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1850—2012年期间USGS全球M≥5.0地震目录资料,构成全球地震能量-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变换和准周期分析. 结果表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的时间序列存在9年、19年和45年的3个准周期,其中,45年准周期最为突出. 结合起潮力周期的物理背景,对长周期潮汐起潮力与地震能量释放准周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没有发现全球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与潮汐短周期相关的准周期.  相似文献   

2.
自从1964年以来,世界地震资料有了很大改善,BISC(Bulletin of the 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centre)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地震情报资料体系,所以,对于1964年至今的全球地震活动性作比较深入的研究,已经有了可能,也很有必要。特别是在1966—1976年期间,我国经历了一个地震十一年高潮活动期,研究这一时期的全球地震活动,对我国地震大趋势的研究,无疑将有着重要意义。 笔者早先在《国际地震动态》1984年第9期上撰文,给出1973—1983十一年全球浅源地震活动性的计算结果,指出1976年确是一个不平常的地震年份,而1984年内中国大  相似文献   

3.
薛艳  刘杰  刘双庆 《中国地震》2018,34(4):676-694
系统研究了1976年以来全球58次M_W≥7.8浅源地震序列的统计特征。结果显示:(1)在58次巨大地震中,板间地震45次,板内地震13次,板内地震强度低于板间地震。(2)74.1%的板间地震为逆断层错动,61.5%的板内地震为走滑型错动。(3)58次地震序列中,82.8%为主-余型,17.2%为多震型;与5级以上地震序列不同,巨大地震没有孤立型,其余震比较活跃;板内地震中,多震型占7.7%,而板间地震中多震型占20%。(4)对于主-余型序列,75%的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差为1.0~2.0级;震级差与主震震源错动类型有关,走滑型的震级差明显大于逆冲型;68%的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后3天内,其次为10天左右与1个月左右; 49%的D_(max-aft)(最大余震震中与主震震中间的距离)不超过余震区长轴的1/3,31%的D_(max-aft)为余震区尺度的1/3~1/2;最大余震的发生时间、最大余震震中与主震震中间的距离同主震断层错动类型间的关系不明显。(5)应用ETAS模型计算了46个序列参数后发现,b值、p值和a值均呈Beta分布,b值平均为1.164±0.211,p值平均为1.559±0.412,a值平均为1.673±0.911; p值和a值分布分散;对于不同的序列类型、震源错动类型及板内、板间地震,b值差异不显著;逆冲型序列p值明显大于走滑型和正断层型;板间地震序列a值明显小于板内地震;逆冲型序列a值明显小于走滑型和正断层型;这表明,与板内地震相比,板间地震具有较强的"余震激发余震"的能力;逆冲型破裂虽然会导致序列衰减较快,但触发次级余震的能力相对较强。(6)逆冲型巨大地震余震区长轴L的对数与主震震级M_W间的拟合关系式为lg L=(-1.399±0.306)+(0.470±0.037) M_W。  相似文献   

4.
一、目的 本文研究了伊朗——里海以东,北纬15°以北的亚洲大陆(主要包括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中国等国,苏联在亚洲的大陆部份)浅源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即平静期与活跃期交替出现的周期规律。我们把一个平静期(能量的积累期)和紧接着的活跃期(能量的释放期)视为一个完整的活动周期。文中同时研究了在一个完整  相似文献   

5.
全球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历史地震资料按最大熵谱方法对全球及全球各地震区强震活动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是:全球整体的巨大地震能量释放谱的最高峰值周期为10.53年,环太平洋地震系和大陆地震区的最高峰值周期分别是8.16年与10.25年。同时给出了全球各区强震活动的谱分析结果,对各区的周期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周期相近的有关地区。最后讨论了产生这种周期的原因,认为不应局限于地球的封闭系统中而应在宇宙环境中探讨地震成因和动力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6.
乌统昱  张咏 《内陆地震》1996,10(2):155-160
拓补预测实际上是GM(1,1)模型群的预测。将首都圈年累积释放地震能量的统计结果作为建模的基本数据,建立相应的拓扑预测模型,对2000年以前首都圈年累积释放地震能量的发展趋势作出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7.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的7.8级大震是华北地区二十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我们根据公式: lg E=11.8 1.5M (1)计算了唐山地震序列(到1982年底止)78个月的总能量已达到3.7797×10~(23)尔格。它比邢台、渤海、海城三次大震序列同样长时间所释放的能量大得多(表1)。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利用地震活动性指数 A(b)对本世纪初以来的全球地震活动性作定量的研究,着重探讨全球地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根据求 A(b)指数的结果,对阿部胜征和巴特、杜达的两种不同的世界地震目录作了对比分析.本世纪的全球地震活动总趋势是一种有起伏的衰减.全球深震和浅震活动水平分别在1950-1952年和1952-1955年有一个显着的下降,使得后半世纪的浅震活动水平普遍降低了0.3左右,浅震和深震的总体水平下降了0.2左右.浅震和深震的总体变化幅度小于二者的相对变化幅度.1959年以后,相对变化的成分十分显着.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哈佛大学CMT目录中矩心距小于100km的全球所有Mw≥7.5的浅源地震时,发现多数这些地震对的震源机制都相似。由于这些地震的震源区直径一般应超过100km,因而其破裂带明显相交,由于所有地震对的时间间隔较短,因而板块无法累积到再次发生运动所需的应变量。这些观测结果与准周期复发模型非常矛盾,而准周期复发模型正是地震空区假设的基础,复发周期呈幂律分布的模型与这些地震的观测结果更接近。  相似文献   

