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更新世以来东昆仑山区黄土沉积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布于东昆仑山北坡、发育于距今约24kaB.P.以来的高海拔黄土提供了东昆仑山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完整记录。根据黄土岩性、粒度、重矿物及其地磁分析,结合本区内的古冻土研究结果,东昆仑山约24kaB.P.以来经历了晚更新世末寒冷期(24~10.7kaB.P.);早全新世转暖期(10.7~8.8kaB.P.);中全新世暖湿期(8.8~6.0kaB.P.);中全新世暖干期(6.0~4.5kaB.P.);全新世后期(4.5kaB.P.)以来等气候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晚更新世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古季风的时空演化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粒度、同位素等的对比,认为黄土高原在末次间冰期有3次东亚季风环境效应突出的时期,分别距今130~116ka、116~94ka和84~74ka。季风锋面深入到榆林以北的地区。末次冰期有3次西北季风环境效应突出的时期,分别距今75~60ka,45~30ka和20~10ka,季风锋面推到长江流域,沙漠边界南移到定边与榆林之间。期间西北季风效应减弱,东亚季风锋面推进到吴堡与定边-米脂之间。全新世以来,东亚季风环境效应不断增强,在全新世中期达到最强,季风锋面推进到榆林以北地区。 相似文献
3.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的气候环境演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通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的一个钻孔剖面沉积物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分析 ,证明该沙漠南部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相对寒冷 ,并有两次气候偏湿波动 ;全新世时期 ,该区气候以温暖干旱为主 ,全新世中期有一次明显的气候偏湿波动。 相似文献
4.
北疆晚更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5个剖面总的孢粉分析结构和~(14)C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孢粉图式特征,将北疆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划分为7个阶段。同时探讨了各阶段的植被景观特征,并由此推断各时期古气候环境经历了冷湿——暖干——冷湿——偏冷偏湿——热干——偏凉略干——温干的演变过程。其中1~3阶段为晚更新世,4~7阶段属全新世。 相似文献
5.
从孢粉角度对漳浦前湖湾古森林遗迹分布区所在的剖面QHP和钻孔QHZ-1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分析.经过孢粉种属鉴定、孢粉浓度的统计,木本、草本、蕨类、藻类以及各科属孢粉百分比的不同,划分出7个孢粉组合带,剖面QHP自下而上为组合带Ⅲ、Ⅱ、Ⅰ,其中组合带Ⅲ推知属晚更新世的中期产物,组合带Ⅱ属晚更新世中期接近晚期的产物,组合带Ⅰ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产物;钻孔QHZ-1自下而上为组合带Ⅳ、Ⅲ、Ⅱ、Ⅰ,其中组合带Ⅳ推知属晚更新世的早期的产物,组合带Ⅲ是一过渡层,组合带Ⅱ推知属晚更新世的中期的产物,组合带Ⅰ推知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产物,而组合带Ⅰ以上的层位是全新世以来的产物.结合14C测年和沉积地层岩性等资料,得出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及其古气候演化的4次变迁过程:晚更新世早期的寒冷干燥;晚更新世中期的温和热湿,期间发生2次明显的海侵事件;晚更新世晚期过渡到全新世的冷暖干湿的动荡期;全新世以来与现代气候较为接近的气候. 相似文献
6.
