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辽河油田J16块油层厚度大,层内非均质严重的特点,通过地震精细解释,细分韵律段,构建等时地层格架,精细刻画了单砂体内部构架,研究表明,纵向剩余油集中在反韵律厚层的顶部,主要受上部隔层、下部夹层及重力影响.2008年挖潜井在厚层顶部投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说明对于双高期油藏层内非均质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控制作用,这对进一步挖掘老区油藏潜力,提高采收率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油气藏进入二次、三次开发后,剩余油饱和度的空间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对于开发方案调整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基于测井曲线、测试资料的常规剩余油饱和度评价存在不等时性,即测井、开发和评价时刻不等,导致在某一评价时刻绘制的剩余油饱和度等值线图不能准确反映油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评价时刻的等值线图对比也不能反映油水的动态变化以及开发效果.将研究目的层划分为未投产未水淹、未投产水淹、在产水淹、在产未水淹4种情况,以地质和工程资料为约束,提出了一种动静态结合的等时剩余油饱和度动态定量评价方法.首先,依据测井资料、开发资料定性判别开发区块中的单井、单层在评价时刻是否水淹、是否在产.其次,根据注水受效、水淹、在产情况,依据测井曲线、产水率与评价时刻的匹配关系选取对应的基于动态资料(产水率)、静态资料(测井曲线)的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方法,绘制目的工区目标层在特定时刻的等时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等值线图.最后,绘制时间推移的等时剩余油饱和度动态变化图,进而分析剩余油饱和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评价开发方案效果.在某断块油藏某层的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呈现出不同时刻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与注水井分布、作业情况吻合得很好,能够描述开发后剩余油的动态变化,评价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扇三角洲微相模式在油藏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河新生界裂谷型断陷盆地有多种扇三角洲油藏类型,发育规模大到几十平方公里,小到不及1平方公里.实践证明,剩余油分布与储层微相模式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储层分布需要通过建立沉积微相模式来揭示.沉积微相模式的建立需要分析挖潜区块地震相、地震属性特征,地质背景、沉积环境背景、岩石相组合特点和类型及其变化规律与电相类型关系,划分出微相类型,总结各微相特点、展布规模.并利用相关完钻井储层厚度资料,以相带平面图为约束编制储层分布图,揭示出挖潜区块的储层分布特点,为井位部署提供地质依据.多年实践证明,在老油田挖潜增储、新井部署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沉积微相模式”理论也成为油田开发实践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4.
联合高分辨率地震和精细测井资料的剩余油气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寻找和开发剩余油气藏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以往主要是通过测井、试井资料建立中高层渗透砂岩油藏的井间剩余油分布模型,并采用数学分析方法建立井间剩余油的预测模型.本文介绍了基于高分辨率地震和精细测井分析建立剩余油模型并结合数模分析的剩余油分析技术.利用该技术对辽河油田某断块进行了实际剩余油气分析,在开发方案设计和提高采收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K油田位于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阿克赛隆起带上,主要产层为白垩系底砂岩及侏罗系河道砂。油田区南北跨度较大,油藏类型多样,砂体边界识别困难。该油田在2000年之后逐步投入开发,但在开发过程中发现相邻井的出油情况差异较大,油水关系复杂,油田需要提高对油藏的识别精度来应对新一轮增储上产及井网调整问题。利用敏感属性分析、3D可视化模块、地质统计反演等技术,重新认识和评价了K区油藏特征,识别区内多个独立油藏,厘清油藏间的油水关系,总结该区不同油藏类型的含油气规律,就目前困扰K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问题给出解答。  相似文献   

6.
