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于2004年8月20日—28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本届大会很有特色,其主题非常新颖——“从地中海地区走向全球的地质复兴:地质学、自然灾害和文化遗产”。来自全球近12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地质学者相聚在文艺复兴时代的起源地,就地质学领域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全球环境变化、预防地质灾害、地质科学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2.
第十二届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大会(IAEG XII)于当地时间2014年9月15~19日在意大利都灵召开,此次大会也是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成立50周年的纪念大会。本次大会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工程地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动态变化响应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研究的动态和前沿,本文对本次大会的8个主题进行了综合介绍,主要包括:(1)气候变化与工程地质; (2)滑坡过程; (3)流域、水库淤积与水资源; (4)海洋与海岸带过程; (5)城市地质、可持续规划与景观开发; (6)大型工程项目应用地质; (7)工程地质教育、社会责任与公众认识和(8)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3.
国外环境地质研究和工作的主要态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简要介绍了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人类共同发展目标下,国际环境地质研究和工作的主要态势和重点研究内容,着重介绍了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地质灾害,城市地质,矿山环境,生态地质,地质作用与人类健康七个领域的国际重要活动和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部分学术计划1996年8月4日—14日将在北京召开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大会主题学术报告将着重于大陆地质研究的新进展,全球地质环境的变化与保护,21世纪能源和矿产资源似及地质科学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大会专题讨论会中与地层...  相似文献   

5.
蒋志文 《云南地质》2006,25(2):267-268
二十世纪是人类与自然矛盾不断显现的时代。人类在不断追求自身目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新威胁。一方面,人类的知识、技术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全球经济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环境问题日显突出,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要求日益高涨和全球化,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共同的目标。在地球科学领域的表现,一是研究范围和技术手段不断拓展和深入,宏观和微观领域齐头并进,利用地球资源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前所未有;二是治理地质环境、保护地质遗迹、发展新型地质产业逐步兴起。地质公园正是在如此背景下诞生。  相似文献   

6.
伴随人类的巨大建设,对自然与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同时,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也给人类带来灾难.保护自然、保护自然环境、防御自然灾害,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在20世纪后半叶,逐步发展创建了环境地质学.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记者张雨禾报道11月17日,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及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在北京开幕。本次大会以"原生态,新生活"为主题,共同探讨古村镇有文化、有内涵、有特色且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印发了《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强新型城  相似文献   

8.
气候研究的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研究的新方向陈泮勤(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局北京100864)近年来,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从而将全球气候变化推向了国际科学研究的“热点”。联合国环发大会以后,由世界气象组织等七个科学组织发起于1993年4月14~16日在日内...  相似文献   

9.
前言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对环境科学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当今,全球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如何控制与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各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环境科学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一般可理解为研究地球各个圈层(即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与人类生存关系的科学,涉及到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资源和环境是当今地质学领域的两大主题。地质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环境领域研究中独具优势。地质生态环境评…  相似文献   

10.
新书介绍     
《地质论评》2006,52(2):288-288
赵汀、赵逊著.自然遗产地保护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6开,256页,彩色图版12版。本书系统总结了全球自然遗产保护活动,包括国家公园、世界湿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也称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这些活动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其在中国的开展情况,总结了它们在地质遗迹保护中发挥的作用。本书还着重对地质遗迹学科分类进行了探索,就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及水土流失等几方面,概述了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呼吁全人类行动起来,保护地球,美化环境,创造美好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2.
殷跃平 《地质通报》2005,24(2):99-103
概要介绍了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的议题概况。7个大会报告中与环境地质问题相关的竟有6个,反映以人类与地球相互作用为中心的研究已成为地质学家们不得不关注的主题。重点介绍了环境地质方面的几个重要议题:气候与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城市化与城市地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环境标识。阐明了关于全球地质学复兴的几点思考:人类活动已成为一种地质营力、地质工作者应成为管理地球的主力军、重在预测人类的未来、地质环境与地球环境、地球系统与地球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地球年。今年4月22日是第39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纪念“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主题同国际地球年中国行动的主题一样——“认识地球,和谐发展”。目的就是向社会公众普及地学知识,使公众深刻认识我国的资源与环境形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这个全人类共同讴歌地球母亲、保护资源环境的日子里,我们更加期盼真切地认识地球,尊重地球,保护地球,善待地球,祝愿我们人类能够和古老的地球一起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4.
束昱  王璇 《岩土工程师》1996,8(1):16-20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工业文明,同时以失去人类与之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为代价,也伴随产生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巨大破坏力,并引起了人类的普遍关注,成为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诸如人口问题、土地问题、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矿物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5.
工程环境研究雏议随着人口的膨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以致在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宣告:“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迫切任务”。我国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巨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人类工程活动的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协调人一地关系,首先需要认识地质环境本身的基本特征,从大地构造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自然地质作用的区域性特征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并讨论了这些基本特征对人类工程活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高星 《地球科学进展》2000,15(1):110-115
从20世纪60年代国际社会关心环境问题开始,到1992年6月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国际行动的里程碑,可持续发展已经为世界各国政府及学术组织所接受,并已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无疑是我们当前最主要的任务,但发展经济离不开我国的国情,更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且教育水平不高,社会财富积累极少,生产力不发达,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且相对不足,人均国…  相似文献   

18.
跨世纪的十大人为环境灾难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的100年,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严重地破坏了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全球性的十大生态灾难,且愈演愈烈,以至危及人类的发展乃至生存。研究十大环境灾难的、现状及其危害,唤起全人类强烈的环保意识,探求合理途径,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问题,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新世纪赋予给人类首要的、刻不容缓的最重要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北京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盛况空前。本文围绕大会主题进行的学术交流,综述了地质工作者们在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地球环境的保护和减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及今后艰巨的任务,表明地质科学正处于一个崭新纪元的开端。面向未来,地质工作者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20.
人是离不开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社会”的,而建筑活动作为人类一个车要的生活组成部分,如何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共生”,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对建筑师们提出的挑战,也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严峻任务。可以预言,“生态建筑”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建筑活动的主流建筑形式。阐述了如何实施“生态城市”、“生态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