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槽学说是现代理论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的一些基本原理早已成为编制大区域构造地质图的原则。地槽学说是从(?)·霍尔(一八五九)和(?)·丹纳(一八七三)二人的著作中开始的,他们二人将地槽看作是地壳长期的、强烈的坳陷,后来又受到造山作用的一些地段。在其后的年代里,这一学说的基本原理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很多学者为这一学说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苏联科学院在地槽学说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进入二十世纪,地质学已成为自然科学领域中引人瞩目的学科,特别是地槽学说,早已构成了学术论战的趋势.法国地质学家奥格(E.Haug,1861—1927)于1900年发表了.《地槽系与大陆区》一文之后,又使地槽学说  相似文献   

3.
一、地槽区的发育在上一篇文章中已指出,地槽带在其演化中经历一系列时期或旋迥,其延续时间从300—400百万年(较早的)到150—200百万年(较晚的)。对各个地槽区,特别是组成地槽带的地槽系而言,发育最活跃的时期是最后一个期(旋迥),有时是倒数第二个期,这个期以地槽区彻底转变为褶皱山区,而地槽系彻底转变为褶皱山脉而告终,其后在这一区域确立了陆台体制。这个期(旋迥),确切说以沉降为主的前半期,叫做主地  相似文献   

4.
地槽地台说作为一种构造地质和大地构造的重要理论,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成为被地质界所公认的一种传统学说。但是,随着地质工作的发展和地质资料的积累,出现了许多地槽地台说难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尽管国内外不少地质工作者试图从有关方面来解释一些问题,发展这个学说,然而,由于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束缚,终于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5.
本刊1991年第2期(101页及图1)同一篇文章中使用了“裂陷槽”和“拗拉槽”两个词。据考查这两个词均源于俄语的“”(英语的译名为aulacogen)。最早由苏联学者H.C.莎特斯基(1947)引入地质文献,其原意是指从地槽沉降带伸入相邻克拉通内部的深槽,一般表现为受深断裂所围限的伸展型槽状断陷盆地,其间堆积有类似于冒地槽或前渊带的巨厚沉积岩系,时夹碱性玄武岩,向外逐渐过渡为地台型沉积盖层。苏联于1973年出版的《地  相似文献   

6.
1国际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1)槽-台学说独领风骚百年 20世纪中期以前,世界上关于地壳演化规律问题的理论,最流行的一直是1859年由美、奥等国学者提出的"地槽-地台学说”,简称槽台说,视为不可触犯的真理.该学说认为:大地构造发展过程是:地槽区→地台区.在找矿意义上认为,地槽区为活动区,岩浆活动强烈,金属矿床较多;地台区为稳定区,岩浆活动微弱,金属矿床较少.一本前苏联的<怎样找金属矿>的书说"到地台区去找寻金属矿是徒劳无功的”.  相似文献   

7.
段威武 《地质论评》1960,20(2):95-96
喻德渊所著“中国地质学”一书是1959年8月在北京出版的,全书共十二章,可分为五部分,现简单介绍如下: 第一部分(第一章)是大地构造基本概念;在这章里,作者对地槽和陆台的特征、活动规律,岩浆活动、沉积建造和矿产作了总结性的描述;同时,对地槽区产生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部地槽阶段与地洼阶段的地球化学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瑞华 《地质论评》1981,27(6):520-527
地槽区地球化学及其与地洼区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无疑对了解地壳的形成和发展,有所启示,对矿产的寻找和预测,也有着一定的意义。根据按地洼学说及递进说所编制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的划分,在我国现存地槽区(昆仑地槽区、巴颜喀拉地槽区、冈底斯地槽区、喜马拉雅地槽区、台湾地槽区)或是古代地槽区(元古代的华北、四川、滇西、塔里木和北疆等地;古生代的祁连、内蒙、藏北、东北、青甘和阿尔泰等地;元古代及下古生代的华南等地)中.在一些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闻广 《地质论评》1959,19(7):331-332
近来,大地构造方面的活化学说在我国某些地方开始流行起来了,陈国达并加以“发展创造”成为“地洼”的说法。陈国达对“地洼”所下的定义如下:一个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首先为活动的地槽区存在,然后由“地槽区固结、僵化转变而成为稳定的地台区”,最后“由地台区活化转变而成为更高级的新的活动区——地洼”。而且,分别称这“三个阶段”为第一、二、三构造层,其  相似文献   

10.
在丹纳(1873)提出地槽学说的同时,英国考察船《挑战者》号(1872—1874)正在环球航行,它从深海底打捞出放射虫泥.经过深入研究,欧洲学者徐士(Eduard Suess1875)、贝特朗(1896)和奥格(Emile Havg  相似文献   

11.
地洼学说(活化区理论)自1956年诞生以来,经受过35年的实践检验,已发展成为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和两个衍生学科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结构是以第一个组成部分,即大陆地壳中发生于地台阶段之后,与地槽区不同特征的一种新型活动区—活化区即地洼区概念为内核,保护层为其余的组成部分和衍生学科,即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递进(地洼)成矿理论、壳体概念和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以及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学。 地洼学说是属于作者建立的“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范畴,它的发展纲领应是运用“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贯彻理论实践并重和切合生产需要的学术路线,采用充实和加固内核以及调整某些保护层的方式,按照自我完善与学百家之长相结合的原则,研究领域包括学说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它以解决实际问题。 内核的充实和加固包括两个方面;(1)理论方面的研究,例如地洼区的鉴别依据、类型划分、形成时代、分布地区、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问题。(2)实用方面的研究,例如运用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地热、水文地质、地貌、新构造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以来,我队在眉县至户县一带先后勘探评价了东流水、西骆峪、铜峪等铜矿。通过实践和分析研究认为:本区已知的几个铜矿床均赋存于前奥陶系秦岭变质岩的(?)定层位,属于受改造的火山沉积黄铁矿型铜(锌)矿床。现初步总结如下: 一、区域地质简述秦岭北坡眉户地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相当于黄汲清教授最近所称的: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秦岭褶皱系的北秦岭加里东地槽褶皱带,以及南秦岭华力西地槽褶皱带的一部分(图1)。  相似文献   