精细地震构造解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藏开发的高含水阶段,寻找剩余油分布,调整注采关系等是油藏进一步开发的核心问题.微幅度构造常常是剩余油的富集区域,而小断层的存在往往会影响注采关系.以往的地质分析都是基于已钻井的钻测资料,对于井间的微幅度构造以及小断层的分布情况无法进行预测,本文提出了井震联合精细构迨解释方法,即综合利用已钻井资料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采用精细层位标定,井震联合小层对比统层,井震联合建立高精度三维速度场,趋势面分析法和“蚂蚁算法”等方法,形成了油藏开发中的舞震联合精细构造解释的方法流程,该方法通过在实例中的应用能有效地寻找剩余油富集区和发现小断层,并且结果都得到了生产中动静态资料的验证,研究表明,井震联合精细构造解释可以有效预测井间的微幅度构造以及小断层的分布情况,对于油藏开发阶段寻找剩余油分布,调整注采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套管井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技术是研究剩余油分布最重要的测井方法.针对研究区块中-低孔隙度、中-低渗透率、高矿化度地层水的油藏特点与饱和度监测的现状,对比研究了现有监测技术与仪器装备的性能指标,同时考虑脉冲中子、非弹性散射与地层中元素的相互作用的特性,提出了适用于这种不同油藏地质特点的剩余油饱和度监测系列优化方案.针对某区块编制了整体监测方案,并且对监测资料进行精细处理与解释.多口井实施和应用表明,该方案与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喇嘛甸油田3D3C地震资料的应用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喇嘛甸油田在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精细挖潜研究中,面临密井网条件下厚度2m以上砂体的边界识别问题,常规纵波地震解释存在多解性,引入转换波信息可增加地震解释的可靠性.基于喇嘛甸工区三维三分量地震数据,本文由测井曲线分析得出,密度、LR和MR能够很好地反映储层岩性变化.在纵波层位约束下的纵横波层位精细匹配解释基础上,由纵横波联合反演求出这3种属性数据体.井-震结合,应用属性切片技术得到不同小层的砂体平面展布,与钻井绘制的沉积相图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在气藏描述、砂体识别、河道刻画中见到显著的地质效果.该研究为喇嘛甸油田主力油层剩余油挖潜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展示了该区扶余油层的良好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小断层的地震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勘探后期或油田开发阶段,认清小断层的分布对油田注采井设计、产能建设、油藏管理和油藏挖潜等的落实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用常规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进行小断层的识别很难达到油田生产需求,为此,本文根据研究区储层不同厚度、物性特点,以测井、地震、地质统计为基础,设计了薄层、厚层和不等厚互层三种储层不同断距...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超低渗透砂岩的剩余油赋存状态,对比评价影响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利用改进的核磁共振高压驱替系统开展了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样品的平均水驱油效率为35.79%,1~10ms的较小孔喉和10~100ms的中等孔喉既是饱和油条件下油的主要分布范围,也是水驱后剩余油的主要赋存空间.10~100ms的中等孔喉动用效果最好,对驱油效率贡献程度最大.水驱油效率受物性、微裂缝、孔喉非均质性和孔喉动用程度的共同影响,孔喉细小,但分布均一的样品有可能取得较好的驱替效果.充分发挥毛细管自吸驱油作用,先有效开发小孔喉,再提高驱替速度开发较大孔喉,有助于提高驱油效率.对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而言,要提高整体开发效果,需要各个范围内的孔喉均得到有效动用,改善小孔喉、尤其是含量较高分布于1~10ms区间孔喉的动用程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通过21件原油样品实验分析表明,原油烃类中高分子量组分C40^+(%)与原油黏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利用油田开发取心检查井油砂制备得到油藏剩余油样品44件,通过高温色谱检测得到剩余油烃类低C21^-、中C21~C40、高分子化合物C40^+含量(%),利用原油黏度与烃类C40^+(%)的关系式预测了剩余油黏度;结合油田开发取心检查井的岩石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资料,对聚合物驱和水驱油藏剩余油的流动性特征、剩余油性质、下步驱油方式等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和水驱2种驱油方式油藏剩余油的烃类组成、黏度和流度都呈现非均质性特征,且前者的非均质性更加明显;聚合物驱与水驱油藏相比烃类C21^-(%)和C21~C40(%)较低、C40^+(%)的较高,聚合物驱可能相对较多的采出原油的低等和中等分子量化合物,使聚合物驱剩余油中烃类C40^+(%)增加、剩余油黏度变大、流度下降及流动性变差;水驱油藏剩余油以中黏油为主、有一定数量的低黏油,聚合物驱油藏剩余油以中黏油为主、有一定数量的高黏油;根据油藏剩余油黏度测定结果和流度比控制的最佳范围,确定不同油田及油藏剩余油的驱油方式和聚合物溶液黏度及浓度,为下一步油藏剩余油开发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依据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流动单元的储层评价及剩余油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然分段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在该区识别出4类流动单元,并以短期旋回为单位,对各类流动单元进行了平面分布预测,按流动单元的平面结构特征将短期旋回分为4类.采用概念模拟、定性分析和定量模拟的方法对剩余油进行了研究,表明储层流动单元结构对剩余油的控制明显,处于一类、二类短期旋回中的大面积连续分布的E,G型流动单元大多水淹,而在以F型为主的三类短期旋回中不被控制的小型孤立的G型流动单元及大面积分布的F型流动单元成为剩余油富集部位,针对此,开发调整策略应加强小规模E,G型流动单元的完善,加大三类短期旋回的动用力度,封堵一类短期旋回.