从孢粉角度对漳浦前湖湾古森林遗迹分布区所在的剖面QHP和钻孔QHZ~1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分析.经过孢粉种属鉴定、孢粉浓度的统计,木本、草本、蕨类、藻类以及各科属孢粉百分比的不同,划分出7个孢粉组合带,剖面QHP自下而上为组合带Ⅲ、Ⅱ、Ⅰ,其中组合带Ⅲ推知属晚更新世的中期产物,组合带Ⅱ属晚更新世中期接近晚期的产物,组合带Ⅰ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产物;钻孔QHZ-1自下而上为组合带Ⅳ、Ⅲ、Ⅱ、Ⅰ,其中组合带Ⅳ推知属晚更新世的早期的产物,组合带Ⅲ是一过渡层,组合带Ⅱ推知属晚更新世的中期的产物,组合带Ⅰ推知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产物,而组合带Ⅰ以上的层位是全新世以来的产物.结合^14C测年和沉积地层岩性等资料,得出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及其古气候演化的4次变迁过程:晚更新世早期的寒冷干燥;晚更新世中期的温和热湿,期间发生2次明显的海侵事件;晚更新世晚期过渡到全新世的冷暖干湿的动荡期;全新世以来与现代气候较为接近的气候. 相似文献
7.
松嫩沙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记录及古植被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松嫩沙地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 孢粉记录反映出这个地区从晚更新世以来植被曾被发生过多次更替, 经历了半荒漠(半荒漠草原)→疏林草原→干草原的演替, 气候经过多次冷暖-干湿波动, 沙漠化也经历了多次扩张和收缩。与中国北方其它沙漠化土地一样, 气候变干是松嫩沙地形成和扩张的决定因素, 而人类的各种活动对这一地区的土地沙漠化起着诱发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贵州清水江上游马寨、翁东、三江、施洞沿江4个剖面的阶地特征、年代学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以凯里断层为界,上游地区的马寨和翁东2个剖面的T2阶地形成时代约为51~57 ka B.P.,T1阶地的形成时代约为25 ka B.P.,下游地区的三江和施洞2个剖面的T2阶地形成时代约为122~102 ka B.P.,T1阶地的形成时代约为78 ka B.P.。选取各剖面的T2阶地的基座高度来计算了河流下切速率,发现上游地区2个剖面(马寨、翁东)的河流下切速率较接近,约为0.41~0.34 m/ka,明显高于下游地区的2个剖面(三江、施洞)的0.16~0.20 m/ka,表现为上游下切速率高,越往下游方向下切速率逐渐降低。这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清水江上游区域受到构造作用的影响而发生差异抬升,具体表现为西部构造抬升幅度大,阶地下切速率快;东部构造抬升幅度小,阶地下切速率慢。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从地形地貌,地层,孢粉,化石,古文化遗存等方面出发,结合构造运动及海平面变化,讨论台湾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并与邻区对比。 相似文献
11.
东南极大陆沿岸的维斯特福尔德丘陵(68°22'~68°40'S,77°55'~78°30'E)和西南极乔治王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62°08'~62°20'S,58°45'~58°58'W)的气候条件不同。前者属于极地大陆性气候,气温低,冬季严寒,干燥、风大,夏季较短;后者属于极地海洋性气候,气温不很低,湿润、风小,夏季较长。因此,两地的冰缘地貌的组合类型及其发育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冰缘地貌单一,发展速度较慢;后者冰缘地貌复杂多样,发展速度较快。 本文根据实地观测资料,对极地大陆型和极地海洋型两类冰缘地貌作一些比较,并且提出,年冻融日数是决定冰缘作用强弱的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南部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与气候变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对黄土高原南部晚更新世黄土地层作了详细划分。根据武功、洛川黄土剖面构地层结构、地球化学和孢粉分析,确定了形成的黄土荒漠草原和平草原寒冷干旱环境,形成的古土壤落叶阔叶林或森林草原温暖湿润环境。阐明晚更新世黄土高原南部有六个土壤、植被和气候演他阶段,并将其归纳为约四万年为周期的三个暖湿—冷干气候变化旋回,与地层剖面上交替出现的三层古土壤与三层黄土相对应。