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5年6月华南持续性暴雨爆发和维持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T213分析场资料,对2005年6月18日~23日华南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高低空形势、能量及动力条件进行诊断分析。发现:这次过程低空急流维持了低空对流不稳定形势,高空急流维持了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有利形势,高空西南急流与高空西北急流一样,能造成暴雨区高空有利的辐散形势,形成高层辐散、底层辐合,触发强烈的上升运动,高低空耦合是此次强降雨爆发的熏要机制,强降雨落区位于低空西南风急流出口区的左侧和200hPa西北风急流的出口区西南侧,即低空急流的左侧与切变线的前沿;暴雨区域高湿能条件的维持.保证了强降雨过程的能量供给,是强降雨持续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1995年6月30日至7月2日我省的一次由于低涡的发生发展引起的连续性暴雨。分析表明,产生连续性暴雨所需要水汽主要由低空急流的持续输送提供;北方弱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的交绥激发了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基于WRF数值预报模式,对2011年梅雨期6月9—10日和14—15日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次暴雨过程(分别简称“6·10”过程和“6·14”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重点对比分析了暴雨期间西南涡的活动与高低空急流耦合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西南涡的活动和高低空急流耦合配置与暴雨活动关系密切,是造成两次暴雨过程范围和强度差异的重要因素。2)“6·10”过程中,一个浅薄的西南涡系统受青藏高原浅槽东移北缩减弱影响,向东北方向移动,同时西南低空急流位置偏北,导致暴雨区位置偏北;“6·14”过程中,一个深厚的西南涡系统受高空浅槽东移发展加深影响,沿长江缓慢东移,伴随西南低空急流位置偏南,降水缓慢向东移动,导致暴雨区位置偏南。3) 两次过程的强降水中心均位于高低空急流耦合区,“6·10”过程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的高低空急流耦合区范围偏小且强度偏弱,因此辐合上升运动偏弱,不利于形成大范围的强降水;“6·14”过程中,在长江下游地区形成大范围高低空急流耦合的环流形势,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配合充足的水汽供应,最终形成大范围强降水。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30日~7月1日发生在泸州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暴雨区位于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区域,同时高空双急流型及高、低空急流之间的有机结合造成中低层持续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学背景;深厚的高温高湿气层和强烈的不稳定提供了有利的热力学条件;副高西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和槽前偏南气流汇合将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川东地区,为暴雨提供了水汽条件.物理诊断量的计算和分析也验证了泸州地区暴雨预报指标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30日-7月1日发生在泸州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暴雨区位于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区域,同时高空双急流型及高、低空急流之间的有机结合造成中低层持续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学背景;深厚的高温高湿气层和强烈的不稳定提供了有利的热力学条件;副高西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和槽前偏南气流汇合将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川东地区,为暴雨提供了水汽条件。物理诊断量的计算和分析也验证了泸州地区暴雨预报指标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T213分析场资料,对2005年6月18日~23日华南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高低空形势、能量及动力条件进行诊断分析。发现:这次过程低空急流维持了低空对流不稳定形势,高空急流维持了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有利形势,高空西南急流与高空西北急流一样,能造成暴雨区高空有利的辐散形势,形成高层辐散、底层辐合,触发强烈的上升运动,高低空耦合是此次强降雨爆发的重要机制,强降雨落区位于低空西南风急流出口区的左侧和200hPa西北风急流的出口区西南侧,即低空急流的左侧与切变线的前沿;暴雨区域高湿能条件的维持,保证了强降雨过程的能量供给,是强降雨持续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低空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20—21日内蒙古东南部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针对这次过程中低涡发展演变及热动力形成机制分析表明:(1)前期副热带高压稳定,形成明显的阻挡形势,同时中高纬长波脊与副热带高压脊同相叠加,形成阻塞形势并维持,从东北至河套为深厚的低槽或切变线,低空急流不断把南方的暖湿空气向内蒙古东南部输送,这是造成此次赤峰、通辽地区区域性暴雨的主要环流形势;(2)850hPa低涡及地面气旋东移北上过程中,850hPa低涡中心强度、地面气旋强度逐渐加强;(3)异常深厚的急流将充沛的水汽从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然后在赤峰、通辽地区产生了异常强烈的水汽通量辐合;(4)偏东风与赤峰、通辽地区的强降水关系密切,这种偏东风若和地形有利配合,则有利于抬升辐合使降水增强。