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2015,(3)
<正>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是宋元时期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它不仅是地方性的港口名称,更代表了世界海洋文明进程中一段重要的历史。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刘从效扩建唐朝开元年间修建的泉州城,并且在城里城外大量种植自东南亚引进的刺桐树,因此泉州别称"刺桐城"。在古代的西方海图与航海典籍之中,也一直以"刺桐"称呼泉州。72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泉州,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一段描写:"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明万历三十二年,即公元1604年,在泉州以东海中发生一次八级大地震。据历史资料记载:泉州府“覆舟甚多”,破坏严重。有喷砂冒水、地裂等宏观现象。兴化府志记下了当时破坏情况:“洋尾厝地、下柯地,港利田地皆裂。中出黑砂作硫磺臭,池水亦因地裂而涸”。有感范围达1000公里。  相似文献   

3.
泉州—汕头地震带与菲律宾板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以来,我国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于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共同作用。在东南沿海地区则以菲律宾板块的作用为主。我国著名的强震区—台湾地震带和华南的强震带—泉州—汕头地震带(简称泉汕带),  相似文献   

4.
10年前,位于仙台市的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地质学家Koji Minoura及其同事对一次传说中的灾难给出了一些科学的解释。一篇公元901年编写的历史文献对公元869年的一次地震(Jogan earthquake)进行了描述,那次地震使日本东北部的一座城堡城遭到毁坏,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4,(8):75-75
山西省运城市的盐湖区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10月,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原馆址系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运司城修建的关王庙,2007年1月迁至市区北10公里的舜帝陵景区内,风景秀丽,环境幽雅。新馆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占2000平方米,文物库400平方米,馆藏文物8583件套,珍贵文物200余件,以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等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6.
公元1303年9月17日晚9时左右(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戍时),中秋的黄土高原,显得格外寂静。忽然间大风骤起,声如重雷,须臾地震发生,山崩滑坡、地裂渠陷、村堡移徙、城陷屋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洪洞县8级大地震,也是我国有地震记载以来的第一次最强烈的地震。  相似文献   

7.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科学与历史问题。否定其最大的理由在于因历史记载产生的矛盾。依《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建造候风地动仪,而其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间,《后汉书》只记载过一次地震,即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甘肃陇西地震。一般认为候风地动仪记到的是此次地震。矛盾之处在于对公元138年甘肃陇西地震的历史记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后汉书·五行志》 记载当时京师“裂城廓,室屋坏,压杀人”,即在陇西地震的同时,京师也发生了破坏性的地震;而《后汉书·张衡传》却说“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记载的是在陇西地震发生时京师并无任何有感地震发生。由此,有人认为,在公元138年候风地动仪记录地震的同时京师就已经发生强烈有感地震了。人都有感,地震动仪记到也就不足为奇了。更进一步,由于历史记载出现矛盾,地动仪无出土实物,发明后很快遗失,因而就认为候风地动仪历史上并非真实存在,其存在性值得怀疑。本文针对这个记载矛盾做出另外一个解释,论证在东汉时有两个京师,一是长安,一是洛阳,京师震指的是长安,而候风地动仪放在河南洛阳。从而对历史记载中的矛盾有所解释,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候风地动仪存在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8.
1604年泉州大地震通常被列为我国有名的8级大震之一,是东南沿海地震带最重要的强震。本文通过对该震的史料研究,并与1918年南澳7.3级地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地震震级定为7 1/2级较合适。  相似文献   

9.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汕头地震带(以下简称泉汕地震带)和地震活动强烈的台湾毗邻,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震带。近900多年中,曾发生过M>6的地震9次,近来小震比较活动,所以,深入开展泉汕地震带的地震、地质特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国家地震局东南沿海协作区于1981年7月19—26日在厦门市召开了《泉州-汕头地震带地震工作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粤、闽、赣、湘、桂等五省地震局以及  相似文献   

10.
1604年泉州大地震的资料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素娟 《华南地震》1994,14(4):47-51
合理使用历史地震资料是科学地评价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的关键问题之一。以1604年发生在泉州海外的大地震为例,阐述了如何分析与使用历史地震资料,以便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抗震设防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无论从地震活动的强度,还是频度看,河西走廊地区都可以说是我国地震比较活动的地区之一,故素称“河西走廊地震带”。据统计,从公元180年秋,高台附近的7.5级地震以来,河西地区发生过的破坏性地震(M_s≥5)就达30多次(见《中国地震目录》一至四册),其中20多次发生在1900年以后的这七十来年间。四个7级以上的强震即1927年的古浪  相似文献   

