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耀堂 《福建地质》2011,30(3):224-232
福建泉州晚第四纪沉积物中孢粉,晚更新世以气候适应范围较宽的木本植物花粉占优势,适应温暖湿润气候的蕨类植物孢子较少;早全新世二者含量相当;中全新世蕨类植物孢子增多,木本植物花粉退居第二;晚全新世蕨类植物孢子占绝对优势,木本植物花粉相对减少。草本植物花粉浓度始终不高,但随着时代更新,种类增多。区内微体古生物在晚更新世和早全...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黄土高原中部全新世古气候演化特征,通过对陕西富平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31个样品的孢粉分析,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3个带,分别代表早、中、晚3个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松-菊-香蒲组合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针叶树植物花粉含量较高为特征;Ⅱ带为松-栎-蒿-环纹藻组合带,以乔木花粉增加、草本植物花粉减少为特征;Ⅲ带为栎-松-蒿组合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增加、乔木花粉减少为特征.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干草原,气候干凉-干冷;中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与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半湿润;晚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气候干旱偏暖-温凉干旱.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地层中的冷杉和云杉花粉的来源推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孢粉通常被用作古气候的代用指标,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进行了许多相关的孢粉-古气候的研究工作。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7个晚更新世钻孔的孢粉资料进行提取对比,发现冷杉和云杉两种花粉在地层中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现代长江流域这两种耐寒植物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极少分布,但其花粉确出现在近河口区的晚更新世以来的暖期地层中(MIS1,3和5期),并且达到了一定数量,这很可能是长江从其上游地区搬运至此沉积下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西部内陆平原区由于受长江物源影响较少,其晚更新世以来地层中的冷杉和云杉花粉分布与河口区差别很大,这也为河流携带冷杉和云杉花粉至河口地区提供了证据。这一发现如果成立,冷杉和云杉花粉即可作为长江物源的一个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4.
分布在川西高原海拔4100m的章德第四纪复式沉积盆地,表部覆盖着Ⅰ-Ⅲ级河谷阶地沉积,其中合大量的植物孢粉化石。Ⅲ级阶地内植物孢粉组合为早中全新世温暖潮湿气候下形成;Ⅱ-Ⅰ级阶地的植物孢粉组合为晚全新世较干冷气候的森林草原环境形成。下伏的措普寺冰碛层为晚更新世第五冰期沉积。这为川西高原几大第四纪盆地内地层划分对比和环境研究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5.
北黄海中部晚更新世末以来低海面时期发育的硬质粘土层是古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章运用沉积学、孢粉学和年代学等方法,从样品中提取出了可指示北黄海硬质粘土层成因的孢粉、藻类化石,并揭示了其记录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特征。研究表明,该硬质粘土层的形成年龄介于12602~10357cal.a B.P.之间,年代上与发生在12.9~11.6ka期间的末次冰消新仙女木气候回冷事件相吻合,与不同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北黄海泥炭层为同一时期的沉积,可作为新仙女木事件在北黄海陆架响应的一个重要证据。高含量淡水藻类(环纹藻、盘星藻)与香蒲的存在表明北黄海硬质粘土层的形成环境主要为淡水水域,而硬质粘土层中藜科-蒿属的存在指示其形成期间间或受到海水的影响,其上下层段海生沟鞭藻含量的增加说明硬质粘土层沉积初期及形成后期海水作用的增强,淡水藻类与陆生植物孢粉此消彼长的变化规律反映了硬质粘土层形成的阶段性特征。硬质粘土层中蒿属-香蒲-松-禾本科-单缝孢和松-蒿属-禾本科-单缝孢-香蒲孢粉组合表明研究区当时处于寒冷而湿润的环境,低地为以河流湿地为主的平原草甸,周边山地有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北黄海晚更新世末期形成的硬质粘土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期形成的硬质粘土层孢粉藻类组合中均出现高含量的淡水藻类化石,而差异性体现在前者存在一定比例的蒿属藜科植物花粉,主要由两者所处的纬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6.
