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构造块体的成组孕震模型和前兆场某些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地质构造体在构造动力作用下,其所含的各地震带、各震源区统一孕震过程的计算机模型研究,探讨了板块内地震活动的特征和前兆场的某些特点,其中包括成组地震活动特点、地震与前兆的关系、地震前兆的成因问题等.通过理论模型结果与实际震例之间的对比研究,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地震活动和地震前兆场的某些特征作了一定程度的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2.
张北6.2级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前兆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北地震发生在通常认为稳定的、浅部构造不明显,历史上地震活动微弱的地区,但是根据小震活动条带推测可能在一条NW走向的深部断裂。张北地震的孕育可能与区域断层的长期活动,中小地震持续活跃以及外围强震的增震作用有关。震前存在地震活动空段、4级地震条带、区域小震群活跃以及平静-收缩-信号震-外围活动增强等特征。有比较丰富的中长趋势异常,持续时间长达3年以上,而短临异常并不突出。对张北地震异常进行信度综合分  相似文献   

3.
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前兆地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治真 《地震研究》1992,15(2):193-204
本文介绍了有关地声观测技术和前兆地声机制的综合研究结果,为了获得连续可靠的地声信息,研制了四路慢速磁带仪等地声极微震记录仪。经过四年连续野外观测记录证明了它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为了解决地声源定位问题,在山东莒县及云南洱源建立了标准地声台网,进行了连续四年记录,取得了可靠的资料;为了解决地声信号处理问题,建立了全国地声数据处理中心,及相应的时间序列和地声资料处理程序库。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进行了长期连续观测和全面的基础研究。通过观测,获得了可靠的前兆地声信息,特别是第一次用仪器记录到了可听前兆地声,提前时间为3—15分钟。观测研究表明前兆地声确实存在,地声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邢台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其前兆机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梅世蓉 《地震》1999,19(1):1-10
根据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测深成果,提出了邢台地震孕育发生的概念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分析了邢台地震前震区应力分布图像与发展过程、结合深部构造特征,探讨了邢台地震的成核过程,进而讨论了邢台地震的直接前震,地形变,地下水位三项主要前兆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岩石破坏前的短临应变前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新型应变仪观测岩样在破坏孕育过程中岩样表面测点的应变变化,结果除了长趋势变化,破坏前几秒的特征变化外,在破坏前百分之几秒至十分之几秒还有突变和拢动等特征变化。  相似文献   

6.
1989年大同地震的前兆特征及孕震过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自1976年和林格尔6.3级地震之后,晋冀蒙交界地区M_L≥4地震有一个由西向东总体迁移的过程,小震活动自1985年以后形成空区,1987年以后形成条带。最早的前兆异常开始于1985年前后,并分布在空区内。以一批断层位移异常为标志的中期异常开始于1987年5、6月份,还有少数地下水位及地电阻率异常,全部分布在空区外围。短期异常开始于1989年3月,以地下水动态、水化、地磁异常为最多,兼有测震、地形变异常,其中地磁异常主要分布在空区的内部及其边缘地区,其它异常沿山西构造带和燕山构造带延伸较远。本文根据地震活动及前兆异带演化的阶段性推测了大同地震的孕育过程。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从大陆强震成组活动的事实出发 ,通过数值模拟和岩石破裂实验方法 ,对成组孕震过程中多震源体的地震活动所表现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增减震机制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分析结果对中国 2个典型地震活动地区 ,即华北地震区和川滇地震区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解释 ,同时对地震前兆复杂性的产生原因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地震活动具有空间不均匀性和时间非平稳性之特点。前者表现为地震在空间上往往成带、成区分布 ,后者则表现为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具有活跃和平静 (高潮和低潮 )相交替的丛集特性。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及介质特性,建立了华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坚固体孕震模型,对具有前兆观测意义的地表垂直位移场和近地表平均正应力场进行了模拟计算,并通过与均匀分层模型结果的,是出了地表垂直位移和近地表平均正应力的分布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坚固体和下地壳隐伏断层的存在均可形成地表位移场和近地表应力场的异常。该异常随外荷载的增大呈加速增强趋势,因而具有很重要的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电阻率变化与孕震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贤  彭远黔 《地震》1996,16(4):396-402