13.
阿帕拉契山脉是美洲地质学的摇篮,也是地槽学说的发祥地.地质学家罗杰斯兄弟(Henry Darwin Rogers 1808-1866,William Bertnn Rorton 1804—1882)在这里做了开创性工作,而古生物学家霍尔(James Hall 1811~1898)将阿帕拉契地  相似文献   

14.
桂西、桂南地区的构造划分历来认识不同,各家说法不一,本文根据该区各时期地壳运动遗留的建造、改造遗迹认为该区比较特殊,印支运动之前,全区以海相沉积为主时,该区主体是"南岭地槽"。其特殊之处:(1)加里东运动地槽褶皱时钦州地区未褶皱,成残余海槽,东吴运动时方才褶皱;(2)地槽褶皱后,盖层沉积时因地球膨胀影响该区中三叠统是一套地槽型沉积;印支运动时形成地槽型褶皱。因此称它"南岭地槽桂西、桂南印支复活区"。地球膨胀、洋壳形成的印支期,大陆地壳上的地洼时期,该区是中国东南地洼区的西南端。洋壳消减时期,该区属滨东印度洋活化带。  相似文献   

15.
地学科技期刊中华北地台、华北克拉通、华北板块、华北古陆、华北地块等词汇比较常见,但使用比较混乱,有必要梳理这几个名词的定义及用法,以便在这些词汇使用上有一个统一性。槽台学说基于地壳活动和稳定性的差别,将地壳的一级构造单元划分为地槽(褶皱系)和地台;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层是由为数不多的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块拼合起来的,将六大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  相似文献   

16.
地球原始大气与太阳相似日本科学家从夏威夷群岛的罗伊希海底山脉玄武岩中气体的分析得出这一结论。这些岩石中的气体来自下层地幔(670km)。测定结果表明,它保持着地球诞生时初始状态的氦氖同位素比值,因而判断它类似于地球诞生初期的原始大气。测定还表明,氖的三种同位素构成比与太阳的非常接近。海南岛金矿资源丰富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所的科技人员经过3年的努力,查明了海南北部金矿区域成矿条件、控矿因素、矿床地质特征,确定了前地槽构造层绿岩带金矿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区大地构造归属及其东延去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大地构造分析,上海地区在中元古代,属“东南优地槽系”东段:震旦纪—早古生代,为“东南加里东冒地槽系”一部分;晚古生代始,转化为后加里东准地台。东南地槽系与日本“本州地槽系”相对应,其中江南(上海)地(复)背斜,过东海接领家(北)构造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方中生代富碱侵入岩钕、锶、铅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根据作者近些年来对中国北方中生代富碱侵入岩钕、锶、铅同位素研究并结合前人工作得出 :在华北地台区富碱侵入岩的εNd(t)均为负值 ;而兴蒙地槽区的εNd(t)则全为正值εNd(t) εSr(t)图解上 ,前者投影点主要落在了富集地幔演化趋势线附近 ,而后者投影点主要落在了亏损地幔演化线附近。在地球不同区域铅模式图上 ,地台区钾长石铅投影点大部落在了地幔演化线附近 ,而地槽区的则落在了地幔与造山带演化线之间。以上事实说明华北地台区富碱侵入岩的物质来源与富集地幔关系密切 ,而地槽区的则与亏损地幔关系密切。同时也揭示出中生代华北地台区上地幔具有富集性 ,而兴蒙地槽区上地幔则具亏损性。  相似文献   

19.
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来,不少人对传统的沉积理论提出了各种评论。迪茨和霍尔登(1966)提出用冒地斜(miogeocline)概念取代经典的冒地槽,R.H.Dott,Jr(1974)则认为前人对地槽的认识好象印度寓言“瞎子摸象”一样只看到局部而没有看到整体,A.H.Mit-chell 和 H.C.Reading(1966),C.K.Seyfert 和 L.A.Sirkin(1973)认为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作用基本上和现代一样,主要是大陆边缘沉积。许多沉积环境和沉积类型用板  相似文献   

20.
从地槽—地台说、板块构造说到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纪舜  徐芹芹  赵磊  朱俊宾 《地质论评》2017,63(5):1133-1140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地构造理论经历了从地槽—地台说到板块构造说的发展过程。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一个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简称多圈层构造观)已在形成中。地槽—地台说,19世纪中叶提出,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是地质学家从理论上研究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开始。地槽—地台说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地质学方法;研究领域是大陆地壳,褶皱带(造山带)和克拉通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地槽—地台说大大推动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并为地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板块构造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使用的方法,除地质学外,加上了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研究领域是全球大陆和海洋的岩石圈。板块构造说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围从地球表层扩展到地球内部,从大陆扩展到海洋,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是不足和缺陷已日益显露出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孕育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目前正在发展中。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使用的方法更现代化,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以及一切探测地球深部和外层空间的方法、手段;研究领域,已不仅仅是地球表层的地壳或岩石圈,而是地球整体,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我们相信,21世纪必将是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时代。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是全球研究多圈层构造的最理想的切入点之一。我们期待中国地学工作者在新一轮大地构造理论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