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太阳能、热量资源、工程利用、旅游气候资源等方面介绍了气候资源利用的一些途径,并指出气候资源利用还要注意趋利避害、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内涵与目标,根据指标选取的全面性、主导性等原则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福建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各地土地质量差异较小,内陆土地利用方式较合理,沿海土地利用效益较好,全省大部县(市)土地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未出现不可持续利用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重庆地区年可利用降水资源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重庆地区34站月平均气温及降水资料,在陆面蒸发经验模型基础上计算了可利用降水资源,采用EOF方法分析了主要分布型,并讨论了其变化规律,最后利用MGF-BP神经网络多步预测模型对重庆地区未来10 a(2006—2015年)可利用降水资源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重庆年可利用降水资源大体分为4种分布类型,即全区域分布型、东西分布型、南北分布型和中部型,其中全区域型是重庆年可利用降水资源最主要的分布型,各分布型具有较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当年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时,年可利用降水资源可能偏少,而当年气温偏低,降水量偏多时,年可利用降水资源可能偏多;初步预测表明,2006—2011年,重庆地区年可利用降水资源总体偏少,而2012—2015年则可能偏多。  相似文献   

4.
1961—2006年云南可利用降水量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6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陆面实际蒸散发经验公式,计算了云南可利用降水量,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可利用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近50年来云南可利用降水量在春季增加,而其余季节减少,特别是夏季可利用降水量明显减少,导致云南年可利用降水量明显减少。2)云南可利用降水量除冬季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年际变化明显外,其余季节及年可利用降水量都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及年际变化。3)从区域趋势变化看,云南大部可利用降水量在冬、春季以增加为主;夏季以减少为主;秋季东部减少,西部增加;全年可利用降水量东部、南部以减少为主,其余地区以增加为主。4)年可利用降水量在全球气候偏暖年以偏少为主,而在偏冷年则以偏多为主。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水资源公报》中2003—2012年用水及供水相关数据,利用EOF展开方法,分析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分区用水和水资源利用情况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总用水量不断增加,但增幅有所减小,各地区用水总量变化趋势多样,中东部变化较大,西部变化较小,河北省、浙江省、海南省、青海省和甘肃省与其他地区反相变化;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工业产业协调发展,可作为其他地区的典范;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和青海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地下水资源利用状况向良好的趋势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和趋势不容乐观,应注意增强环保意识,调整产业结构,以求水资源得到协调、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农牧网站专业气象服务系统中的用户登录模块的制作,介绍了利用ASP技术实现信息的更新、浏览、修改、编辑.后台管理系统实现了对信息的编辑.系统利用Access数据库技术动态存储信息内容,利用ASP技术动态显示信息内容.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7年温州市海岛县洞头气象站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洞头岛全年有效风时数、年平均风能密度、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风向和风速频率等风能参数的特征和规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洞头岛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为96.954W/m2,年有效风速时数达5375小时,年可利用率达61.36%,为风能资源可利用区,有一定利用潜力和有开发价值,为温州市沿海风能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中心地区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处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区的庆阳市水资源十分缺乏,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现有的水资源在开采方面又存在很大的难度,可利用水资源极其缺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该水资源总量、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结合当地的地理和经济特点,分析水资源在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山区雨水利用现状的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山区雨水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山区开展雨水利用的必要性。通过新密市集雨自压节灌工程实例,证明集雨工程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等特点,可有效解决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0.
阜新地区决策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阜新地区多年降水和土壤墒情气象资料,研究并建立了针对阜新地区的“利用秋季降水预测春播关键期土壤底墒”、“利用3~4月降水预测春播关键期土壤增墒量”、“利用降水量预测降水渗透深度”和“利用墒情递减率预测旱情趋势”等决策气象服务技术方法,并投入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11.
<正>1引言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手工计算气压简表繁琐误差又大,而利用地面测报软件程序制作的气压简表方便、准确,本文以哈尔滨站为例阐述如何利用地面测报软件制作本站气压简表和海平面气压简表,以及如何利用制作完的气压简表进行本站气压和海平面气压的查算。  相似文献   

12.