在分析唐山7.8级地震前后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地电阻率异常量△ρ/ρ0与应变的关系,给出了地电阻率异常量△ρs/ρ0对应变ε的转换关系式;分析和研究地电阻率异常发展,演变特征与地震孕震,发生过程的联系及其前兆异常标志。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8.1级地震,震中位置为90.9E、36.2N.分析表明,8.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地震活动性异常都出现了,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平静和震群等,且与7级大震比较,这些前兆图象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所不同的是8.1级地震的前兆地震活动图象涉及的区域范围更大、地震震级更高,这为特大地震的前兆识别和预报提供了依据.最后回顾了对这次大震的粗略预测,并讨论了有关大震预测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分析云南历史破坏性地震震害异常影响因素,得出第四系软弱土层和新近系禽煤岩层等软弱岩土因素是显著影响云南历史地震震害异常的原因。利用1:20万(中比例尺)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对云南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软弱岩土进行调研,得到软弱岩土的分布状况.并初步分析了软弱岩土的分布特征。同时,通过分析对覆盖整个昆明盆地的新生代沉积相作过较详细研究工作的1:5万地质资料,得到昆明盆地软弱土的分布及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强震远场前兆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李献智 《地震》1996,16(1):39-44
强震不仅有近场前兆异常,而且也有远场前兆异常,后者在地震预报中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1)远场前兆异常多在震前的短临阶段准同步地出现,为短临预报提供了较丰富的信息,有助于作出短临预报;(2)远场前兆异常一般具有双重或多重前兆的性质,它们是比较可靠的前兆异常,可为预报地震提供依据;(3)远场前兆异常显示明显的地区,是应力积累较高的地区,往往是后继地震发生地方,即指出了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域。因此,对远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0年以来青海省完成的震例总结工作结果,对震例中明确提出的地震活动性异常进行了统计,结合玉树7.1级地震前出现的空区、前震等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前提出的多震级档空区异常是震例中有较高映震能力的指标。2010年4月14日玉树的4.7级地震被认为是当日7.1级地震的前震,这在以往震例中是少有的,也进一步说明震例总结和典型震例的深入研究对推动地震预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震波异常与中期强震危险性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金子  车用太 《地震》1993,(4):30-37
近年来在我国井网中发现某些强震之前井水位记震特性的异常现象。本文根据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与井网中统计结果提出水震波异常与区域应力状态的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关系,然后广泛收集了华北地区15口井水位1985—1991年间的水震波资料并系统分析了1989年10月19日大同—阳高M_s6.1地震前后井水位记震特性的变化,确认强震前存在着水震波异常。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包头6.4级地震临震前动物、地下水等宏观异常时、空、强分布特征的研究,提出了利用动物、地下水震前宏观异常加强短临追综研究,进行短临预报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希强  林怀存 《地震》1995,(2):196-198
本文提出了一类用于地震预测的统计模型,该模型包括地震活动的趋势部分、周期成分及随机波动部分,并据该模型对小华北地区的地震趋势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9.
把可以反映地震空间分布状态的森下指数进一步应用于地震预报研究中,所得结果表明,在大地震发生前数年,森下指数随网络线度的变化曲线Iδ(l)要出现一定的中长期异常变化,但其异常形态随地区不同而可能有一定差异。对于日本的M≥7级海域地震,震前3 ̄6年Iδ(l)曲线由正常期的Cb型转变为异常期的Ca型。对于中国西部地区和华北地区的M≥6级地震,震前2 ̄3年Iδ(l)曲线分别由正常期的Ca型转变为异常期的C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对α径迹法在径迹蚀刻、判定、读数方法、误差来源等方面作了讨论,並做了一些相应规定,使α径迹法在地震预报中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还对陇西3.6级地震前α径迹法的观测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