根据五大连池地区 4个钻孔剖面孢粉分析研究结果 ,从下往上划分 3个孢粉组合带。Ⅰ组合带木本植物花粉中 90 %以上是第三纪常见分子 ,并以裸子植物花粉高含量为特征 ,草本植物花粉体积分数均超过 2 0 %,且类型也比较多 ,时代定为渐新世比较合适 ;Ⅱ组合带木本植物花粉主要以桦木科花粉为主 ,针叶树种花粉极少 ,与山东山旺中新世孢粉组合特征相似 ,时代应为中新世 ;Ⅲ组合带以草本植物花粉高含量为特征 ,与大同盆地晚新生代孢粉组合带Ⅲ相似 ,时代为更新世。值得提出的是 ,Ⅰ组合带底部火山岩上下均有丰富的孢粉化石 ,这对重新认识五大连池火山岩的喷发时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河源区早更新世含植物化石地层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扎根加陇早更新世湖相地层(1919.6kaB.P.)、棒咯涌K5号钻孔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1135.9~945.4kaB.P.)、野牛河西岸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1548.2~765.4kaB.P.)以及产于扎根加陇早更新世湖相地层中的植物化石、各剖面孢粉资料的分析,获知黄河源区早更新世早期为亚热带山地针叶林植被景观,地层中木本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以针叶植物云杉属、松属、冷杉属、铁杉属为主,是源区动植物发育的鼎盛时期;进入早更新世晚期初,乔木植物花粉迅速减少乃至全部消失,草本植物花粉大幅度增加。晚期末,孢粉出现贫化,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呈现荒漠草原植被景观。提出了现今黄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的形成是地质演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青藏高原沱沱河流域的雅西错湖湖相沉积、西金鸟兰湖岸边的湖相沉积和昆仑河河流相沉积记录的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资料的对比分析,该地区2种标志性花粉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的百分含量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从南向北、从老到新,孢粉的种类、乔木花粉的数量逐渐减少,禾本科(Gramineae)花粉百分含量逐渐降低,蕨类孢子数量少;在研究区南部晚更新世早期出现了以白刺属(Nitraria)为代表的干旱灌丛草原植被,在研究区3-1万年之间出现了以蒿属、禾本科为代表的干偏湿的草原植被;总体上,根据晚更新世的孢粉恢复的古环境,南部地区比北部地区偏湿。这一特征对恢复青藏高原晚更新世的古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德昕  魏俊超 《沉积学报》1997,15(A12):147-152
本文基于内蒙古二连盆地查干诺尔盐湖83-CK1井岩芯样品孢粉分析结果,将孢粉谱划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孢粉带;根据孢粉组合特征讨论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植被发展和气候演变以及盐湖沉积形成环境等问题。83-CK1井沉积剖面年龄根据^14C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为盐类矿床形成的预备阶段;晚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晚期气候干燥寒冷,是内蒙古盐湖的主要成盐期。  相似文献   

10.
宁夏银川水洞沟遗址2号点剖面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孢粉组合以草本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有Chenopodiaceae、Artemisia、Zygophyllum、Ranunculaceae和少量的Euonymus、Ephedra和Nitraria等,木本植物花粉次之,有Pinus、Picea、Abies、...  相似文献   

11.
在东昆仑西端布喀达坂峰地区二叠纪地层中首次发现陆相孢粉与海相疑源类化石一起保存的孢粉—疑源类化石组合。经对两个样品较为丰富的孢粉型化石研究后发现,上部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双囊无肋花粉最多,可与塔里木盆地的卡伦达尔组的孢粉组合做粗略的比较,但组合中出现了时代偏晚的Ephedripites及Taeniae-sporites,因此,研究区马尔争组中段复理石地层的时代当为中二叠世—晚二叠世。  相似文献   

12.
洞庭盆地两护村孔孢粉组合及其气候与地层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两护村ZKC1孔位于洞庭盆地安乡凹陷的东南部,孔内第四系(底部跨上新世)厚达294 m,为河流和湖泊沉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上新世—早更新世华田组、早更新世汨罗组、中更新世洞庭湖组、晚更新世坡头组以及全新统等。对ZKC1孔第四系进行了详细的孢粉分析,自下而上划分出16个孢粉组合带。ESR年龄和孢粉组合及其反映的气候特征指示华田组下段形成于上新世末。根据孢粉组合特征,结合构造—沉积演化和区域气候背景,重塑洞庭盆地上新世末以来的气候演化过程:上新世末期由孢粉带Ⅰ和Ⅱ指示具暖干气候。早更新世经历了凉干(孢粉带Ⅲ、Ⅳ)→暖湿间凉干(孢粉带Ⅴ~Ⅶ)→冷干间温湿(孢粉带Ⅷ~Ⅹ)→暖较湿(孢粉带Ⅺ,Ⅻ)的气候演变过程。中更新世早期无孢粉样品(洞庭湖组下部砾石层),其沉积环境暗示冷干气候条件;中期由孢粉带ⅩⅢ反映出暖稍湿的气候特征;晚期因构造抬升缺失沉积,同期湿热化事件指示暖湿气候。晚更新世早期缺乏沉积,据区域对比应为寒冷气候;中期由孢粉带ⅩⅣ指示温较湿的气候特征;晚期缺失沉积,系寒冷气候下区域海平面下降所致。全新世经历了暖稍湿(孢粉带ⅩⅤ)→暖稍干(孢粉带ⅩⅥ)的演变。上述气候演变过程与ZKC1孔化学蚀变指数曲线反映的气候演变过程以及中国东部第四纪气候演化基本吻合。以孔深140 m为界,上部孢粉数量显著高于下部,种属也更为丰富。这一变化很可能对应于一次重要的地质事件,其成因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在该组中部土门段砂泥互层中发现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和孢粉化石。文中依据孙家沟组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区域对比,厘定了土门段的地质时代,并依据孢粉化石的亲缘植物关系和信息函数,结合微量元素Sr/Cu值指标,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了宜阳地区的古气候特征。结果显示:土门段共发现52属孢粉化石,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与华北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推测其地质时代相当于晚二叠世长兴期。孢粉化石属种的植物亲缘关系与欧美镁灰岩统植物成分类似,表明整体上为较炎热的半干旱古气候。该成果可为华北地区晚二叠世晚期的陆相沉积环境、古植物背景以及古气候演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在该组中部土门段砂泥互层中发现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和孢粉化石。文中依据孙家沟组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区域对比,厘定了土门段的地质时代,并依据孢粉化石的亲缘植物关系和信息函数,结合微量元素Sr/Cu值指标,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了宜阳地区的古气候特征。结果显示: 土门段共发现52属孢粉化石,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与华北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推测其地质时代相当于晚二叠世长兴期。孢粉化石属种的植物亲缘关系与欧美镁灰岩统植物成分类似,表明整体上为较炎热的半干旱古气候。该成果可为华北地区晚二叠世晚期的陆相沉积环境、古植物背景以及古气候演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第四纪孢粉学》一书是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王开发教授和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徐馨副教授合作编著的,即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四纪孢粉学》全书共十三章:①绪论;②第四纪孢粉学研究的植物学基础;⒀第四系气候变化与沉积物特点;④孢粉的形态特征;⑤第四纪孢粉学的研究方法;⑥孢粉分析在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⑦—⑩中国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孢粉组合;⑾中国第四纪植物群的演替与分布;⑿更新世下限与全新世底界的孢粉学研究;⒀国外第四纪孢粉学研究概况。附有现代孢粉形态属种描  相似文献   

16.