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红外云图TBB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7月发生在四川盆地的3次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及物理成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贝加尔湖、鄂霍次克海地区的高压脊起到阻塞作用,利于西伯利亚到巴尔喀什湖附近的深厚低槽稳定分裂短波东南移,槽前持续的正涡度平流向四川盆地输送孕育低层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700h Pa西南涡是造成3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其活动对强降水落区有重要作用;850h Pa暖平流维持,在暖平流梯度大值区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强降水,暖平流越强降水越强;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季风气流持续向四川盆地输送水汽和热量,使能量在释放后快速重建,并有适宜的动力环境条件使水汽聚集、辐合和垂直上升,强降水得到持续;700h Pa持续的西南急流在向北加强的过程中南北风分量形成的辐合有利于低层切变线南侧、急流左侧区域的辐合加强,配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机制,是3次过程强降水持续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贤清  蔡晶  叶树春 《广东气象》2011,33(2):26-28,34
利用NCEP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5月23~25日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大暴雨过程是发生在"两脊一槽"形势下的暖区暴雨,北部湾低涡是本次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该次大暴雨降水强弱与急流、水汽通量、散度等有较好对应关系,高层辐散减弱、低层螺旋度减少对暴雨的结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该次大暴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探测、地面加密观测、NCEP 1°×1°的6小时资料和卫星、雷达等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重庆地区暴雨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造成强降水的雨团在时空尺度上具有中尺度系统的特征,不断移入的对流回波是降水的直接制造者,西南涡及切变线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低空南风急流的激发了对流运动的产生,同时低空南风急流的维持为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11.
梅雨暴雨中高低空急流与西南涡的活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对1991年7月5日00时-6日12时的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每3h一次模拟结果的诊断分析,发现高空急流的走向与西南涡的活动关系密切,当我国东部位于西北风急流时,西南低涡稳定少动;位于西风急流时,西南涡快速东移;位于西南风急流时,西南涡加强,移速减慢。暴雨活动与西南涡的东移一致。最初暴雨区稳定少动,之后暴雨区快速东移,后期暴雨区缓慢移动。湿位涡对西南涡的斜压性加大有重要的贡献。在西南涡斜压性未建立之前以及冷锋附近,雨区可位于低层西南风急流左侧的任何位置,当低涡的斜压性加大,出现暖空气的作用时,暴雨区均出现在西南风急流的左前方。  相似文献   

12.
江西“98.6”连续暴雨形成的特殊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延亭  张瑛 《气象》1999,25(6):8-12
1998年6月江西特大降水过程的环流特征与历年重大连续暴雨过程不同,500hPa形势对连续暴雨的形成并不很有利,但是,强盛的中低层西南急流、稳定的中低层切变、经常存在的地面辐合线为这次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降水的热力作用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13.
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能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晓霞  刘厚赞  张国平 《气象》1997,23(8):43-45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及能量方法分析了1995年8月21-23是鲁南和山东半财区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在低层高能舌准饱能舌,准饱和及对流不稳定的区域;500hPa正涡度舌与850hPa暖切变及需所了旋中心相配合,产生较强的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大暴雨。  相似文献   

14.
