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正>崔之久先生新著《混杂堆积与环境》和吴忱先生新著《华北山地地貌与岩穴形成》2013年先后出版,是中国地貌学界值得庆贺的事。笔者不揣浅陋,冒昧谈点自己的学习心得。《混杂堆积与环境》是崔之久先生和他的同事、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部力作,2013年6月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08万字,分14章,首次将混杂堆积作为一个学科门类进行研究。混杂堆积是除流水和风力之外的非连续介质作用形成的堆积物,涉及冰川堆积、坡积、泥石流堆积、滑坡堆积、风  相似文献   

2.
湖南津市黄牯山第四纪泥砾混杂堆积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湖南省津市黄牯山发育一套泥砾混杂堆积,前人曾认为属冰川成因。近年笔者对该套堆积的沉积层序、结构组成、横向变化、砾石组构与表面特征等作了详细考察,发现堆积中下细上粗的层序特征,砾石扁平面的优选定向,沿层理经差异风化和磨蚀所形成的假"冰川擦痕",由壳状裂口经磨蚀、圆化所形成的凹面石,沉积体短距离内的相变,以及周边仅有低矮丘陵的地貌背景等,表明泥砾混杂堆积为泥石流产物,而不是冰川成因。  相似文献   

3.
堰塞湖溃坝类型包括冰川、冰碛,火山和多种块体地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过程,而溃坝堆积相的种种特点以后者所造成的最具代表性。堆积体平面展布范围大(几平方公里~几十平方公里),剖面规模也大(高几十米),层次(层理)和结构全剖面均一,无超大的砾石;微观上有部分泥石流堆积特点,显示是高密度流,搬运介质是水。堆积体很少细砂和粘土物质。在平面上可划分出:扇顶(上游)、扇中(中游)、扇缘(下游)等微相。  相似文献   

4.
再论庐山冰川遗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庐山的冰川谷、冰斗、冰川擦痕和冰川堆积地形,作者认定有庐山第四纪古冰川。  相似文献   

5.
非常高兴看到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精心印制的著名地貌学家崔之久教授群体的新著<中天山冰冻圈地貌过程与沉积特征>问世.这本书的特征用一句话说是高水平的原始创新,特别显得难能可贵.近年来,地貌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市场经济大潮冲洗涤荡下出现了下滑趋势,但崔之久教授坚持在他开拓的新阵地,跋涉高寒山区,年复一年地观察、比较、阐明其过程,弄清其机理.特别在新疆天山中段,依托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站,布设了30多个地点进行定位观测.连续工作十多年,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对冰川冰缘地貌的全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崔之久教授和本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也有较深入地联系和讨论,由此对各种观象所提出的解释与判断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恰当的能为多数学者承认和接受的.这本著作在本领域中不仅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处于先进水平.但要获得国际上同行学者大量应用,还必须将其精华译成英文,以论文形式或译成英文专著发表,便于国际流通.是评者所殷切期望的.本书印制精良,图件和照片都清晰悦目,是科技出版行业近年来改革进步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独库公路三岔河道班沟等处泥石流扇形地上不同形态的泥石流堆积、冰川堆积和岩屑坡的沉积砾石组构对比研究,发现在不同沉积相中,砾石ab面的组构特点互不相同,都随其不同的沉积动力和地形等沉积条件的差别而有别,所以利用砾石组构这一研究方法,不但可划分不同的沉积相,而且在第四纪地质与沉积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形成的制约因素及其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陈杰  韦方强  崔鹏 《地理科学》2005,25(6):704-708
在系统分析了各种因素对泥石流堆积扇形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流域腹地中流域面积、沟床比降和堆积区主河河谷宽度及主河能量等因素对泥石流堆积扇发育的影响较大。结合TM卫星影象和1:5万地形图,解译了小江流域内泥石流堆积扇的范围。在此基础上,统计了流域腹地内两大重要条件-流域面积和沟床比降与堆积扇面积之间的关系。在小江流域,堆积扇的面积随流域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二者之间是正的指数关系;而堆积扇面积与沟床比降之间可用一个负的指数关系式表达。最后,堆积区特征对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的影响主要是其堆积空间限制了大型堆积扇,比如蒋家沟泥石流堆积扇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比鲁特构造岩浆混杂带分布于白云鄂博西北7Km的白云鄂博群哈拉霍圪特组、比鲁特组二、三段之间,总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全长约6Km,宽约500—600m。向东与哈拉霍圪特组断层接触,向西被下白垩统固阳组覆盖。北与比鲁特组二、三段以北倾逆断层为界,南与比鲁特组断层接触。整体呈一构造岩片(带)出露在白云鄂博群中。  相似文献   

9.
张文敬 《山地学报》2007,25(2):253-254
尽管每天要完成2 000-5 000字的系列科普散文写作任务,但我仍然被案头那本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精美厚重的研究巨著所深深地吸引着:先是阅读前言,然后翻看目录,再后是章节英文摘要和中文综述以及各种古冰川照片和百万分之一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图》……这就是由中国冰川学创始人  相似文献   

