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黄土沉积物中ΔC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园  王先彬 《沉积学报》1995,13(A01):171-175
本文提出了利用黄土沉积物ΔC的碳同位素组成估算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初步的估算结果表明,利用干旱,半干旱,温度低,强蒸发及植被不发育条件下形成的地表沉积物中ΔC的碳同位素组成定量地估算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是可行的,估算结果与冰岩芯气泡组分分析结果可进行较好的对比。  相似文献   

2.
有孔虫壳体的Mg/Ca比值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有孔虫壳体的Mg/Ca比值测定是目前估算海水古温度最受重视的方法,适用于低纬和高纬、表层和深层海水古温度的测定。该方法理论误差仅为±1.1℃,考虑到盐度以及海水pH值的影响,其误差为±1.3℃。运用此法推算出的热带海区表层海水温度领先于全球冰盖的变化,是热带过程调控冰期旋回最强有力的证据之一;与氧同位素相结合,还成功地运用于全球冰量的估算,是目前古环境研究中较常用的古温度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3.
长链烯酮不饱和度温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链烯酮不饱和度温标是古温度研究的重要替代指标。介绍了小样量,低长链烯酮样品的分析方法,长链烯酮的来源,分布,长链烯酮的不饱和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介绍海洋中长链烯酮研究最新进展的同时,着重阐述了湖泊中长链烯酮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5万年来杭州地区同位素古温度与海平面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温度测定方法,对杭州地区临安瑞晶洞穴石笋的同位素古温度进行了研究,获得距今5-1万a间该区的古气候变化的记录,并与杭州湾海平面变化曲线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桂中晚二叠世合山组碳酸盐岩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年代效应”校正及古盐度与古温度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合山组煤系的碳酸盐岩形成于海相环境,校正后的δ~13C在0.07~4.75‰之间,z值>120,且Z值的梯度变化与沉积环境基本一致。用校正后的δ~18O计算出碳酸盐岩形成时介质古温度为12~37℃,且大多在19—29℃,说明晚二叠世该区属温暖或炎热的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6.
同位素古温度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温度的测定方法对北京周口店石笋进行氧、碳同位素测定,获得的古温度与年龄值与同期的海平面变化进行比较,表明古温度的变化与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硅质岩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崔春龙 《矿物岩石》2001,21(3):100-104
硅质岩中隐藏着十分丰富的古地理、古环境、古构造及古气候、物源及成岩成矿等信息,而且硅质岩抵抗后期改造的能力较强,各种成因信息被较好地保存下来,为解决硅质岩的成因及相关的地质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硅质岩粒度细,结构致密,野外研究取证工作有很大难度,室内研究成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但目前的研究中还未解决成因的特征指示元素的载体问题和成因属性,不加区分地使用全岩化学分析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进行成因判别,使其成因的多解性和人为性成为一个普遍问题。本文从硅质岩的建造、组构、古生物、阴极发光特征等方面讨论了可反映硅质岩成因的若干问题,所以也是今后进行硅质岩研究中应该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英奎  杨玮琳  陈鑫  刘强  许向科 《冰川冻土》2022,44(4):1231-1247
冰川模型已广泛应用于预测未来的冰川变化。随着冰川地貌制图、测年和古气候研究的不断发展,冰川模型也逐渐用于模拟古冰川变化、估算古冰川发育时期的气候信息和探讨古冰川演化的气候驱动因素。本文综述用于古冰川模拟的两类模型:地貌-冰面剖面形态模型和物质平衡-冰川动力耦合模型,介绍不同冰川模型的原理、用于古冰川模拟的流程和利用地貌体进行模型参数校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为例,总结利用冰川模型恢复古冰川的范围、体积、平衡线等参数,估算不同冰川发育时期的温度和降水,以及评估测年数据及其恢复的古冰川期次和规模的案例研究。最后指出了利用冰川模型进行古冰川模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冰川模型在古冰川模拟研究中的应用,恢复古冰川的规模、演化过程及其气候驱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用Fe^3+/Fe^2+探讨庐山地区第四纪古温度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朱诚 《地质论评》1994,40(3):216-220
本文认为用Fe^3+/Fe^2+值推算庐山地区第四纪古温度是可行的,但认为在推算方法上必须严谨合理,文中论证了用Fe2O3/FeO值代替Fe^3+/Fe^2+值推算古温度,且用少量样品的实验分析结果来划分庐山地区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地层是欠妥的,其计算结果误差达0.41-4.35。据笔者采用容量法对庐山大校场部面10个样品Fe^3+和Fe^2+含量的测试,发现这些样品反映的第四纪古温度值未有低达0℃  相似文献   

10.
邯郸—峰峰矿区显微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和平  谢明忠 《中国煤田地质》2006,18(4):15-17,65,F0003
通过在野外露头采集定向标本并在室内进行切片研究,对区内主要发育的断裂进行控制,显微构造现象的研究结果反映出本区总体上属于地壳浅层次的低温、低围压和高应变速率的变形环境。根据方解石动力双晶化颗粒百分数对本区进行了古应力大小估算,结果表明,本区古应力值在40~77MPa区间,构造变形强度中等。  相似文献   

