石风化,已经进入以钾长石和伊利石风化为标志的中期阶段。Pettijohn图解表明名邛冲积扇样品含有更多的石英砂岩,沉积物的成熟度较高。这些指标说明名邛冲积扇相比丹思冲积扇经历了更强的风化作用。结合冲积扇的年龄发现,风化速度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减速的特征,体现了风化作用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冲积扇复杂沉积机制与沉积过程的研究受到关注,取得了较大进展。从冲积扇的分类及其沉积特点、冲积扇沉积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冲积扇沉积机制等方面对冲积扇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综述。之后,针对碎屑流与辫状河共同控制下冲积扇水道演化机制不明的情况,利用水槽沉积模拟对冲积扇过程进行了沉积实验模拟。研究表明,冲积扇具有多种分类方案,反映了冲积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冲积扇表征技术主要有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地下密井网解剖和水槽沉积实验模拟等方法;控制冲积扇发育的异旋回因素主要有:构造差异活动、同生断层的组合样式及物源气候的变化等;自旋回因素控制下冲积扇存在多种沉积机制,其决定了冲积扇内部构型单元的分布。通过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对碎屑流与辫状河共同控制下冲积扇沉积过程具有如下特点:①在扇体初始雏形形成后,水携沉积物具有向扇面低势部位堆积的趋势;②扇面辫状水道存在两种重要的迁移方式,单一主水道迁移和分叉式次水道迁移方式。单一主水道的迁移是导致扇体辐向前积增大的主要原因,而分叉式次水道迁移方式是扇体展宽的重要机制;③在构造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多期扇体具有明显向源退积的特征。在前述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下一步冲积扇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德令哈盆地下侏罗统含煤磨拉石盆地组合是在以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的沉积环境下发育起来的.简要报道研究区冲积扇-扇三角洲体系沉积及其组合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马尔科夫链建立冲积扇-扇三角洲体系沉积旋回的结构模式,并探讨该结构模式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
花东纵谷北中段冲积扇与土砂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探讨台湾花东纵谷中、北两段冲积扇发育情况及其与土地利用和水土灾害之关系.论文以冲积扇之地理位置、地形成因和发育阶段等特性为基础进行分类,有效地呈显研究区之地形作用、地壳运动特性,并藉此分类以掌握人类活动强度与灾害类型,有助于山区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与灾害防治.此外,从纵谷中、北两段冲积扇发育阶段明显之不同,推论台湾东部地壳有绕曲现象.  相似文献   

11.
马志有 《水文》1998,(2):57-58
伊洛河水系水文特性浅析马志有(黄委故县水利枢纽管理局)1流域概况伊洛河是黄河中游南侧的一条重要水系,它所产生的洪水对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威胁极大。伊河发源于河南省栾川县熊耳山麓,洛河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灞源乡,在河南省偃师县和伊河汇合,并在巩县黑石关附近...  相似文献   

12.
高崇龙  王剑  靳军  纪友亮  罗正江  刘明  任影  张月 《地质论评》2020,66(6):1650-1674
冲积扇是盆地边缘一类重要的沉积体系类型。相较于其他沉积体系,冲积扇的研究程度仍相对较低,但研究热度不断增加。由于冲积扇极其复杂的沉积机制和演化过程使其研究目前在国际上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并且冲积扇的分类方案仍存在争议。据此,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基础上,对冲积扇的沉积地貌要素、沉积作用类型、沉积机制、沉积模式、控制因素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从成因机理出发提出新的冲积扇成因分类方案。研究认为冲积扇可划分为基岩型、阵发型、河流型及特殊型4大类。其中阵发型冲积扇可进一步区分出泥石流型、片流型、非限制性河泛洪流型、阵发性河道型及过渡型5亚类;河流型冲积扇可进一步划分为单体系河流型、多体系河流型冲积扇及末端扇3亚类。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冲积扇成因类型也将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希望通过本文对冲积扇沉积机制研究进展的介绍和成因分类方案的探讨,能为冲积扇沉积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古滦河冲积扇研究的关注点更多在全新世,对其更新世的演化与变迁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根据古滦河冲积扇上PZK10、PZK20钻孔的磁性地层学、年代地层学、沉积学、测井沉积学、岩芯色度分析等,对古滦河冲积平原的第四纪三维地质结构、冲积扇体的规模以及迁移规律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PZK10孔揭露了上新世时沉积的巨厚洪积成因“泥包砾”地层,早更新世时发育两个冲积扇-湖相旋回,中更新世时发育辫状河沉积,晚更新世发育湖相、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沉积。PZK20孔上新世沉积了一套巨厚“泥包砾”层,早更新世为扇前平原-辫状河相沉积,中更新世为辫状河-冲积扇相沉积,晚更新世为辫状河沉积。古滦河发育两期冲积扇,第一期为早更新世早期,在沙流河镇一带出山口形成的规模较大的冲积扇;第二期为早更新世中期,古滦河在现今丘庄水库一带发生分流,在丰润区一带出山口形成的冲积扇。中更新世,第一期冲积扇开始萎缩,第二期冲积扇继续发育,形成巨厚砾石层;晚更新世,古滦河在迁西县城以北发生袭夺,东流迁移出研究区,在西峡口进入迁安盆地,形成以西峡口为顶点的冲积扇。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新疆现代白杨河冲积扇的地貌和现代沉积进行调查,发现冲积扇表面发育两种不同类型的河道,一种为季节性河道,另一种为暂时性河道。暂时性河道内水流占有率小于50%直至接近于0,主要由暴雨形成突发性洪水造成,季节性河流河道内流水占据率为50%左右,输出水流特征介于暂时性河道和常年性河流河道之间。白杨河主河道属于季节性河道,河道占冲积扇表面面积2.1%,沉积物以砾石质为主,颗粒粗、磨圆度高、分选较好,泥质含量低、叠瓦状排列特征明显,沉积物具有向下游变细的趋势,河道形态沿程变化明显。暂时性河道占冲积扇表面面积97.9%,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细,磨圆度低、分选差、泥质含量高,河道规模向下游减小,分叉增多。季节性河道以河道径流为主,暂时性河道主要以片流、泥石流等方式搬运沉积物。季节性河道沉积物主要来自上游较远的源区,暂时性河道的沉积物来源于冲积扇扇根附近基岩风化形成的倒石锥,塌积扇和山地泥石流沉积,一部分来自于对冲积扇原有沉积物的改造、搬运和再沉积。季节性河道是形成冲积扇扇体的主要动力,暂时性河道主要对冲积扇起改造作用。研究深化了对干旱地区冲积扇沉积过程和沉积特征的认识,丰富了冲积扇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5.
北拒马河冲积扇及邻近地区位于太行山东麓,地表覆盖全新世(Qh)松散砂土与粉土,该区域地下水埋深较浅,潜在地震最大震级达6.5级,在地震作用下存在发生砂土液化危险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工程地质钻探和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揭示北拒马河冲积扇地层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原位标准贯入试验和室内动三轴试验评价北拒马河冲积扇饱和砂土...  相似文献   