10.
西藏特大规模碎屑流堆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0-04-09日由上游雪崩激发,导致中游地区的波密县境易贡藏布睛游支沟扎木弄巴(沟)滑坡,沿程强烈侵蚀而暴发国内外罕见的特大规模碎屑流,并形成了气浪堆积、顶托江水堆积、反弹堆积、包刨蚀堆积、寒冻风化堆积、地崩物质堆积等6个不同于滑坡、泥石流的碎屑流堆积。  相似文献   

11.
<中天山冰冻圈地貌与沉积特征>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这是北京大学崔之久教授及其研究生们近20年辛勤劳动的结晶.它不仅是一部研究天山冰缘、冰川地貌发育与沉积过程的力作,也是近年来我国地学界中体现国际学术水平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2.
肖萍 《地理教学》2013,(1):22-25
正【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及"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课标首先要求学生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其次要求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分析】教材设置了"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  相似文献   

13.
从蒋家沟泥石流阵流看泥石流堆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野外观测和实验证明,泥石流的堆积是经过无数随机的“元堆积”叠加形成的。“元堆积”保留了泥石流的活动特征。根据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阵流资料和阵流的数值模拟,发现堆积厚度与阵流的深度和速度,在统计上是一致的,说明了堆积与运动之间的系统性联系。这种联系为泥石流活动的系统性和泥石流灾害的评估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李吉均 《地理学报》2012,67(1):132-133
施雅风为主编,赵井东、王杰为副主编的《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已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于2011 年6 月在上海出版发行。全书共计213 页(两页附图),约30 万余字。这是我国地理学界一代宗师生前与两位年轻学者合作,为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贡献出的一部新的专著。2008 年施雅风先生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同时获奖人还有:崔之久、李吉均、郑本兴、周尚哲) 后,认为有必要编写一本展现近几年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新进展的著作。真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充分表现了他笔耕不止的精神。专著自2009 年6 月开始分工撰写,2010 年5 月在南京集中汇总,直至11 月才最后完稿,此时施先生身体已经相当虚弱,但他还是在病房里亲自审定了整部书稿。最难能可贵的是施先生负责撰写的章节是他一笔一划在电脑上写出来的,施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敬业精神也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5.
泥石流堆积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泳  胡凯衡  陈晓清 《山地学报》2004,22(3):332-336
野外观测和实验模拟表明,泥石流堆积是通过若干阵流在保持相对完整的形态下叠加形成的。本文利用蒋家沟阵流的观测数据,根据阵流流深一流速关系和各自分布,并结合浊流的堆积分布、数值模拟的流深、堆积分布,提出泥石流堆积厚度的分布具有与流深相同的负幂分布形式,并估计了分布指数的下限。结果表明,泥石流堆积厚度的分布很不均匀,分布的估计为堆积区的危险性的划分提供了新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土堆积序列"高温烧失量"指标对古气候演化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堆积序列是纪录全球古气候变化的最佳地质信息标志。笔者在对一个典型黄土堆积剖面古气候变化的多参数研究中,尝试了一种新的简易测试参数—"高温烧失量"变化曲线对古气候波动的响应,认为该参数对气候变化的纪录比较敏感,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泥石流堆积扇是判别泥石流性质、发育阶段和危险度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的调查和观测,阐述了泥右流堆积过程和扇形地形成模式,并对泥石流扇群横向、平面组合类型及变形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发育典型,类型齐全,扇群组合复杂,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孙连云 《西部资源》2013,(4):81-84,91
内蒙古满洲里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来,已先后发现了上更新统冰水堆积、第四纪冰臼、冰河时期动物猛犸象与披毛犀化石等冰川遗迹.这些遗迹直接反映了第四纪古冰川的存在,再次推翻了“大兴安岭没有经历第四纪冰川时代”的论断.并对预测未来区域气候、环境演化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据石英ESR和~14C测年结果,蒋家沟泥石流堆积可分为晚更新世形成的古泥石流堆积和近代泥石流堆积两类。古泥石流堆积再分为早、中、晚三期。扫描镜下观察蒋家沟古泥石流堆积中的石英砂表面机械结构特征和现代泥石流十分相同,例如两者的颗粒都呈尖锐棱角状,粒面上均发育很好的贝壳状断裂结构、解理面、凹坑、擦痕(或擦沟)等,这表明二者的形成环境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0.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谷侵蚀-堆积过程初探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陕西洛川北汉寨小流域为基础,建立末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沟谷侵蚀-堆积模式,并定量计算流域不同时期侵蚀模数或堆积速率,初步恢复了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沟谷侵蚀-堆积过程。计算结果表明,末次间冰期公来,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自然侵蚀作用可能在逐渐加剧。侵蚀-堆积是黄土区沟谷发育的基本过程,并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侵蚀期相当于湿润期,也就是降雨量大的时期;沉积黄土层的时期沟谷发育大大减缓甚至停止,并且在原来的谷底、谷坡上还可堆积黄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