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中环境常常是由可溶和颗粒物质的特性来决定的.这些物质影响海水的光学性能和水体辐射传输的性能.衰减系数取决于对悬浮和可溶物质光学参数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渤海—东海表层沉积物中吸附气态烃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吸附气态烃系指沉积物中有机物质转化为烃类气体被矿物颗粒吸附的甲烷及其同系物.吸附气态烃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这是因为:气态烃类有良好的迁移性能,从地下深处或油气藏向上扩散运移时,导致了近地表沉积物中烃类浓度的增高和气体组合的改变.根据高对比度的烃类异常,可以追索和指示油气藏、评价生油岩、研究油气的分布规律.近年来,我国学者利用吸附气态烃研究现代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取得了丰富的资料和可喜的成果.作者从1974年开始,对渤海、黄海及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吸附气态烃进行了研究,大量的实验资料表明,吸附气态烃在表层沉积物中广泛发育,绝对含量之高可与内陆还原环境下的沉积物或生油岩相媲美,并有相同的气体组合.一、吸附气态烃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可溶态碳水化合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中含有大量可溶态和颗粒态有机物质,它们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的分解、分泌产物以及浮游生物的尸骸、碎屑等,近岸海水则又有河流带入陆地的复杂有机物(包括人造有机物质)。大洋表层水的溶解有机碳浓度为0.6—1.0mgC/1,深层水为0.5mg C/1|左右。颗  相似文献   

4.
由于氯化烃农药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对它的测定受到重视。测定海水中氯化烃农药常用的方法是液-液萃取法。用这种方法测定海水中ppt级的氯化烃农药,操作复杂、费时,而且误差较大。 近来有些用多孔聚合树脂作吸附剂富集天然水中的有机物的报道。Riley等首先使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盐度是用来度量海水中的含盐量,在本世纪初,M.克纽森(Knudsen)等人建立了盐度的定义:在1000克海水中,当碳酸盐全部变为氧化物、溴和碘以氯代替、所有的有机物质全部氧化之后所含固体物质的总数,单位为克/千克,符号为S‰。但是,用这个方法操作十分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则根据海水恒定性规律,单独测量海水中氯离子的含量(氯度Cl‰),然后用公式(1)间接地计算出盐度: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吸附气态烃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O年中德合作72A航次南海海洋联合调查资料,讨论了南海北部海区表层沉积物中吸附气态烃各组分的含量分布和组合特征,同时与我国东部海域(东海、黄海和渤海)作了比较。用Bernard(1978)和Faber等(1984)关于海洋沉积物吸附气态烃成因的判断方法,探讨了本海区吸附气态烃的成因类型,首次报道了东沙群岛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吸附气态烃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定量分析了赤道中、东太平洋MP2001-01和ES0103沉积岩样中有机碳、可溶有机质(氯仿抽提物)及其族组成(总烃、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生物标志物(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萜类化合物),在对两站区沉积岩样低熟烃的认定基础上,进行物源和源性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它们的共性与差异性。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含量、族组成、演化程度、物质来源、沉积环境以及受控因子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差异主要是环境因素造成。两站柱样分别位于太平洋中心开阔深海盆地,它们之间被莱恩火山链隔开,它们的地理位置不同,两站区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氧化或还原)具有明显的差异,而南极底层流的影响是两站区低成熟烃组成特征、演化程度的主要环境受控因子。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有机地球化学资料,首次研究和探讨了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中有机质丰度和可溶有机质的组成特征。现代沉积物有机质丰度,有机碳为0.58%,氯仿沥青“A”为210ppm,烃含量为33.8ppm;钻孔中有机碳为0.77%,氯仿沥青“A”为253ppm,烃含量为16.4ppm。从有机质组成、红外吸收光谱特征、δ~(13)C、干酪根H/C原子比,均表现为陆生植物为主,水生生物为铺,为腐殖型或腐泥—腐殖型的母质类型。  相似文献   

9.
依据多金属结核、铁锰结壳的记录 ,研究了太平洋海水结核结壳中锶、铅同位素的关系 ,结果表明 ,太平洋海水中锶同位素与铅同位素无明显的相关性。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太平洋海水中锶、铅的滞留时间相差很大 ,达 4个数量级 ,锶同位素记录了 10 0 0 0 0 a至百万年时间尺度上全球性大洋范围内海水物质来源的变化 ,而铅同位素能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反映局部的大洋海水物质来源的信号 ,是高分辨率的物源示踪剂  相似文献   

10.
海水可溶有机物对海洋中生物学、环境化学和地球化学的变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然而至今能鉴定出的可溶有机物仅为溶解有机物的10%,在其余90%的未鉴定部分中有60—80%为海水腐植质,因此它是海洋有机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作者自1980年成功地从海水中分离出海水腐植质后,逐步开展了其化学性质、组成和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在这些工  相似文献   

11.
郭锦宝  彭震 《海洋学报》1988,10(1):60-66
作者测定了九龙江口水中溶解碘的形态及其分布与盐度关系,发现总碘(∑I)、碘酸根(IO3-)和碘离子(I-)都与盐度成正的线性关系,这些结果表明,河口水中溶解碘的形态呈现保守行为.河水中I-和IO3-形态的碘含量分别为2.40μg/l和<1.0μg/l,I-是河水中碘的主要存在形态,海水中IO3-和I-形态的碘含量分别为39.4μg/l(S=27.5)和4.00μg/l,IO3-;是海水中碘的主要存在形态,作者还研究了间隙水中可溶碘的分布与深度的关系,间隙水中的碘以I-形态存在.另外,还测定了从沉积物到上覆水可溶碘的表观通量,其通量值为2.4(15℃)和27μmol/(m2·d)(30℃).  相似文献   