11.
用MAT-251型同位素气体质谱仪对北京周口店洞穴石笋进行δ^18O、δ^13C、δD的稳定同位素的测定,并用α谱仪对石笋进行了铀系不平衡年龄测定。用同位素古温度测温法计算出不同地质年龄的古温度,得出距今8 ̄5万年产间该地区古温度的演化规律,并与同期渤海的海平央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海平面与古温度变化曲线十分一致,说明该地区8 ̄5万年间海平面的变化主要是由古温度的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古高程定量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青藏高原使用的古高程定量恢复的方法有:氧同位素古高程计(包含热动力学模型和经验模型)、△47古温度—古高程计、氢同位素古高程计、古植物古高程计(包含共存分析法、叶相分析法)和古环境分析。详细分析了各古高程计的原理、应用条件、影响因素和优缺点,进一步总结了各种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各研究方法在青藏高原定量古高程研究方向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并对完善现有的古高程计和今后开发新的古高程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构成青藏高原的北东边界,是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向内陆扩展的关键区域,利用新生代湖相沉积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估算祁连山古海拔对认识青藏高原的隆升有重要意义。在中祁连陆块不同地点出露的始新统、渐新统、中新统和中晚更新统分别取样并进行碳氧同位素分析,估算相应地质时期的古年均温和古海拔高度。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古近纪的海拔约为2711 m,中新世早期的海拔为2848 m左右,中新世中晚期祁连山海拔达到约3586 m,中晚更新世祁连山的古海拔约为3790~3890 m。古近纪祁连山的海拔较低,但已经构成了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界;中新世中晚期祁连山强烈隆升,形成了盆-山构造地貌格局;第四纪祁连山地壳重新活跃并呈阶段性快速隆升,河流堆积和侵蚀交替进行。根据碳氧同位素估算的祁连山古海拔高度变化为认识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翁金桃 《中国岩溶》1996,15(1):74-82
中国古喀斯特的形成受大地构造演化和古地理位置的控制,本文结合中国地壳运动的特点,概述中国各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的古喀斯特。并根据古地磁资料所恢复的古地理位置及所保留的喀斯形态组合等,讨论了古环境。根据大地构造的演化,中国地质历史上发育的古喀斯特,可划分为5个主要时期,即元古代喀斯特发育时期,早古生代喀斯特发育时期,晚古生长喀斯特发育时期,中生代喀斯特发时期和第三纪喀斯特发育时期。根据古地磁资料所恢复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桐柏山东段广水-孝子店一带桐柏杂岩及红安群的构造解析,提出桐柏杂岩中发育-北西-南东走向并向南东倾伏的大型A型背形.利用变形矿物变质温压计估算其形成温度为530~690℃,压力为0.52~0.62GPa,相当于18~22km深的中地壳流动壳层.据A型背形不同部位物质运动特点分析,其形成很可能是古元古代晚期华北古板块与杨子古板块碰撞对接造成桐柏杂岩向南东方向侧向挤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孙有斌  卢红选  章泽科 《地质学报》2024,98(3):1006-1023
中国黄土- 红黏土沉积是可与深海沉积媲美的陆相沉积载体,记录了晚新生代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变化历史。基于中国黄土的多种理化指标,重建了黄土高原地区构造- 千年尺度东亚季风变化历史,为探讨区域与全球气候的联系提供了关键证据。近年来,黄土高原古气候变化研究逐步从定性描述拓展到定量重建,本文旨在回顾基于中国黄土定量重建古温度和古降雨变化取得的重要进展。首先,梳理了古气候要素定量重建的指标和方法,古温度重建指标包括植硅体、碳酸盐耦合同位素、微生物脂类代用指标等;古降水变化敏感指标包括磁化率、白云石/方解石含量、生物微钙体Sr/Ca比值、有机碳同位素以及10Be等。然后,汇总了典型黄土剖面定量重建的古气候变化序列,分别从构造、轨道及千年时间尺度上探讨了古温度和古降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于生标重建的不同时间跨度的土壤古温度变化序列,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的波动特征基本一致,但在冰盛期—冰消期时段出现了增温超前现象,说明陆地植被对土壤温度变化有重要调制作用。然而,不同指标重建的降水变化幅度差异较大,主导周期也存在差异,说明定量重建降水变化仍有较大挑战。最后,简要总结了黄土高原古气候定量重建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区分温度和降水季节性变化的重要性,指出加强地质记录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同化,将有助深化对多尺度季风变化动力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青海湖沉积物中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酮(长链烯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青海湖沉积物中检出了含有2~4个双键的长链(C37-C40)甲基和乙基脂肪酮。这是世界沉积于碱性环境和各种不同盐度条件下(耳海,淡水;青海湖,半咸水;尕海,咸水)的近代湖泊沉积物中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酮的首次详细报导。许多地球化学家广泛用这些化合物经过计算公式来估算海洋沉积物的古温度。如果对这些化合物估算海洋沉积物古温度的计算公式进行适当校正,那么也可用这些化合物来推知湖泊沉积物的古温度。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溶洞中石钟乳石和石笋在形成过程中,碳酸盐矿物结晶时,常常捕获周围水溶液和气体,形成不混溶液流体包裹体组合。我们在桂林和杭州洞穴中分别采集更新世形成的钟乳石样品,对于其中流体包裹体进行测定和研究,利用最大密度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确定两地的古温度,计算出两地更新世气体CO2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同时测定和估算出水溶液中的pH值。另外,计算出两地钟乳石样品形成过程中的CaCO3饱和度揭示了喀斯特地貌西南地区比东南地区更为发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沉积岩磁化率特征及古温度意义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我国黄土磁化率与温度关系的研究成果,根据河北省沉积岩地层的磁化率数据,初步建立了自晚元古代以来河北地区的古温度变化序列,但认为这种古温度序列的精度较差;提出了建立自晚元古代以来各地史时期高精度古温度变化序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中部地区古冰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吟  迟振卿 《地球科学》1994,19(2):257-261
在描述和分析内蒙古中部地区古冰缘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砂多边形的成因,时代及反映的古环境进行了深入探讨,确认研究区内广泛发育的砂多边形为古冰楔,古冰楔可划分为两期,它们是末次冰期两个冰缘阶的产物,时代分别为距今36000-38000a和41000-45000a,古冰楔的存在说明研究区在末次冰期时处理于严寒的冰缘环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