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个与转移作用有关的盆地的演化:Ardea盆地(意大利中部拉齐奥地区)C.Faccenna等地层Ardea盆地是拉齐奥边缘最深的盆地之一。充填了1600m中新-更新统沉积。这套沉积物覆盖在一套中新统以泥灰质-砂泥质为主的复理石异地构造层上,复理石上覆...  相似文献   

2.
3.
在上中新世一更新世期间,意大利勒尼安半岛的沿岸地区处在北东-南西向的拉伸状态,伴随有北西-南东向正断裂系和由北东-南西走向的转移断裂带连结的盆地。Ardea盆地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罗马南部。本文采用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构造和地层资料,地震测线和磁化率非均质性(AMS〉资料)研究这一与转移有关的盆地的演化。通过比较后发现,这些转移盆地有发下一些共同特点:1)沿转移断层的滑动向量大都是倾向滑动,这意味  相似文献   

4.
郯庐断裂带及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发育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郯庐断裂带作为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条巨型走滑构造带,对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随着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从NNW向NW到NWW的变化,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方式逐步从中生代左行走滑-左行斜向滑动过渡到早第三纪以左行斜向-倾向滑动,晚第三纪-第四纪转为倾滑-右行斜向滑动-右行走滑。走滑活动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周期演变过程。随着郯庐断裂活动方式的演变,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逐渐向北迁移,其中南段周缘盆地主要为中生代盆地,中段周缘盆地主要为中、新生代叠加盆地,中北段周缘盆地主要为早第三纪盆地。每个盆地都经历了拉分(伸展)裂陷到挤压反转的演化过程。此外,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剪切应力场作用下,不同区段因其走向变化导致局部应力场变化,在增压弯曲部位发生会聚、挤压、隆升;而释压拉张部位发生离散、伸展、沉降,从而盆地发育。  相似文献   