这一策略明显改善了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的砾岩油藏储层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砾岩油藏由于近物源、多水系和快速多变的沉积环境导致储层岩性复杂多变以及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储层类型的精细划分成为该类油藏二次调整开发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砾岩油藏为研究对象,选取密闭取心井岩心分析的物性参数、压汞驱替参数以及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共计12项作为砾岩油藏储层类型划分的参数组合,对比研究了基于划分、基于层次、基于模型和基于密度的4种聚类算法建立的储层划分标准,结果表明基于划分的k-means算法建立的聚类标准最符合实际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储层类型的划分精度,内部度量的紧凑性、有效性和分辨性都优于其他三种算法,并且分析了Ⅴ类储层与岩性的对应关系,发现砾岩油藏储层类型受岩性控制的机制非常复杂,岩性相同的储层类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物性和渗流性,而岩性不同的储层类型又可能表现为相同的物性和渗流性,其根本原因是储层非均质性造成的.储层类型与砾岩岩性的有效结合为该区精细开发方案的设计和水淹层的定量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惠民凹陷沙三段岩性油藏勘探中地震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惠民凹陷岩性油藏勘探存在的难题,开展了岩性油藏勘探技术研究。以地震、地质资料为基础,采用井震联合及小波变换技术,完善了层序地层等时格架建立方法,确定了各三角洲的时空展布规律。应用多元综合标定、地震相划分、正演模拟和测井约束反演一系列技术,实现了不同沉积类型有利砂体的描述。形成了适合惠民凹陷沙三段岩性油藏勘探的技术系列,可以指导惠民凹陷沙三段岩性油藏的勘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系统地研究了聚合物调剖剂在吉林新立裂缝性油田中的应用。方法:利用多层平面物理模拟技术测试了不同聚合物对调整吉林新立油田中的作用和机理,实验集中测试了各阶段的油水饱和度及分布状况;结果:最后,研究不同的调剖剂注入量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出调剖措施实施意见。结论:为裂缝性砂岩低渗透油田的合理、高效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复杂断块油藏是一种常见的陆相沉积油藏,在我国陆上和近海多有分布.涠A油田作为近海复杂断块油气藏,其显著特点是断层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分布及连通性复杂,致使地震成像不清,给后续的油藏和开发带来极大的困难.针对上述问题,从地震资料成像处理技术和解释性成像处理技术方面展开研究和攻关,在成像方面,提出了叠前成像处理及目标成像处理的理念和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叠前各向异性深度偏移、优势道叠加、面元中心化偏移、叠后分频成像、扩散滤波和方向金字塔滤波等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断层解释中,建立了以下的断层解释方法及解释流程:在扩散滤波数据体上进行相干、倾角、方位角检测,沿着相干方向进行方向金字塔处理,从断层的平面解释出发指导断层的剖面识别,从而提高小断层的识别能力.形成了一套复杂断块油田地震成像关键技术,对油田下一步的开发部署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其它类似油田的生产开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地震资料在复杂油藏水平井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不同类型的复杂油藏,深入剖析地震剖面、地震属性所暗含的储层信息,提取地震资料中储层对地震波的响应特征、属性特征,综合对比分析研究,加强地震信息微观差异性研究,精细描述波形特征和能量变化,精确预测储层的平面分布和产状,优化井位部署设计,有效提高了水平井油层钻遇率.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点坝内部储层强非均质性及剩余油挖潜等难题,本文基于萨中开发区PI2a单元特密井网资料,结合现代沉积与露头,综合多方法定量求取点坝构型参数,进而建立点坝三维构型模式.由此,创新地提出一种依据夹层的平面轨迹,利用空间平移,以线控面,在构型参数约束下定量实现侧积夹层三维构型建模的方法,最大限度恢复地质构造,确定点坝内部非均质性与剩余油规律.研究表明:靶区内共识别出倾向为方位角320°、倾角范围在3.5°~13.1°、平均间距9.5 m、平均延伸25 m的夹层15个,夹层剖面为上缓中陡下缓的凹面,平面为新月形;侧积体剖面上表现为斜列式侧积叠加的三维空间结构特征.受夹层影响,点坝内部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剩余油分布主要呈现"下部稀缺、中部较为富集、顶部极为富集"的规律,据此提出于点坝中上部钻穿水平井,提高剩余油挖潜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开展水淹层评价是实现M油藏增储上产的重要基础.然而,M油藏研究区套管测井和生产测井资料缺失.以含水率作为水淹特征的指标,综合开发地质特征和生产数据,统计表明:研究区水淹层分布与地层构造、沉积相、物性、重力和开发井网有关.为了实现水淹影响因素与测井评价资料的结合,提出基于地质因素约束的测井水淹层评价方法.方法以注采井组为单元,采用表征注采井间地质特征差异的参数(如地层构造差、产层渗透率差、井距和注见水时间差)和测井解释参数(如饱和度),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建立地质因素控制的水驱前缘到达时间、水淹层含水率变化速率的预测模型,实现现今水淹层及剩余油分布预测和解释.预测结果得到实际生产数据和油藏数值模拟结果的检验,显示本文提出的水淹层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为水淹层研究提供了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阻尼分布对平扭耦联隔震体系隔震效果的影响,本文对一个三层两跨钢框架,通过调整上部结构负重块位置及下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分布位置,进行不同偏心工况下平扭耦联隔震体系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获得了不同偏心工况、不同阻尼分布情况下结构位移和加速度的时程曲线。试验和分析表明:隔震层阻尼中心与上部结构的质心位置接近,或者增大隔震层的阻尼半径,可显著地降低上部结构的扭转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