12.
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溶解单糖和多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碳水化合物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是海洋中有机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测定海水中溶解单糖和多糖的TPTZ分光光度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的精密度为1.82%~8.25%,检测限为0.56 μmol/L,海水加标回收率在93.7%~108.4%之间.利用该方法测得中国北黄海海水中溶解单糖、多糖、总糖浓度范围分别为1.44~3.21,0.13~3.55,2.38~5.22 μmol/L,并与其它海域的文献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海水点滴     
《海洋科学》1978,2(3):59-62
海水的成份 海水是含有多种盐类的水溶液,共中还含有少量有机物质及一些可溶性气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用光学方法对海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叶绿素-a、黄色物质、石油)进行测量的光学系统,该系统可同时测量海水中多种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  相似文献   

15.
海水中各类烃化合物的测定已有一些报道,例如海水中C_1—C_4烃,C_3—C_6烃等。C_6—C_(14)挥发性液态烃,近几年才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本文介绍一种简易的测定海水中挥发性液态烃的采样器和富集方法,其中包括  相似文献   

16.
钱佐国 《海洋科学》1978,2(4):21-34
海水化学组成的特点之一,是它受生物学过程的影响。海洋生物通过合成、代谢和分解作用来影响海水的化学组成,使海水获得本底有机组份。有机组份的存在使海水成份更趋复杂化,它所赋予海水的一些新的性质可以在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诸方面反映出来。有机物质影响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使海水具有起泡性质;吸附于海-空界面的有机微层,对于海洋  相似文献   

17.
燃料油在紫贻贝体内的积累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耀  林庆礼  于宏  杨琴芳 《海洋学报》1995,17(1):105-110
采用室内实验模拟的方式研究和讨论了紫贻贝软组织对10#船用柴油的积累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含油海水中,石油烃在贻贝体内的积累量呈负指数增长形式,且在高浓度含油海水中较之在低浓度含油海水中其更容易达到积累平衡。贻贝体内石油烃积累量随海水中含油浓度升高和其个体增大而增加,且呈线性关系。海水中的石油烃经贻贝积累后,其荧光光谱显示,四、五环芳烃在其体内积累较少,而芳烃的色谱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其对芳烃的积累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贻贝对芳烃的积累明显高于脂肪烃;而在脂肪烃之间,对可分辨支链烃和不可分辨脂肪烃的积累则明显高于正构烷烃,但其对正构烷烃的积累无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从有机碳含量、可溶有机质含量及其转化率、热解参数、饱和烃的生物表示化合物特征、有机岩石学特征几个方面分析了民和盆地侏罗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并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生烃潜力评价。分析认为盆地发育湖相泥岩和煤系两大类烃源岩,有机质以较富含低等水生生物原始母质的腐泥腐殖型为主,主要分布于中侏罗统。通过对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评价,结合各区带落实认识程度和资料品质条件认为:武家鼻隆构造带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万泉堡鼻状构造带具有良好勘探潜力,大庄构造带是寻找浅层次生油气藏的有利区带。永登凹陷面积大,资源丰富,勘探认识程度低,具有良好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9.
海水中除含有大量无机物质外,还含有种类繁多,但含量很低的有机物质,其含量约为C0.5-2.0mg/L。海水有机物质可分为溶解有机物质(DOM)和颗粒有机物质(POM)。前者为主要组分,后者所含比例很小。在大洋中POM的主要来源有:①浮游生物,尤其是浮游植物活体、死骸及其分解碎屑;②海水中进行的DOM POM的动力平衡产物。近岸海水还受河流流入的陆地POM和大气带入的陆源尘埃的影响。POM主要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等组成。POM是食碎屑动物的良好食物,它构成海洋食物链的一环,与水域生物生产力有直接的联系。POM中蛋白质含量以颗粒氨基酸(PAA)表示。Daumas(1976)曾报道过沿岸海水中PAA含量的季节变异,纪明侯等(1992年)于1980-1981年首次对青岛胶州湾内PAA含量在不同站位和不同季节中的变化特征进行调查研究。作者等继而于1982年7月、1983年10月和1984年5、7、8月乘"金星二号"考察船前后首次研究了渤海湾、黄河口和长江口附近水域中颗粒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在不同站位中的分布。所得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3年大洋DY105-12,14航次在中太平洋海山获取的KXD28富钴结壳样品,采用气相色谱(GC)内标法对该结壳样品的分层样进行了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及其族组成(饱和烃、芳烃、非烃)、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的定量分析,并结合总有机碳(TOC)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分析,探讨了结壳样品有机质来源及富钴结壳组成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富钴结壳中有机质生物母源主要为海洋生物和菌藻类,并混有少量陆源物质;有机碳同位素同样也指示了海洋水生生物碳同位素特征;(2)KXD28结壳从底层到最外层有机碳同位素发生了很大变化,结壳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与结壳生长过程中的海洋环境气候相符合:富钴结壳生长前期δ13C组成由正变负,对应全球气候变冷,南极底层流向太平洋挺进;而富钴结壳生长后期δ13C逐渐偏正,与全球气候变暖和南极底层流萎缩相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