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地震动反应谱与相位差谱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凤新  胡聿贤 《地震学报》1996,18(3):287-291
研究了地震动相位差谱与反应谱的关系,从中发现相位差谱通过影响单自由度体系反应时程的形状来影响地震动反应谱.在相位差谱均值一定的前提下,减小其方差将使反应谱增大,反之将使反应谱减小.在相位差谱方差固定时,增大其均值的斜率将使反应谱值减小,反之将加大反应谱.相位差谱作用于反应谱时阻尼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阻尼的增大,相位差谱对反应谱影响越来越明显.阻尼的增大使得相位差谱对放大倍数谱的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
地震动非平稳性与幅值谱和相位差谱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将地震动时程视为非平稳的随机过程,通过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窄频带波包的方法,讨论了地震动强度及频率非平稳性与幅值谱和相应差谱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相位差谱及其均值和对地震动非平稳性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相位差谱的时-频非平稳人造地震动的反应谱拟合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本文根据相位差谱对地震动时程非平稳性的影响,反应谱、功率谱和傅里叶幅值谱间的数学关系以及加速度时程单谐波分量对反应谐拟合精度和拟合效率的作用,提出了一种可直接拟合目标反应谱的具有时-频非平稳性的人工地震动的高效方法,算例说明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与物理随机模型相对应的随机Fourier谱,通过对地震动非平稳性及其所受影响机制的分析,建立了非平稳地震动合成的新方法。通过引入基本相位差谱,并将初始相角视为随机变量,以相位差谱的分布特性、随机地震动的统计特征以及对结构随机反应的影响为原则,利用计算机程序生成相位差谱,提出了基于随机Fourier谱的合成地震动方法。同时,利用快速FFT技术提高合成精度。根据本文提出的合成方法获得的地震动具有非平稳特性,将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合理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考察了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在时域和频域上的非平稳性,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的非平稳性不能由相位谱的概率分布唯一决定,进而阐明了相位差谱是影响地震动非平稳的决定性因素。经 统计检验确定了脉动相位差的概率分布模型,利用相位差谱的数字特征与地震特性参数之间的统计关系,给 出了基于相位差谱的地震动时程生成方法。最后,通过对计算实例的分析,证实了此方法能够反映并模拟实 际地震动的时─频非平稳性。  相似文献   

6.
用相位差谱统计规律探讨人造地震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相位差谱具有对数正态分布的特点,选取西部67个强震记录计算了各自相位差谱对数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标准差,再将其转为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标准差。将正态分布的均值和相位差看作震级和震中距的函数,选取二元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均值和标准差随震级和震中距变化的关系式。最后对已知强震记录,将其震级和震中距代入回归方程求出均值和标准差,利用均值和标准差产生的地震动时程与实际记录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7.
基于相位差谱的时-频非平稳人造地震动的生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首先考察了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在时域和频域上的非平稳性,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非平稳性不能由相位谱的概率分布唯一决定,进而阐明了相位差谱是影响地震动非平稳的决定性因素。经统计检验确定了脉动相位差的概率分布模型,利用相位差谱的数字特征与地震特性参数之间的统计关系,给出了基于相位差谱的地震动时程生成方法。最后,通过对计算实例的分析,证实了此方法能够反映并模拟实际地震动的时-频非平稳性。  相似文献   

8.
相位差谱的分布特征和人造地震动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本文进行了地震加速度记录相位差谱的计算分析。文中指出,强震加速度时程的相位差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用该分布产生的随相角在合成人造地震动时程时并不需要叠加强度包络函数,所得人造地震动与实际记录十分相近,从而为合成频率含量和强度两者均为非平稳的人造地震动提供了一个实用性较强的方法。本文将对数正态分布相位差谱与正态分布相位差谱生成的人造地震动分别与实际记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对数正态分布相位差谱合成的人造波与实际地震动吻合得更好。  相似文献   