甘肃河东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利民  德庆措姆  孟丽霞 《干旱气象》2009,27(3):271-275,293
2008年7月20~22日甘肃河东出现了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对这次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主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高原低涡东移发展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低空急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形势引起强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保证了降水云系的发展和维持;比湿和假相当位温分布对暴雨落区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次川渝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康岚  冯汉中  屠妮妮  肖红茹  张利红 《气象》2008,34(10):40-49
利用逐时FY-2CTBB资料、闪电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和经过再分析的中尺度格点分析场资料,分析2007年7月16-20日发生在川渝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特征,为评估、预报此类暴雨天气过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是高原涡和西南涡两个中尺度系统逐步耦合的结果,与上升气流相伴的强而深厚的正涡度柱是造成对流辐合体反复在相近区域生、消和暴雨反复在临近区域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西南低涡环流中的三个中尺度云团系统(MCS)直接产生了本次暴雨过程的强降水,MCS的生消和青藏高原东部的对流云系具有翘翘板效应;对卫星云图Tbb值、闪电资料和强降水的综合分析表明闪电发生于降水之前约1~3小时,强降水基本出现在闪电密集区和低Tbb值重合区;闪电的移动方向基本可以代表对流旺盛区的移动方向,也就是未来可能出现强降水的方向.闪电突然增强或减弱对于追踪对流降水的发生和移向、判断强降水的增强或减弱、强降水出现时间、位置、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9年3月28日广州大暴雨的物理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茵茵  张维  温晶  黄忠 《广东气象》2011,33(4):7-11
2009年3月28日傍晚,珠江三角洲北部佛山、广州至惠州一线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用常规观测资料、珠江三角洲中尺度观测网资料的自动站和雷达资料以及NCEP 1 × 1的再分析资料,对造成这次严重城市积涝的突发性暴雨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此次的强降水过程发生在高空短波槽前、低空切变线南侧的西南、偏南气流辐合区和锋...  相似文献   

17.
急流对海河南系一次特大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胡欣  徐国强  苏华 《气象》1999,25(7):8-11
利用MM4中尺度模式,模拟了1996年8月发生在太行山南段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先后研究了减弱低空急流和减弱高空急流后,降水及物理量的变化。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低空急流和高空急流对本次暴雨过程的形成与维持均有促进作用;相比之下,低空急流对暴雨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安徽省16台站1960—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建立暴雨指数,分析了安徽省夏季暴雨雨量、日数及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讨论了暴雨不同空间型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季暴雨雨量、日数及强度均呈北少南多分布。暴雨区从6月至8月由南向北推进,有明显的月变化和地区性差异。暴雨指数空间型主要分为三类:一致型、南北型和中间型,其中一致型占41.5%,南北型占22.6%,中间型占15.1%。一致型与同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EAP)关系密切,其负相位对应暴雨指数偏强年,反之亦然。同时其与前期冬季亲潮海区温度异常有正相关,相关性最强在同年1月;南北型与中高纬冷空气南进程度及垂直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不同区域暴雨发生机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发生于1998年7月21日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同时次的两个暴雨个例发生的机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的贵州思南暴雨受西南涡、低空急流及南亚高压的影响,雨区位于低空急流的左中侧,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而长江中游的武汉暴雨不受西南涡的影响,主要是边界层偏南风急流、低空西风急流、高空西风急流三者上下耦合的结果,其水汽来源主要是南海,暴雨区上空低层为非热成风的对流不稳定,高层为非热成风的对称不稳定。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8月1—2日河南省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和垂直螺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次暴雨是一次较为典型的西南涡东北移影响河南所造成的暴雨过程,500hPa高原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减退之后又增强,中低层西南涡沿切变线东北移出,河南处于涡前的西南低空急流出口区前方及前方左侧,具备了区域性暴雨产生的动力与水汽条件。在本次暴雨过程中,700hPa水汽通量变化对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豫西南的暴雨区位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附近和前端水汽通量等值线密集带内,豫中东部的暴雨区位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北部水汽通量等值线密集带内、大值中心运动方向的左侧。水汽通量散度场上,850hPa水汽通量散度的变化与暴雨的开始时段和强度有很好的对应:水汽通量散度转为辐合、辐合层增厚为强降水开始的标志,辐合量突然增大标志着降水强度增大。700hPa垂直螺旋度的迅速增强与强降水发生时段有较好的对应,强降水产生在垂直螺旋度大值轴的东南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