12.
新疆和田地区的山普拉墓地位于古丝绸之路南线的洛浦县城西南14公里处.20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对山普拉墓地进行多次发掘,其中玻璃珠类共计发现1369颗.本文主要以X射线CT技术为基础,对其中具有典型性代表的4颗蜻蜓眼玻璃珠从玻璃眼珠的基体、眼部装饰、气孔和珠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推测了最晚公元4世纪的历史背景下,...  相似文献   

13.
王恺  熊熊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27(4):1366-1376
黑水泉州地学断面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所受复杂地球动力学机制的影响,而备受地学界的关注.但要弄清控制岩石圈动力机制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热动力,还需对岩石圈的热结构有更细致的研究.地热学研究作为一种独立的地球物理学方法,在地球内部结构及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地热资料来研究地球深部热结构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我国地热资料的相对匮乏严重阻碍了地热研究的进展.本文将引入地形、重力等大地测量观测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基于岩石圈均衡原理,综合地热和重力学方法联合确定黑水泉州地学断面东段岩石圈热结构,弥补了传统地热研究方法的不足.基于黑水泉州地学断面岩石圈二维温度分布结果,本文计算了该岩石圈的强度分布,并对其岩石圈的热结构和流变结构特征展开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晋江下游平原—泉州湾的形成机制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江下游平原—泉州湾地处长乐—诏安断裂带中段,是泉州—汕头地震带内地震活动活跃地段之一。本文初步论述了晋江下游平原—泉州湾形成机制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763长周期地震仪具有频带宽、动态特性好、摆的零位稳定性好等优点,已取代了SK基式地震仪,成为我国基准地震台网的主要测震仪器,因此,如何确保763观测系统的稳定性,就显得更加重要。泉州地震台在基建项目完成后,对停机两年多的763地震仪重新进行了清理和...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泉州地区地下流体网点分布的概况,对水位观测资料质量进行简单地分析。着重探讨水位观测资料的连续完整率、稳定性、动态特征及其观测资料的内在观测质量等,以获取泉州地区水位观测资料对于地震预报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泉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泉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处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北段。通过对泉州盆地进行深地震反射探测,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几何结构及其深浅构造关系图像。这是该区第一条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分析结果表明,泉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壳厚度变化在29.5~31.0km,由上地壳和下地壳组成。上地壳和下地壳又可以各分为2层。泉州盆地及其邻区近地表至浅部断裂发育,这些断裂向地壳深部最大延伸深度为6-12km,断裂的倾角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小,呈铲形正断层终止于上地壳上部反射界面C1,以上。在永安-晋江断裂带之下的上地壳下部和下地壳中,存在着切割上、下地壳分界面和Moho面的高倾角深断裂,尽管深浅部断裂构造不相连接,但由于深部存在深断裂,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这一深地震反射探测成果的获得,使得泉州盆地及其邻区深部资料解释的可靠性和探测精度比以往显著提高;深浅部构造组合取得了统一的解释结果;地壳的分层和结构特征更为确切和精细;首次发现了上地壳的拉张性构造及铲式正断层组合特征。不仅有助于泉州及其邻区地震危险性的综合判定,而且对深化东南沿海地震带及台湾海峡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昌位于安宁河断裂带与则木河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此处是川滇菱形断块东侧边界活动断裂的拐点,同时还有近东西向构造的穿插切割。自公元625年以来共发生M≥4 3/4级地震8次,其中Ⅹ度二次,Ⅸ度一次,Ⅶ—Ⅷ度二次,是我国著名的强震区之一。  相似文献   

19.
浅层地温观测影响因素与恒温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泉州地区的地温资料通过富氏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归纳了气温等因素影响浅层地温观测的部分规律,探讨了泉州地区恒温带的深度。结果表明,泉州地区适合于地震前兆观测的地温孔宜深于20米。深部地温观测主要受地球内部热源强度与分布的控制,可以获得比较单一的物理量,能提供比较可靠的地震前兆信息。而浅层地温观测必须排除气象等多因素干扰,才能提取相对微弱的震前地热异常,但它可作为其它地震前兆观测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泉州台基式仪测定面波震级所存在的偏差,本文选取了泉州台基式仪记录到的715个Ms≥4.0的地震以及泉州台和北京台基式仪共同记录到的315个Ms≥4.5的地震,比较《中国台网观测报告》中有关参数,考虑观测误差,地壳厚度,区域构造等因素对震级偏差的影响,分析偏差值与震中距、方位、震级,周期之间的关系,并求出泉州台对全国台网面波平均震级的偏差值和地区校正值,泉州台相对于北京台的台基校正值和地区校正值,以及泉州台的面波震级起算函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