11.
邹谨敞  邵顺妹 《内陆地震》1995,9(4):345-350
遥感图象的解译结果表明,环形构造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密切。通过对环形构造控震作用的研究,指出了环形构造的控震模式及环形构造对地震构造环境的分析和地震预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脉动与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索地震的前兆,对一些较大地震前地脉动特征的变化作了简要的分析,发现1975年2月4日的海城7.3级地震前数天,近震中的地震台上(△≈20公里),脉动振幅异常减小;初步分析还表明,大震发生前,脉动方向以及脉动各分量相关系数的变化等现象也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地震的前兆,对一些较大地震前地脉动特征的变化作了简要的分析,发现1975年2月4日的海城7.3级地震前数天,近震中的地震台上(△≈20公里),脉动振幅异常减小;初步分析还表明,大震发生前,脉动方向以及脉动各分量相关系数的变化等现象也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相似文献   

14.
吴佳翼  曹学锋 《地震学报》1987,9(3):225-238
本文利用 ISC 和 USGS 的6级以上地震资料,计算了1964——1983年共20年的全球地震活动性指数.作者提出一种求 Ms-mb 回归线的方法,得出一组换算公式.计算表明,1964——1965,1968,1971,1975——1976各年全球浅源地震活动性水平较高,其中以1975——1976年的峰期最为显著.1984年已取代1954年成为20世纪中浅震水平的最低年份.按实际计算值,深震水平以1971年为最高,以1977年为最低.1977——1983年,全球浅震活动水平持续下降,深震活动水平长趋势上升.  相似文献   

15.
首先通过对海洋磁异常与大陆磁异常的对比,说明了大陆磁异常的特征及大陆内部结构和构造的复杂性。进而以华北地区为例,对航磁异常进行带通滤波和视磁化强度反演等数据处理,揭示了大陆地壳内部垂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结构特征。结合地震地质、人工地震测深及深部流体等方面的研究,论述了板内地震的生成是由于陆内不同构造块体间相对运动、碰撞、摩擦、应力积累,能量释放的推论。  相似文献   

16.
采用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反射波法对商住楼场地工程桩进行了检测,目的是评价场地工程桩桩身结构的完整性,以便给今后在类似施工方式、类似场地条件下工程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确定历史地震震级的方法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将各地地震记载视为各地震台站的记录资料,对照谢毓寿教授的“新的中国烈度表”和李善邦教授的“历史地震烈度五条补充规定”,确定各地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度——烈度,用现今地震所造成的烈度分布(影响场)特点进行类比,反推历史地震震级等参数。虽  相似文献   

18.
陈园田 《华南地震》1991,11(4):55-61
在我国大陆地震进入一个新的活动时期的形势下,在实行对外开放的福建沿海,认真做好工程抗震工作,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本文通过三个实例,浅论了工程抗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隐伏断层活动性分段的汞地球化学标志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基华  王亮 《地震地质》1996,18(4):409-412
用测汞法对隐伏断层活动性进行分段,并就汞的地球化学标志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当隐伏断层的上断点埋深较浅(几米~几十米),且该断层上各测线的汞含量背景均值接近时,用测汞法进行断层活动性分段可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澜沧、耿马地震序列图象与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及迁移图象,发现其地震序列中主震及余震明显地沿北北西向分布。7.2级地震所形成的形变带沿北北西向旱母坝断层分布,表明该断层即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7.6级地震时,沿北西向木嘎断裂和北北西向澜沧—勐海断裂均形成明显的地震形变带,表明其发震构造较复杂。主震后的强余震活动与北东向断裂有密切关系。本文认为澜沧、耿马地震序列具有复杂的发震构造和破裂图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