云杉孢粉组合与披毛犀,这两类晚更新世的重要化石,过去在天津还没发现和正式报道过。近年来,不但已在天津找到,而且还发现它们同层共存于一个钻孔之中,这种同孔同层共存的事例,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对研究该化石本身及天津当时的地质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盛海洋  王飞跃 《地质科学》2009,44(1):281-313
以新构造运动为背景,以岩石地层特征为基础,以多种方法的测年数据为依据,以生物化石种属与产出层位和气候地层为参考,按照多重地层划分观点,本文首次对若尔盖盆地更新统及全新统的生物地层、气候地层和年代地层的划分做了深入研究,进而提出了若尔盖盆地晚新近纪地层的多重划分与对比方案.在以新构造运动为背景下沉积的更新统一全新统生物地层、气候地层等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相同时期不同沉积物之间可以相互对比.利用植物、孢粉和测年数据,"阿坝砾石层"时代划归为早更新世.黄河干流、黑河和白河地层中所产古脊椎动物化石和介形类化石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由泥炭孢粉剖面和RM孔孢粉资料揭示出晚冰期到冰后期以来,若尔盖地区的气候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冷暖变化频繁,可与由冰期与间冰期或干旱期与湿润期交替演进的气候地层划分的中更新世4366高地冰期和尼格曲一公巴拉克冰期,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早期的木哈隆冰阶、扎尔吉冰阶、羊拱海冰阶、希门错沟冰阶和末次冰期晚期的安纳尔冰阶、全新世冰后期气候地层单位,以及河流堆积阶地划分和风成堆积划分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渤海莱州湾GK138、GK111及GK95孔的255个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15属32种。根据底栖有孔虫的丰度和分异度等分布特征和AMS14C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揭示晚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共发育3套海相地层,分别是中更新世晚期的第三海相层、晚更新世的第二海相层和全新世的第一海相层,通过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发现其与MIS7、MIS5和MIS1阶段的高海面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样品的Q型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划分出3组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有孔虫化石组合,第III化石组合带为中更新世晚期海侵的产物,为河口-滨岸浅海环境。第Ⅱ化石组合为晚更新世海侵的产物,为潮间带-潮下带沉积环境,第I化石组合带为潮上带-潮间带沉积环境。海相地层顶、底板高程和厚度的分析结果显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过不同期次、不同强度的构造活动,而进入全新世以后构造活动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渤海莱州湾GK138、GK111及GK95孔的255个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15属32种。根据底栖有孔虫的丰度和分异度等分布特征和AMS14 C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揭示晚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共发育3套海相地层,分别是中更新世晚期的第三海相层、晚更新世的第二海相层和全新世的第一海相层,通过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发现其与MIS7、MIS5和MIS1阶段的高海面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样品的Q型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划分出3组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有孔虫化石组合,第Ⅲ化石组合带为中更新世晚期海侵的产物,为河口-滨岸浅海环境。第Ⅱ化石组合为晚更新世海侵的产物,为潮间带-潮下带沉积环境,第Ⅰ化石组合带为潮上带-潮间带沉积环境。海相地层顶、底板高程和厚度的分析结果显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过不同期次、不同强度的构造活动,而进入全新世以后构造活动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20.
近百年来,对萨拉乌苏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古生物及其所反映的环境做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在不同地点和地层层位发现脊椎动物化石45个属种,人类化石或遗骸15件,并进行了孢粉分析和环境重建.但在一些方面仍需更深入的研究,如1)孢粉记录的分辨率和解译;2)萨拉乌苏人类化石或遗骸的确切年代;3)重点连续沉积剖面晚更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生物地层和环境变化序列、萨拉乌苏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该区环境变化的动力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