通过与我国东部和北半球各地不同类型古气候记录的对比,证明黄土高原南部晚更新世黄土记录的气候变化规律在北半球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南极晚更新世40,000年B.P.和在20,000年B.P.间曾有两次海侵,当时的海面比现在高6-35m。在18,000年B.P.全球低海面时,中国南极长城给所在的南设得兰群岛为一相连大岛,当时的海面比现在低100-130m。冰后期南极海面上升,在6,000年B.P.为高海面,当时海面比现在高2m。随后的6,000年以来,南极处于地壳均衡上升阶段,形成海拔20m以下连续发育的海岸阶地。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时期,冬季风强盛,马兰黄土堆积;全新世以来的间冰期时期,夏季风强盛,降水较丰,侵蚀强烈。晚更新世以来的中国东部海岸线40°N 一带变化最大,同纬度晋陕蒙接壤区是黄土高原季风气候变化最剧烈的地区,致使该区成为黄土高原沙黄土区中现代降水最多的地区。沙黄土和较多降水的组合,使晋陕蒙接壤区成为黄土高原现代侵蚀最剧烈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昆明草海晚更新世硅藻植物群及其环境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草海2号孔硅藻植物群生态演化及沉积特征的研究,将草海晚更新世划分为十个硅藻带和五个环境演化段落,说明5万年以来草海经历了由河流三角洲—中深湖滨—浅湖—沼泽的发展过程,在距今4.4万年时,滇池湖达到高潮,以后一直湖退,其中距今2.8万年左右由于河口砂坝的发展而形成海埂,使草海与滇池相对隔离而进入一个独立发展阶段,并加快了草海沼泽化进程。从气候上看,5万年以来,草海也经历了凉—暖—凉—温的两次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晚冰期以来的环境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地层剖面的沉积类型、孢粉、pH值、有机质、CaCO_3和地球化学气候指标C等分析,认为本区晚冰期以来一直处于荒漠环境,气候变化可划出四个阶段:13-10kaB.P.气候寒冷。温凉,干旱,湿度相对后期较大;10-8kaB.P.气候温暖干旱,湿度相对减小;8-3kaB.P.气候炎热干旱,湿度最小;3kaB.P.至今气候温暖干旱,湿度较前增大,气候及环境与今相似。 相似文献
17.
滦河平原更新世植被及其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孢粉分析,本文提出河北东部滦河下游平原地区,第四纪更新世时期的植被,主要由温带针叶和阔叶落叶树木及大量耐旱耐寒的草本植物所组成.植被发展过程可以分出四个温暖阶段和四个寒冷阶段.共温暖期的平均气温可能比现代略低.寒冷期、草原植被曾有广泛分布,很可能处于冻土带或冰绿带的自然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8.
天目山深溪流域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环境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天目山深溪流域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环境演变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区至少经历了2个冷期即末次冰期盛冰期、新仙女木时期和3个温暖期;2.在末次冰期盛冰期时本区的年平均气温未低于0℃,不具备冰川发育条件,至多为一种冰缘环境 相似文献
19.
晚更新世中期以来克里雅河流域黄土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昆仓山中段克里雅河流域不同海拔黄土样品的物质组成,地球化学成分、孢粉组合表明塔里木盆地的继粒物质是其物源。黄土分布于2300m的前山地带至4900m高山带,自低而高,黄土厚度变薄,颗粒由粗变细。^14C年龄测定显示本区黄土物质由晚更新世中期(50000-60000aB.P.)-全新世风力搬运的粉尘堆积而成。 相似文献
20.
查格勒布鲁剖面—晚更新世以来东亚季风进退的地层记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着重分析了查格勒布鲁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孢粉组合特征,结合(14)C测年、古冰缘现象和沉积物化学元素的SiO2/Al2O3分子比值变化规律指出,晚更新世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地区的气候条件随全球冰期气候的波动亦经历了由晚更新世早期的相对温湿阶段、晚更新世晚期尤其是末次盛冰期的干冷阶段向全新世温暖期的演化过程。东亚夏季风尾阎在晚更新世早期到达甚至越过本区影响到拐子湖一带,晚更新世晚期本区受冬季风的控制,全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尾闾又向本区推进,并于全新世大暖期对本区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