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极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一次跨世纪的科学考察,南极格罗夫山综合是本次考察的重中之重。其中地形图的测绘又是本次格罗夫山考察最主要的任务。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格罗夫山测绘的重要意义以及测绘的一些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庞小平 《地图》1999,(3):31-33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于1999年7月1日至9月1日进行,整个考察计划60天。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行为的方式进行北极科学考察。此次科学考察航线为上海—日本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极永久海冰区(沿西经170°至北纬82°)—楚科奇海—白令海—日本海—上海。科考队员及船员共80多人参加此次科学考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赴北极考察。作为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参加者,他将再次参加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一、北极自然地理概况  北极地区通常指北极圈(北纬…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07年11月12日启程奔赴南极,执行中国2007--2008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是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考察队将围绕中国南极内陆站建设选址、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十五”极地考察能力建设现场实施这三大主线,完成37项科学考察和10项后勤保障工作,特别是实施中山站至内陆冰穹A地区综合考察,将为中国南极考察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雪龙船南北极考察走航图的制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雪龙船南北极考察走航图”是采用新编《系列世界地图》制作的成果。极地考察是一项全球性的重要的科学活动,雪龙船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表现雪龙船极地科学考察航行路线的走航图,将成为我国南北极考察活动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新形式和重要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5.
1998~1999年南极夏季期间,中国组织实施了第三次南极内陆冰盖科学考察,深入冰盖内陆1128km,成为世界第一支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区域开展科学考察的国家队。本文着重介绍有关考察的测绘保障工作及其成果。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对南北极的科学考察中,取得了大量环境与资源考察数据,如何综合管理这些宝贵数据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果不加以妥善保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分散和流失的可能;如果不加以开发利用,无法体现极地科学考察的成果和意义。极地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对南北极科学考察获取的空间数据进行综合管理和展示,为南北极科学考察航行、陆地活动、设施管理、(建站、设站、路线等)规划、科学研究和辅助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地图》2005,(3):7-7
2005年3月20日至6月20号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西藏登山队将联合对珠穆朗玛峰地区开展以“珠穆朗玛峰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主的科学考察.这是我国第4次对珠峰地区进行大型科学考察.也适逢珠穆朗玛峰登山科考30周年。这次科学考察主要包括大气、冰川、生态与环境以及地质等方面的内容.将是对以往历次考察资料和成果的补充和升华.加深该地区对全球变化特殊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我国南极测绘科学考察将近25年,随着考察的深入,我国现行的地形图图式已经无法满足南极地区特有的地物需要。本文是笔者在南极现场考察基础上,对南极地物的表示方法即在GIS中的实现进行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GLAS高度计的在轨性能,分析了其数据产品的精度。利用高精度的ICESat卫星测高数据,以及第2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内陆冰盖考察GPS的实测资料,验证了此次考察中南极内陆冰盖Dome A最高点可能区域选取的正确性,并分析了Dome A最高点位置测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武汉大学派出的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鄂栋臣教授和青年教师艾松涛,在参加中国北极黄河站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后,已于8月25日返汉。  相似文献   

11.
《地图》2005,(3):4-4
2005年4月2日.中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启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的科学考察任务。此次大洋考察航次作业共有船员31名.随船担任科考任务的科研人员共42名.涉及地质学、生物学、海洋环境学等众多领域。此次航行将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总航程约6万公里。这也是我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环球大洋科考。  相似文献   

12.
作者作为测绘工作者随第24次内陆冰盖队进行了内陆科学考察,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科学实验数据。本文根据内陆独特的地理位置,结合数据处理的过程,阐述了数据处理中引用国际GPS连续运行站的必要性,讨论了观测时间的长短对GPS定位精度的影响程度,总结出了其相互制约关系。对今后的南极测绘考察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2005年11月18日起,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格罗夫山考察队从上海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出发至今,已有三个多月的时间,目前考察工作基本完成。在这三个多月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共收集陨石5354块,超过此前我国对该地区考察时收集到的陨石总数,使我国南极陨石的拥有量接近一万块。与以往的考察任务不同的是,这次考察除收集陨石外,还同时进行冰盖进退及古气候研究、地质考察、内陆冰盖测绘、星地遥感同步测量研究等考察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极地测绘事业的开创者、极地测绘与遥感信息学的奠基人鄂栋臣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21日5时40分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逝世,享年80岁。鄂栋臣曾参与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一生参与7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两次在国家南极科学考察中荣立二等功,是全国唯一一位同时参加过中国南北两极三站建站工程和首次北冰洋考察的科学工作者。15年前,《中国测绘》记者采访过鄂栋臣,在此之际,我们把这篇尘封的稿件刊登,在此缅怀鄂栋臣教授。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1月,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将从上海出发乘雪龙船赴中山站进行科学考察。本次考察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进行格罗夫山综合考察,主要开展陨石回收与研究、地质考察、冰盖测绘遥感及星地同步遥感实验等研究。这是继我国考察队员于2002~2003年在该地区找到4000余块陨石而一举使我国陨石数量位居世界第3位后,国家组织的又一次重要考察活动,其目标是在陨石数量、质量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将承担格罗夫山考察的冰盖测绘遥感及星地同步遥感实验任务。  相似文献   

16.
1984-2019年,中国共有7艘考察船38次远赴南北两极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其中南极29航次,北极9航次,累计航程160万km.重点分析了"雪龙"号破冰船的航行特征参数,并结合GPS、机舱、罗经等多源数据,建立了破冰船航行状态分类识别模型,进而研发了破冰船的经停港口和停靠极地站点的识别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以往极地考察航次...  相似文献   

17.
简讯     
徕卡测量系统提供最新GPS设备助力中国南极科考研究[本刊讯]2005年11月,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将从上海出发乘雪龙船赴中山站进行科学考察。本次考察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进行格罗夫山综合考察,主要开展陨石回收与研究、地质考察、冰盖测绘遥感及星地同步遥感实验等研究。这是继我国考察队员于2002~2003年在该地区找到4 000余块陨石而一举使我国陨石数量位居世界第3位后,国家组织的又一次重要考察活动,其目标是在陨石数量、质量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将承担格罗夫山考察的冰盖测绘遥感及星地同步遥感实验任务。…  相似文献   

18.
9月7日,参加三江源头科学考察工作的40名队员兵分三路,分别进行收集水文、测量数据和重力测量工作。至此,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野外作业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4月2日上午,“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告别欢送的人群,长鸣一声汽笛,缓缓驶离青岛码头,开始了长达300天,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的远航。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老一代海洋人就提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目标。如今,他们的夙愿正在变成美好现实。首次大洋环球考察,因意义深远而备受公众瞩目。考察由太平洋扩展到三大洋行程6万公里,瞄准四大成果此次大洋环球考察总里程大约6万公里,有6个作业区,将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前两个作业区分别为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海山区;第三个作…  相似文献   

20.
《地图》2019,(3):18-19
科学考察和探索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体现。我国科考事业在较短的时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极地考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拥有“两船六站”,“双龙探极”即将开启新篇章;大洋科考“多种资源、多海域、多船作业”的深海资源勘查的战略布局初步形成,将逐步实现“六龙探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