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地理背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讨论了气候、地貌与水文、地质与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格局、型式、风格、特色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功利观、审美观和生态观为内涵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2.
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 ,其建筑文化蕴涵深厚的中华风水观。本文以现代文化生态学理论解读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学性 ,诸如选址、建筑朝向、高度升降等。围龙屋文化旅游在粤东北旅游开发实践同其他地区中国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一样 ,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中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进行考察 ,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其建筑文化蕴涵深厚的中华风水观。本文以现代文化生态学理论解读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学性,诸如选址、建筑朝向、高度升降等。围龙屋文化旅游在粤东北旅游开发实践同其他地区中国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一样,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中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进行考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其建筑文化蕴涵深厚的中华风水观。本文以现代文化生态学理论解读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学性,诸如选址、建筑朝向、高度升降等。围龙屋文化旅游在粤东北旅游开发实践同其他地区中国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一样,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中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进行考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广东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民居建筑地理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野外实地考察基础上分析了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的传统风格、实用价值和建筑工艺特色.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梅州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区域自然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客家民居建筑渗透出尊重自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理念,具体表现为选址上做到因地取舍与回归自然相统一,布局上讲究座北朝南与中轴对称相结合,建筑上注重实用舒适与环境氛围相融合;不合理削坡建房常常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成为地质灾害发生的最大潜在因子;梅州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的生态环境理念对现代民居建筑仍然具有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选择在1996-2005十年间,有关壮族传统民居——干栏式建筑的期刊文献,从论文发表的时间及刊物、资助的课题、作者、理论与案例、学科角度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了归类、分析,并对研究的现状做了一些评述,得出了当前研究角度广泛但是深度不够、课题资助的力度有待加强、开始关注对传统民居及其文化的保护、以旅游开发进行民居保护成为研究的新方向等结论。  相似文献   

7.
以甘肃省传统民居建筑单体的平面形制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地理学视角,借助ArcGIS技术中的地统计模块,分别对平面形制的进深、面宽、面宽进深比、基底面积4个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甘肃省传统民居建筑单体平面形制的地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传统民居建筑单体的平面形制在特定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其空间分布也存在空间相关性,呈现出大阶梯-小圈层的空间结构。地域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自然、人文和建筑科学与技术,具体为气候条件、地质地貌、构筑材料、社会经济条件、建筑制度规范、工匠习俗经验等。  相似文献   

8.
弄堂沿革     
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弄堂,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然而,它又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或多或少地带有外来建筑的影响。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9.
迁移、城市化、旅游和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民居建设与发展施加新要求,导致传统民居空间置换快速应激诉求的产生。通过系统地梳理国外传统民居空间置换相关研究文献,聚焦在5个关注点进行综述,即城市发展与传统民居空间置换关系的辨析、空间置换基本理论、传统民居空间置换特征、传统民居空间置换问题和影响因素的探讨。基于上述相关研究结果,最后从扩展深化研究内容、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两个方面进行了未来研究展望。今后,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置换应强化实证研究,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基于乡村尺度下的空间置换互动关系过程及机理的非空间微观逻辑研究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刘家明  陶伟  郭英之 《地理研究》2000,19(3):264-270
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文章以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为典型个案探讨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建设问题。在分析平遥传统民居现状及存在问题之后,根据其建筑特点及其共生的文化环境评价了它们的旅游价值,并在强调“有效保护、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给出了开发原则及开发方式。最后,对平遥传统民居进行旅游功能分区,配置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并提出旅游开发的融资和组织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闽粤赣三角地带典型客家民居及其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根在中原的客家人因客居地区不同,其民居建筑因地而异;地处闽粤赣三角地带的客家民居,以永定的土楼、梅州的围龙屋和赣南的围屋,并称客家三大典型代表性民居,其造型规模和建筑艺术渊源来自北方中原的建筑造型艺术和夯土技术,建筑形态以方形、圆形为主,强调中轴对称位置,土楼、围屋的防卫功能突出,围龙屋的开放功能显著。应用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分析了影响闽粤赣三角地带典型客家民居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因素,认为客家民居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同类型非替代性竞争。同时,提出了客家民居旅游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加强区域合作与规划、资源互补与联动发展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一、课程背景民居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不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从这些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条件对人类生  相似文献   

