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持续大雾天气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康志明  尤红  郭文华  杨克明 《气象》2005,31(12):51-56
利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的资料、NCEP 1°×1°的6小时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历史上少见的持续大雾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近地面气层900hPa以下的负涡度平流、冷温度平流和弱辐合上升运动引起该层气温下降,900-500hPa的正涡度平流、暖温度平流和辐散下沉运动造成该层气温升高,在上升和下沉运动区的界面层中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的高度和强度影响雾的形成和状况。夜间辐射热力强迫作用和950hPa以下的微风是大雾形成的动力因子。大雾边界层中存在的水汽饱和层是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华北平原低空盛行东和东南向岸气流,将北部海面的水汽向西向北平流到冷近地面气层中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3.
利用济南地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1月2-4日济南地区大雾形成及持续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稳定的经向大气环流、较弱的地面气压场是大雾形成的主要天气形势,较弱而持续的偏北风、源源不断的水汽补充及明显的逆温层是这次大雾形成并维持的必要条件。在实际气象预报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天气形势、水汽等条件的分析,在冬季更要注重逆温层对大雾形成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甘南高原一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发生在甘南高原的一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诊断分析发现:高原上对流云团发展东移与本地发展的对流云团合并加强是造成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强雷雨和冰雹出现的位置在对流云团的右前侧;600~700 hPa上高原东部偏东气流的发展对这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700 hPasθe高能中心、Δθse(500-700)不稳定区分布、700 hPa螺旋度及700 hPa水汽通量散度的分布对这次强对流天气的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地面、探空以及FY2卫星实况资料和各物理量场资料,对玉树州北部地区一次暴雪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中高纬度巴湖到贝湖长波形势为两槽一脊型,玉树州南部南支槽发展旺盛并处在北部槽底和南支槽前的气流汇合区域时,容易触发玉树州地区大降水过程。高低空散度场配合对大降水过程发生起了重要作用。当玉树州南部为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且玉树州大部地区水汽通量散度A<-6g·s-1·cm-2·hPa-1时,假相当位温高值区在高原南部和四川盆地(θse>70℃),并有高值向北伸展,玉树州内θse值在60℃左右时,可作为冷暖转换季节未来24小时玉树州出现暴雪的预报指标之一.在南支槽前水汽输送方向为西南—东北时,玉树州北部高海拔地区由于地形影响,降水可能会更大。  相似文献   

6.
应用常规探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 对2011年2月下旬典型华北回流形势下天津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回流降雪过程中,华北上空西风环流以纬向型为主,冷空气主体偏北,主要影响系统为华北回流冷高压和低压倒槽。同时,回流降雪中有浅薄的冷空气垫,其上有暖湿气流在爬升,爬升高度大约为650 hPa。回流降雪期间有来自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的水汽在天津地区交绥,西南方向的水汽较为暖湿,东北方向的水汽相对干冷,低空和超低空为一致的东北气流,900 hPa附近有超低空急流,700 hPa以上为西南暖湿气流。降雪过程中对流层低层到高层均为一致的强上升运动,上升高度可达200 hPa,对应于低空和超低空有强的辐合。降雪开始前天津及其周边地区有较强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对称不稳定性,有利于对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地面和高空环流形势分析入手,通过水汽条件、不稳定参数、动力学条件、触发机制等物理量诊断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2005年6月21日沈阳桃仙机场强对流性天气过程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2009年冬季(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新疆阿勒泰地区降雪异常偏多,最大积雪深度和降水量均突破历史同期极值,大到暴雪以上量级在阿勒泰地区北部、东部反复出现,由此引发了该地区的特大雪灾。