16.
辽河盆地曙一区馆陶组湿地冲积扇沉积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岩芯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对该区馆陶组粗碎屑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该套粗碎屑岩属湿地冲积扇沉积。进而分析了馆陶组湿地冲积扇的岩性特征、古气候特征、微相类型,并总结出了这种冲积扇的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基准面旋回对沉积相纵横向展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研究区丰富的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了玉门油田老君庙构造带古近系白杨河组M及L-M层的沉积特征,确定了沉积相类型,明确了其沉积相分布样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细粒冲积扇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发育以砂岩沉积为主的细粒冲积扇沉积,M层自下而上发育扇根和扇中亚相,L-M层发育扇缘亚相,粒径向上变细,整体为一退积型冲积扇。冲积扇在平面上呈伸长扇形,宽度为5~10 km,长为10~15 km,厚度为15~25 m,冲积扇的根部发育下切河道,宽度为2~4 km,受地势的影响,顺物源砂体呈厚度薄、分布范围广的分布特征。细粒冲积扇的形成及沉积特征是气候、物源和古地形等因素共同控制的结果,山间河道出山口后开阔的地势为冲积扇提供了有利的地形,白垩系泥岩和砂岩作为母岩以及山间河道出山口前平缓的地势影响了细粒冲积扇的粒度,同时干热环境加剧了母岩的风化程度,三种因素综合导致研究区形成了细粒冲积扇。  相似文献   

18.
冲积扇沉积构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冲积扇是发育于盆地边缘的一种重要的沉积相类型。近20年来,在冲积扇分布的控制作用、内部构型及储集层特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深化了断层活动、物源岩性条件及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对冲积扇沉积构型的控制作用机理;(2)建立了碎屑流主控、碎屑流与河流主控、河流主控的冲积扇以及末端扇的沉积构型模式;(3)分析了冲积扇沉积机制及沉积构型对储集层质量的控制作用。今后有必要充分应用水槽模拟实验、沉积数值模拟和探地雷达等先进技术,对冲积扇沉积过程、内部构型及储集层非均质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冲积扇作为区域环境演变的敏感记录器,日益受到学界关注。通过文献调研,对冲积扇形态特征和动力学控制因素进行了总结梳理。首先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冲积扇的沉积学和地貌学特征。进而分别阐明了上游流域基岩岩性、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对冲积扇的形态、规模和沉积层序的影响。最后介绍了有助于冲积扇精细化研究的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提出重力流和牵引流沉积过程分别塑造碎屑流型和河控型冲积扇两类,并表明冲积扇是多种因素相互控制下的产物:流域基岩性质影响下游冲积扇规模和沉积物组成;构造活动提供山前沉积空间,影响冲积扇形态特征;气候变化决定着第四纪冲积扇沉积层序发育,特别是引发洪水事件的极端气象事件。进一步指出未来需要采用新的手段深入解读冲积扇所蕴含的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北东段山前涪江冲积扇在武都盆地内的覆盖面积约为25 km2,区域构造上为江油断层、香水-让水断层等组成的江油断裂带右旋走滑构造域。通过宇宙核素成因埋藏年龄测试技术精确地测定发源于龙门山北东段主要河流-涪江自第四纪以来发育的三期冲积扇形成年代,即早更新世冲积扇(1.84 Ma)、中更新世冲积扇(0.54 Ma)和全新世冲积扇。由于龙门山北东段-江油断裂的右旋走滑兼逆冲运动,导致涪江早更新世冲积扇扇头右旋错动约3.2 km,之后形成新的冲积扇(中更新世积扇)。随着江油断裂继续的继续活动,中更新世冲积扇扇头又被右旋错动了约0.8 km,之后形成全新世的冲积扇。涪江形成以来总共右旋错动距离约为4 km。同时,早、中更新世冲积扇褶皱隆升了约50 m,早更新世冲积扇总共褶皱隆升了约100 m。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龙门山构造带北东段第四纪以来沉积对构造演化的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