5.
6.
南沙群岛万安盆地是位于南海西南海盆被动边缘上的张性沉积盆地。通过分析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断裂分布,以及地震剖面的解释并结合钻井资料对比分析,在万安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对比解释出T1,T2,T3,T4,T5,T6和Tg等7个地震反射界面。其中,Tg,T5和T3为3个区域不整合面的反射波,由这3个区域不整合面将盆地新生代沉积划分为3个构造层:Tg-T5,T5-T3和T3一海底。由此推测万安盆地在新生代经历过3次构造运动,因此其构造演化史经历了3个阶段:神狐运动(白垩纪未至古新世早期),南海运动(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和万安运动(中中新世末)。从神狐运动到南海运动为万安盆地的奠基期,从南海运动至万安运动则是万安盆地的发展期,万安运动之后至今日是万安盆地的形成期。万安盆地的构造发育史和珠江口盆地东部的发展史相似,故推测它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7.
南沙海域万安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在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所采集的地震、重磁资料及钻井、地质资料,对该盆地的地震反向特征,沉积特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发展史进行了的简要的论述,本文以该区Tg深度资料为基础,并利用CCOP年刊发表的新生代基底深度资料,初步圈定了万安盆地的边界,并对盆地二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将盆地划分为5坳3隆、坳隆相间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盆地是在前震旦系克拉通基础上发育的中、古生界海相与中、新生界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邻区钻井与区域地质资料,对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及其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沉积了较全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第四系—新近系、中—下三叠统青龙组、上二叠统、下二叠统—上泥盆统、中—下志留统,奥陶系—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变质岩系等7套地震地质层序;主要经历了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震旦纪—早古生代克拉通发育、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稳定台地—陆内裂陷、晚三叠世—古近纪形成与抬升剥蚀及新近纪-第四纪坳陷沉降5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10.
张性盆地的断层既可以作油气运移的通道,又可以作为封闭界面而形成圈闭。本文分析了决定其连通与封闭的一些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大西洋的形成与演化,划分了贝宁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厘定了裂陷期盆地的边界,分析了盆地结构和构造特征,明确了盆地构造样式。贝宁盆地经历裂陷期、漂移期两个构造演化阶段,不发育盐岩。受早白垩世裂陷期盆地东、西部应力差异控制,盆地形成了东部拉张构造区和西部走滑构造区,盆地裂谷分布具有“东宽西窄”的特征。东部拉张构造区发育近东西向断裂体系,主要为拉张作用形成的铲式正断层,西部走滑作用区发育NE—SW向走滑断裂体系,发育陡直的走滑断裂,主要为走滑作用形成的走滑断层。受早白垩世东、西部应力差异和晚白垩世构造反转、新生代重力滑脱作用的控制,盆地发育拉张、扭张、挤压、重力滑脱4类构造样式,丰富的构造样式为盆地构造圈闭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中、古生界或前古生界潜山油气藏非常发育,到目前为止共探明67个油气田(藏)。其油气富集规律①是冀中坳陷富集程度最高,济阳坳陷、辽河坳陷次之,黄骅坳陷、渤中坳陷最低;②是中位序潜山油气田(藏)富集程度最高,低位序次之,高位序、顶位序最低;③是潜山油气田(藏)以断块山圈闭为主,以褶皱山圈闭为辅;最后是潜山油气田(藏)以大、中型为主,以小型为辅。盆地内潜山油气富集原因是“新生古储”的结果,即是古近系多套烃源岩覆盖多位序潜山地层,并经断层、地层不整合通道将极为丰富的烃类运移至不同位序潜山圈闭成藏。指出了多个有利勘探目标,为下一步的潜山油气勘探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陆壳非挤压盆地的形成:现代模式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15.
16.
北黄海盆地与朝鲜安州盆地和中国胶莱盆地的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黄海盆地位于黄海北部,是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开发研究相对最为薄弱的海域,在研究的3个盆地中,北黄海盆地系海域含油气盆地,面积5万km^2,迄今我国尚未钻井;朝鲜安州盆地系跨海陆域盆地,面积最小,但是钻井最多;中国胶莱盆地则为最邻近北黄海盆地的陆域沉积盆地,目前有少量钻井,并是胜利油田外围勘探盆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后两者钻井地质与野外剖面调查的测试研究成果,初步对比了3个沉积盆地地层岩性沉积与含油气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能源地质学的前缘科学:沉积盆地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地动力学作为地球动力学的分支科学,是近几年来兴起的跨学科领域,其研究内容包括盆地深部过程及驱动力、盆地成因及演化、盆地分析、盆地模拟、盆地流体动力学及盆地成矿动力学等方面,其研究程度取决于地学中各相关学科的发展及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生长断层是在伸展和走滑盆地中一种重要且广泛存在的构造样式。通过地震资料定性识别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地区18条生长断层; 根据断裂对研究区各级构造单元控制作用和纵向切穿地层情况, 将其划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三级控带断裂和盖层断裂; 通过断裂平面分布特征研究认为研究区的断裂以NE、NNE延伸为主, 少数为NEE方向; 利用地震剖面在研究区识别出阶梯状组合断层带、“Y”字型组合断层、多米诺式断层带、地堑、地垒等多种断裂组合样式; 又结合生长指数和断层落差两种方法对研究区生长断层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 发现研究区生长断层在古近纪时期活动强度具有自西向东逐渐递减趋势, 区内断层活动期次自西向东逐渐变新, 整个研究区内生长断层在古近纪盆地裂陷—断陷期活动强度最大, 中新世后断裂活动趋于稳定。认为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西缘俯冲后撤和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碰撞在东海陆架盆地形成的远程蠕散效应, 使东海陆架盆地形成了拉张伸展应力场环境, 是研究区发育大量生长断层的首要原因。同时, 加强对研究区生长断层伴生构造如滚动背斜和缓坡带阶梯状断裂组合封堵形成的岩性圈闭研究, 有利于推动东海陆架中新生代盆地资源勘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群构造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海北部陆缘自西向东分布有北部湾、琼东南、珠江口和台西南等新生代盆地。前人认为这些盆地是华南大陆东南缘裂解直至南海北部被动陆缘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大量地震剖面揭示,南海北缘主控盆断裂倾向陆地,与典型的被动陆缘的主断裂倾向海盆的特征明显不符。因而,南海北部陆架盆地成因显然不是被动大陆边缘的Mckenzie伸展机制。为此,基于大量陆地调查和海域地震剖面资料的对比,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至少在34 Ma之前不是被动大陆边缘,早期陆缘断裂十分发育,主控断层为NE-NNE走向,和陆地同期走滑断层具有连续性。这些NNE-NE向断裂右行右阶走滑控制了拉分盆地内的EW或NEE方向的次级断裂,并控制了盆地内部近EW向的次级构造单元展布。因此,新生代南海北部陆缘的一系列盆地是动力学成因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右行右阶拉分盆地群。这个拉分成因模式与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盆地内部沉积沉降中心迁移、构造跃迁、岩浆展布等特征非常一致。而南海北部真正成为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的时间是在15 Ma之后,但此时南海却停止了扩张,而且大约在10~5 Ma由于菲律宾海板块沿吕宋岛弧-台湾造山带逐步楔入欧亚板块导致最后的弥散性NWW向断裂切割南海北部所有构造。从盆地动力学考虑,南海北部陆架盆地的成因主要与太平洋板块的动力学联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20.
奥坦尼瓜盆地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为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侏罗世,盆地随着东西冈瓦纳大陆的解体,由非洲、南美和南极洲三大板块的裂开而形成。盆地经历了裂谷期(J3-K1凡兰吟期)、过渡期(凡兰吟期)和漂移期(K1欧特里夫期至今)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发育漂移期下白垩统欧特里夫阶和巴雷姆—阿普特阶2套烃源岩,以Ⅱ2/Ⅲ型干酪根为主,偏生气。主要储集层为下白垩统凡兰吟阶浅海相砂岩,其次为下白垩统阿尔比阶深水浊积砂岩。圈闭发育具有典型的两分特征,裂谷期以构造圈闭为主,漂移期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截至2014年,盆地已发现41个油气田/藏,石油可采储量2 042万m3, 凝析油可采储量2 016万m3, 天然气可采储量1160亿m3。平面上, 油气呈现西多东少的特点;垂向上,绝大多数油气发现集中在裂谷期顶部凡兰吟阶储层中。通过对盆地南部阿古拉斯走滑带的分析认为,阿古拉斯走滑带的活动是造成盆地东、西部油气富集差异的主要因素。在对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基础上,认为勘探前景区应聚焦盆地西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