杨凡  孙琪  孟繁辉  丁锋  徐芬 《气象科技》2014,42(3):511-515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安全性,利用雷达回波外推TREC、TITAN技术和安全射界图技术,生成人工影响天气预警产品、建议产品。利用雷达外推30min、60min产品与作业点最大射程的位置关系,输出作业预警产品。利用当前回波与作业点的位置关系,生成对空射击的仰角、方位角信息,利用安全射界技术进行筛选,生成实时、客观的作业建议产品,以此进行决策指挥,避免了人工决策安全射区可能出现的误差,达到了安全、高效作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黄河滩区河南段20个台站1991~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黄河滩区河南段的光照、热量、降水、风能等气候资源,并提出了合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13年春季(3—5月)江淮流域月平均气温和降水格点资料,利用EOF分解、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江淮流域春季可利用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流域春季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可利用降水量以及可利用降水量占降水总量的比例均表现为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可利用降水量的空间差异尤为明显。近53 a来,春季降水量、可利用降水量均呈现全区一致减少的变化趋势,而蒸发量变化趋势表现为北减南增的空间特征。江淮流域春季降水量、蒸发量以及可利用降水量均以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相型空间分布为主,可利用降水量主要受降水量异常分布影响,在气温升高的情况下,降水量多的地区蒸发量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太阳能资源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飙  李春华  方锋 《干旱气象》2010,28(2):217-221
按照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利用甘肃省6个辐射站的资料,采用气候学方法计算分析了甘肃省的太阳总辐射,同时利用实测日照时数资料,分析评估了甘肃省太阳能资源的其它参数,并给出了甘肃省太阳能参数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甘肃省西部、中部地区属于太阳能丰富、较丰富区,南部属于太阳能可利用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潍坊市太阳能资源进行分析,利用统计、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潍坊市太阳能资源的季节、区域特征,提出潍坊市太阳能资源合理利用建议,为潍坊市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专项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贵定县1969—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讨论了该县40 a来可利用的降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一年中,贵定5、6月可利用的降水资源是最多的,而12月的可利用降水则为最小。贵定降水和可利用的降水资源主要集中于夏季,各自分别占全年比例的46%和52%。可利用降水系数全年平均为0.4,其中春季最大,为0.46,冬季最小,为0.12。40 a来,贵定平均可利用降水资源的总体趋势以0.5mm/a的线性倾向减少,这与40 a来贵定降水量总体趋势以0.5mm/a线性倾向减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从开展河南农业高效利用研究的必要性及更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间作套种的三熟制高效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对三熟制与二熟制的气候资源利用、组分产量和产量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三熟制种植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二熟制种植方式,是符合当前河南省农业向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张书萍  祝从文  周秀骥 《大气科学》2014,38(5):1005-1016
本文利用1951~2011 年期间中国台站资料、东亚地区的探空资料、NCEP/NCAR 和ERA40 等大气再分析资料,通过对水分平衡方程诊断探讨了华北地区过去60 年中水资源和可利用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华北地区69%的降水量被蒸发,可利用降水仅仅为降水量的31%。夏季可利用降水是华北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华北夏季可利用降水量在80 年代初发生突变减少,进入21 世纪初,伴随蒸发量的增加该地区可利用降水量进一步减少。西风带水汽与东亚夏季风水汽是华北可利用降水的主要来源。NCAR/NCEP 和EAR40 再分析资料的结果均显示贝加尔湖一带的位势高度偏低和西太平洋高压的偏强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增多。利用探空资料进一步证明,蒙古以及贝加尔湖地区的温度在对流层低层变暖和位势高度场的加强导致了过去几十年华北可利用降水量减少。由于贝加尔湖地区温度变化与全球变暖存在密切关联,监测该地区温度的变化对预测华北水资源和东亚夏季风的长期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依据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内涵与目标,根据指标选取的全面性、主导性等原则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福建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各地土地质量差异较小,内陆土地利用方式较合理,沿海土地利用效益较好,全省大部县(市)土地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未出现不可持续利用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