9.
超随机特性对地震动谱特性和时间历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单个地震动样本的角度分析了超随机部分对地震动波形的影响,认为自相关函数噪声部分或功率谱的随机波动部分对地震动波形的影响不大,对地震动的波形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是地震动的相位谱或相位差谱,而自相关函数的噪声部分(或功率谱的随机波动成分)只对地震动波形起一定程度的调整作用。文中基于平稳随机过程的理论,用蒙特卡罗方法分析了自相关函数噪声项对人工合成地震动振幅和反应谱的影响:由于自相关函数的随机噪声项对地震动总功率或平方和的贡献为零,因此随机噪声项对合成地震动幅值的影响不大,但是由于自相关函数随机噪声项明显改变了地震动功率谱的形状和分布特征,使其出现了明显的波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平均反应谱的峰值,从而对平均反应谱也产生一些影响。考虑地震动自相关函数中的随机噪声部分有助于更真实地模拟和反映地震动的真实特性。  相似文献   

10.
强震动记录的选取对结构分析的结果影响极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对于强震动记录选取的规定比较宽泛,匹配结果难以达成。以区划图和抗震设计规范为依据,采用强震动记录数据建立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有效峰值加速度(EPA)均值目标谱,并将其用于强震动记录选取。EPA均值目标谱体现了场地条件和地震环境对反应谱形状的控制作用,与规范标准谱相比更符合实际的谱形特征。采用EPA均值目标谱全周期匹配选取记录,结果表明匹配程度显著优于规范目标谱,基本满足全周期匹配各周期点上反应谱均值与目标谱相对误差小于20%的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地震动功率谱与反应谱的转换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详细评述了现今常用的几种加速度反应谱与功率谱的转换关系。对于小阻尼单质点体系而言,考虑到输入地震动是一非平稳的随机过程,又由于其传递函数的窄频带滤波特性,它的加速度反应将是一窄频带的非平稳随机过程。对于峰值系数水平的超越不是独立的,而是成群超越。据此本文考虑非平稳效应和对峰值系数水平的成群效应,对前人的转换关系进行了修正,并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给出了对工程上常用的频率平稳、强度非平稳的地震;动模型的功率谱和反应谱的转换关系。此转换关系对于长、短持时的地震动记录和反应谱长、短周期部分以及不同阻尼比的反应谱都能给出精度较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张伟明  孙晓丹  李东航  王豪  万珂羽 《地震研究》2020,(1):144-154,I0004
在目前的多阻尼反应谱拟合的时程调整法中,由于各阻尼、各控制周期点之间的交叉影响,拟合误差容易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进而降低拟合精度和收敛速度。基于现有单阻尼反应谱拟合的时域调整方法,探讨了增量加速度时程引起的最大地震动反应的正负向及阻尼-周期调整顺序对拟合精度和收敛速度的影响,并提出了考虑增量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反应贡献趋向和按误差排序的改进思路。将改进后的时域调整法应用于核电厂多阻尼目标反应谱拟合上,选取不同时-频特征的天然地震动时程作为"种子"进行拟合,探讨"种子"时程的选取对拟合结果的影响,并提出针对不同工程结构进行目标反应谱拟合时,应根据结构物的动力特性选取初始的"种子"时程。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地震动调整效果的衡量指标比较了时域合成法和时频分析法的优缺点,在推导阿里亚斯强度与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定量关系的基础上,将时域叠加小波函数法和时频小波分析调整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能保留地震动强非平稳特性、对真实地震动相位差谱改动较少、能同时拟合多阻尼比目标反应谱的高精度地震动调整方法,并通过拟合美国规范D-V-A联合谱的算例证明了该方法的精度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小波变换的拟合规范反应谱多维地震动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拟合规范反应谱的多维地震动模拟算法。首先将规范反应谱推广到三维相关设计反应谱,然后将已有的三维地震动加速度时间历程曲线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频段上的地震动分量,调整每一个地震动分量的幅值使其在相应的频率范围内拟合设计反应谱,最后经过调整后的地震动分量进行重构得到更新的地震动时间历程曲线。将该时间历程曲线的反应谱与目标反应谱进行比较,重复该过程直到误差位于特定的范围内。该方法可以保留原始地震动的局部时-频特性,为多维地震动的模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双向地震动作用的拟等延性系数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建立了以强度折减系数表述的恢复力特性满足二维屈服面模型的理想弹塑性单质点系统(它在2个相互垂直的主轴方向上分别具有水平平动自由度)在双向地震动作用下的归一化运动方程。然后引入单向地震动作用下等延性系数的强度折减系数谱,给出了双向地震动作用的拟等延性系数谱(定义为系统分别承受双向和单向地震动作用,在同一主轴方向上的最大位移反应之比)最后通过硬土场地10组双向地震动记录拟等延性系数谱的统计平均结果,分析了结构周期、位移延性系数和阻尼等因素对谱值及结构双向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向地震动作用与单向地震动作用相比主要增加结构较长周期方向的最大位移反应。若在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中降低结构较短周期方向的设计位移延性系数,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双向地震动的不利影响。因定义的谱为比值形式,阻尼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弹塑性时程分析一般用来评估和验算结构抗震性能,如何选取合适的输入地震动是其中关键工作之一。为给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选取地震动提供合理的参考参数,本文讨论了地震动反应谱参数与结构地震响应之间的相关性。首先建立了6层和7层两个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数值模型,分别对两个结构进行了大量地震动作用下的时程反应分析,并考察了地震反应特点;然后将结构地震响应与地震动反应谱参数建立关系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对RC框架而言,结构地震响应与弹性谱参数相关性较小,与等强度反应谱相关性随标准屈服强度降低而增大,与等延性反应谱相关性随延性增大而增大,而与地震动输入能量谱在标准屈服强度较小时相关性最大。建议RC框架结构在进行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时,可以参考地震动的弹塑性输入能量谱、等强度速度谱和等延性加速度或位移谱,以选取引起结构不同地震反应水平的输入地震动。本文结果和结论可供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选取合适的输入地震动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震加速度相位差谱分布的数字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从地震加速度记录相位差谱的分布具有对数正态分布特征这一计算分析结果出发,进一步研究了基岩场地上加速度记录相位差谱分布的统计平均的数字特征——均值(?)、标准差(?)与震级M、震中距R的统计关系。它可应用于工程实际,从而为合成强度和频率含量两者均为非平稳的人造地震动提供了一个实用性较强的方法。文中利用统计分析结果,给出了不同震级、震中距的拟合目标反应谱的人造地震加速度时程。  相似文献   