13.
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民居客栈成为一个特殊的时空建构,建筑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当地的传统元素逐渐弱化。以大理双廊的民居客栈为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民居客栈的空间实践包括原态式、改进式、创新式建筑3种。本地村民是早期的空间支配者和使用者,随着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其对空间生产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外来经营者作为主要的空间生产者和使用者,强化了民居客栈与当地建筑的差异性;而政府的介入相对较晚,在后期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控制权;游客则通过市场选择等方式间接影响着空间的生产。旅游发展下空间生产和塑造的背后代表着资本和文化的互动以及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徽州文化景观初步研究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黄成林 《地理研究》2000,19(3):257-263
研究了徽州聚落和民居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因素,探讨了徽州文化景观与徽州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认为徽州文化景观与徽州自然环境协调和谐,人文环境特别是徽商的经济实力和徽人传统观念,是影响徽州文化景观表现形式和文化底蕴的主要因素。徽州文化景观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何峰  柳肃  易伟建 《热带地理》2012,32(5):457-463,486
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探讨了历史文化名村整治规划的研究方法,提出整治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一般民居整治、生态保护与景观环境整治、公共设施整治、经济发展策略和建设管理措施等7个方面。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张谷英村整治规划为例,通过居民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分析了该村土地利用低效,文化遗产保护重微观和有形层面、轻整体和无形层面,一般建筑的更新缺乏科学引导,生态保护不够重视,景观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要求,缺少特色品牌产品,以及管理上存在的规划、环境和建设管理不力等主要问题,由此提出了调整用地布局、整治一般建筑、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景观环境、制定发展策略、健全各项管理等6项整治对策。最后,剖析了名村综合整治的整体观、动态观、过程观及公众参与的观点,构建了名村综合整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6.
通过深度访谈和意象图分析,对土家族传统村落朝阳村的文化景观基因进行识别、挖掘和提取,发现村落景观基因由环境基因“山-水-田-寨”“上寨-中寨-下寨”十字轴线空间格局,布局基因“屋-巷-屋”“屋-坝-巷”交织的街巷肌理,建筑基因穿斗式、干栏式民居建筑形式与惜字塔、王字格及虎图腾窗花、八字朝门等土家族建筑装饰元素,以及文化基因中的惜字文化、傩堂戏、摆手舞、土家礼仪等共同组成。研究发现,由于过度的旅游开发,无序地挖山采石,导致水土污染、梯田荒废,朝阳村传统村落山水田格局、屋坝巷肌理和传统建筑元素均遭到了严重破坏。为走出困境,朝阳村借助“公众参与”理念,通过搭建“政府-村委村民-社会团体”体系,组织多方共同参与朝阳村文化景观基因保护,更好地传承与延续文化景观基因。与此同时,在整合建筑符号元素、统一街巷传统风貌、整治村落自然环境等方面取得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余亮  孟晓丽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1):1388-1396
中国传统村落真实地记录了建筑、民俗民风和较原始的民居空间形态,是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的存续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对其进行多视角的研究尤为重要,除了微观层面的具体保护措施外,还应加强宏观层面的空间分布研究。地理格网是表达复杂地理现象、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数据、模拟地理系统功能与行为的基本方法。本文从百度影像地图提取村落坐标,并截取遥感影像作为村落点数据的判断补充,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格网的分级法,对国家公布的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555个)数据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村落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如落在一级格网Ⅰ18、Ⅰ19就分别有586、781个村落,占三批传统村落总数的96.6%。通过对二级和三级格网的村落分布离散性进行分析,使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数据结构更加系统和清晰有序,为合理构建其数据库提供了框架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伯华  李珍  刘沛林  窦银娣 《地理研究》2020,39(8):1794-1806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维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有效更新极为重要。以中国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分析了张谷英村显性物质文化景观基因与隐性非物质文化基因特征,从聚落“双修”视角提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方案。研究结果显示:① 显性景观基因特征为空间布局空心趋势明显,街巷系统衰退痕迹严重;民居建筑结构秩序紊乱,功能利用主体两极分化;主体建筑链条节点断裂,文明载体内涵挖掘尚浅;山川地势脉络根基平稳,水系网络线条渐趋单一;② 隐性文化基因特征为家风信仰世代传承不息,图腾标志遥相呼应不止;民俗文化延续之途受阻,传统礼仪抗争之路临难;③ 显性基因修补路径为基因建库,恢复原始形态,完善基础系统;微创修补,保留原始功能,再现原真风貌;隐身挖掘,重接本土链条,夯实建筑内涵;“低+高”干预,维持稳定脉络,调适单一线条;④ 隐性基因修复路径为内外熏陶,营造传承氛围,完善解说系统;置身其中,增强居民参与,再现特色场景。从聚落“双修”视角探索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优化方案,其目的是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实现有机更新,完成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转型发展,推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乔家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有院落19进,房屋313间。院落建筑构思精巧,平面为“双喜”字形。宅院古朴、大方,为传统中式结构。宅院周围,高墙围拢,达十几米。上有女墙垛口,房顶上,多达140余个烟囱,形制各异、无一雷同。院内斗拱飞檐、木砖石雕刻、精美大方,典雅美观,是高水平的建筑艺术作品。这一院落,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年 (公元1755年),是我国清代民居建筑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20.
如何将物质性空间结构转化为可被感知的社会空间结构是文化景观基因传承的重要方面。联合运用凸空间模型和视域模型2种方法,提取客家传统民居空间结构文化基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关西新围、振华楼、棣华居3处民居空间结构呈现规则的网络结构;(2)关西新围、振华楼、棣华居分别呈现"强巷道+强中心对称+核心节点分散""弱巷道+强中心对称+核心节点集聚""强巷道+弱中心对称+核心节点分散"3种空间结构;(3)同种文化背景的民居空间结构同时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形成各自独特的特征,传统民居空间结构所蕴含的空间秩序和空间逻辑能够指导城乡空间设计的实践,将提取的空间文化基因同城乡空间的构建相结合可使传统的功能空间组织变成符合功能条件下的社会文化空间营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