本文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测站的观测资料分析确定了降水的主要时段和大到暴雪出现的时间,并利用常规天气图分析探讨2009年冬季大到暴雪出现的天气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南侧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07年5月15~16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侧的川西高原南部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压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切变是此次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高空冷平流入侵是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是强降雨天气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因素,孟加拉湾风暴为这次过程的水汽输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数值预报产品可预报性检验结果表明:T213数值预报产品中的垂直速度、散度、水汽通量以及水汽通量散度对实际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1年夏季西安地区发生的7次强对流风暴过程的客观场及能量场的综合诊断分析发现,强对流风暴发生时,200hPa上均有较强的辐散中心,850hPa相应的水汽辐合中心配合,强风暴的强度和落区与这两个中心相关,且随着水汽辐合中心移动;能量场在预报热力对流时是个较好的指标,雷暴爆发前2h左右总能量会出现一峰值。但对于系统性雷暴,无明显表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介休市空气污染十分严重,能见度变得很差,每年小于10km的天数多达200d左右。从观测资料中发现影响介休市能见度的天气现象主要有轻雾、烟幕、霾3种。在日常观测中,这3种现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只要我们认真观测,是可以准确判定的。但近几年在介休市冬季出现的一些现象给观测带来一定难度,造成了天气现象的漏记、误记,严重影响了气象资料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贵州2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每日4次的1°×1°再分析资料、地面降水资料、FY-2E卫星云顶相当黑体温度资料,针对贵州2011年6月5-6日和9月30日至10月1日的2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纬度低压槽和热带低压分别为2次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偏南暖湿急流与干冷气流的交汇有利于激发中尺度对流系统,2次暴雨过程都伴有旺盛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MCS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原因。对流层高层强辐散、低层辐合的配合,垂直运动的增强和充足的水汽供应形成了有利于强对流活动发生发展的条件;湿位涡的水平分布对暴雨落区及发展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湿正压项和湿斜压项的恰当配合对于垂直涡度的增长和对流活动的加强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济宁市2005年冬季11县市的平均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并通过对冬后不同生长时段的小麦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分析了2005年冬季天气特点及其对冬后小麦生长的影响。整个冬季,前期气温偏高,中后期气温偏低,负积温较常年偏多,使小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主茎冻枯型冻害,致使其苗高增长、单茎绿叶面积衰减、茎秆干重、千粒重增长等差异较大,从而使济宁市小麦平均产量降低,并针对造成小麦冻害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姚远  钱冬梅  杜德才 《气象》1996,22(2):50-52
作者应用气象资料分析烟幕的发生规律,并应用灰色理论对烟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无棣县冬枣种植气候资源的分析,探讨无棣县发展冬枣种植产业有利的气候条件和影响冬枣生长的关建期和主要灾害。  相似文献   

16.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数据和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3年3月23日发生在通辽市的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烈发展的高空槽是触发暴雪的动力机制;低空急流与地面西南气流在低层积聚大量水汽辐合,为暴雪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水汽条件;涡度和散度、能量与比湿等与暴雪关系密切;自动气象站逐时风场中"逆切变"的存在与强降雪发生时间和影响区域有较好的对应;雷达产品特征对暴雪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06年5月26日和6月25日三门峡辖区均出现了以地面大风、冰雹为主的灾害性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非常规加密探测资料以及雷达、卫星云图资料对这两次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灾害性天气均是由500 hPa华北冷涡后部的下滑槽或横槽转竖带动北方冷空气急剧南下造成的下击暴流引发的强对流天气.当雷达回波顶高超过10 km、强度≥50 dBz并出现回波悬垂结构的超级对流单体或多单体超级对流风暴移来时,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强回波质心在移动过程中不断下降或回波悬垂结构、低层弱回波区出现在风暴后部时,是下击暴流发生的前兆;冰雹指数、风暴跟踪信息、中气旋3个产品叠加对强对流风暴发生、发展、移向的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豫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9月4日凌晨,豫西地区出现罕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造成严重损失.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观测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不仅具有明显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气流垂直运动,而且在多普勒雷达上有明显的辐合型中气旋存在.通过对垂直积分液态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