18.
利用美国西部的中小地震记录对基岩场地条件下的中小地震水平向地震动多阻尼加速度反应谱的衰减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析了震级与距离对中小地震水平向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衰减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天津滨海某软弱场地为例,在不同强度不同相位的地震动时程输入下,用等效线性化技术考虑土的动力非线性特性,计算水平成层场地的地震反应,研究天津地区厚层淤泥质粉质黏土的动剪模量比和阻尼比与剪应变幅值的关系曲线的变异性对深软场地地表峰值加速度及其反应谱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阻尼比较均值加减一倍标准差对地表地震动参数变化影响不大;(2)在动剪模量比均值增加或减1倍标准差,对2%超越概率水平下地表峰值加速度影响显著,对应地表峰值加速度可能增加或减小20%~30%,其地表反应谱谱型也有变高变瘦或变矮变胖的趋势;(3)在动剪切模量均值减1倍标准差时,对10%超越概率水平下的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比较显著,减小幅度在15%左右,反应谱也存在变矮变胖的趋势;在动剪切模量均值加1倍标准差时,对10%超越概率水平下的地表地震动参数影响不明显;(4)在动剪切模量或阻尼比均值加减1倍标准差时,对63%的地表地震动参数影响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从PEER强震数据库中选取4类场地的320条地震动记录作为输入,采用BISPEC程序对非线性单自由度(SDOF)体系(周期T=0.05—5s)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相应的残余位移反应谱(Dres),进而研究地震动特性和恢复力模型动力参数对Dres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①Dres谱值随震级和PGA的增加而增大;其他设防烈度的Dres可由PGA其他与PGA基准之比调整基准烈度的Dres得到。②场地土较硬时,场地类型对Dres的影响较小;场地土较软时,Dres谱值随土质的变软而增大。③当位移延性比μ较小时,屈服后刚度比η对Dres的影响可忽略;但当μ较大时,Dres谱值随η的增加而减小。另外,Dres谱值还随阻尼比ξ的增加而减小。④随着T或μ的增大,Dres谱值均呈递增趋势;但当μ>3后,μ对Dres谱值的影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