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起居文化?所谓起居就是“衣、食、住、行“中的“住”,它包含生存文化和生活文化。人类为了求得生存就与大自然做斗争,创造和发展了起居文化。正如杜甫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了丰富历史知识,增加生活情趣,适当地将教材中与起居生活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下文就是根据自己教学《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点滴体会,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2.
地名,是真实记载各个历史时代人类从事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记录了民族的变迁融合、疆域政区、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等历史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地名文化,它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包含知识性和趣味性。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地名”也在不断地变化。地名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地名与宗教信  相似文献   

3.
南闾 《中国地名》2011,(4):72-73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南京的每一条“老地名”,或附载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或镌刻一段不凡的历史,或彪举一个杰出人物,或蕴含某种意义,或表现某种民俗史实。南京地名,承载了古都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实体变化了,而反映历史的文化信息仍然保留在地名之中。透过纷繁复杂的地名,  相似文献   

4.
一、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教学情境 中学地理情境创设的素材源于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地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地理。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进行再应用。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名》2009,(2):52-53
汉族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的选择并不复杂,它与汉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相接近,是可以猜测的。十二种生肖动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已被驯化的“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它们是人类为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而驯养的,占十二种动物的一半。“六畜”在中国的农业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六畜兴旺”代表着家族人丁兴旺、吉祥美好。春节时,人们一般都会提“六畜兴旺”,  相似文献   

6.
宁夏灵盐地区荒漠化灾害与农牧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单鹏飞  蔡昌俊 《地理科学》1997,17(2):163-168
分析了宁夏灵盐地区荒漠化灾害过程中自然环境与人力活动的相互作用,并讨论了区域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退耕还牧”治沙等社会问题。在第四纪地质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发展是一种“气候-地貌”的自然过程;在人类历史时期是气候主控下人为叠加干扰的“自然-人为”地貌过程。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具有使荒漠化发生正向或逆转变化的双重机制。  相似文献   

7.
袁福强  陈诗越 《地理教学》2011,(24):23-24,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中学生综合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战略目标中具体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科的很多知识都是来自于我们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8.
周妮 《中国地名》2014,(8):75-76
地名是人类盖在大地上的图章,它的历史同语言一样古老。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时代的标志,是各种地理实体、行政区域和居民点的标识,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历史、地理、宗教、语言、社会、经济等各种世相百态。它具有"活化石"的功能,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陈正祥认为,地名作为代表一个地方的符号,其来源和演变除了受天然环境的影响外,也常为文化的接触所左右。现今的地名应视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能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并赋有文化层指标作用,部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因此,研究一地地名及其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生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地名文化学的研究即通过地名的研究来阐述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特性,即通过一地地名研究,获取与当地生活、民族、信仰、历史等相关的文化。本文以“长生”地名为切入点,引入“长生”文化效应,剖析“长生”作为地名命名真正地文化内涵,并认为重庆市彭水县长生镇作为“长生”文化的代表性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探讨过去人地关系演变机制的"支点"概念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规律和机制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人类社会演化的不同阶段,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人地关系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轨迹和机制可为有效衔接古今人地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对过去人地关系研究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我们提出“支点”概念模型尝试解释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和机制。当特定区域人口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达到平衡状态,随后的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变化都有可能打破其平衡状态。人类社会系统在面对生存环境变化压力时可能出现两种不同方式的响应:① 通过人口数量的调节适应生存环境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其特点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支点”位置)不变;② 通过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或技术革新方式使社会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韧性”增强,体现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韧性呈增强趋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导因素也整体呈现由自然因素向人为因素的偏移。最后,以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至周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的人地关系研究为例,运用“支点”概念模型分析了其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10.
总能听到“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那么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结在一起,维系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是什么?是档案。 档案作为历史的原始记录,具有原始性和可靠性,这就决定了档案能够在社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发挥着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对于历史研究而言,档案又是人类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由中国现代出版社出版,董金社著《中国历史的地理密码》一书,一经发行就吸引了不少历史、地理专业内和专业外社会大众的眼球。作为具有相同专业背景师生关系的笔者,对本书的出版也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兹就本书的写作视角、章节核心内容以及本书特色做简要介绍。本书写作视角独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从“地理为历史舞台说”和“地理为历史角色说”两个方面,梳理了地理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自古历史、地理不分家,跨学科的历史地理学科,也是站在历史进程演化的角度分析地理的空间变化,视角是地理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或背景,也就是“地理为历史舞台说”。而作者的独特视角就在于坚持“地理为历史角色说”,即地理是历史角色,  相似文献   

12.
广州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地方认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昊曦  袁振杰  蔡晓梅 《地理科学》2020,40(12):2027-2036
“流动中国”的社会新常态使中国成为观察和总结非西方背景下的国际流动人口研究的重要试验地。近年来,广州承担世界城市的角色和功能不断深化,吸引大批外籍人士迁入。其中,法系群体虽然是广州的传统国际流动人口,但当前研究尚未给予充分关注。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对居住在广州市的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地方认同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法系群体在经济层面的效能感和获得感较积极,但由于语言的差异和生活配套服务的不便,该群体在社会文化层面对广州的地方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相对在穗日韩流动人口,法系群体的融入意愿普遍较高,被动融入本土社会的驱动力较强。在从“英语世界主导的全球化”向“面向多元文化服务的全球化”的转型过程中,为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国际流动人口提供更贴切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增强国际流动人口对于迁入地的地方认同,是学界和社会未来需要共同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吴波 《地理教学》2001,(4):19-19
“工业概述”一节是“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一章的基础知识。掌握工业分类的知识,以便学生能从工业部门结构变化的角度认识工业布局的变化;掌握工业生产特点,了解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懂得社会生产力是促进工业发展的巨大动力这一基本原理。教学中我采用问题讨论,读图列表比较等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4.
章玲 《地理教学》2004,(8):33-34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和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学科本身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充满生活味。  相似文献   

15.
现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限于被动的接受,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副课”,而不加以重视。认为学习历史与社会不过是死记硬背,不需要理解和思考,因而成绩很难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创造性教学,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所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张玉强 《地理教学》2005,(10):43-44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因此地理教学应坚持生活性原则。强化教学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其必然性就在于: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张萍 《地理教学》2006,(1):31-31
一、充分挖掘生活资源 地理学科原本就根植于生活,是由“生活世界”提炼而成的“科学世界”,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因此,凡是生活中常见的,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或是社会需要的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新的教学形式决定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是在师生的互动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近20年来北京二环以内地区历史地名消失的程度以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发现城市实体空间变化是历史地名消失的主要原因,但城市实体空间变化不是历史地名变化的充分条件。本文最后提出延续城市历史地名文化的三点建议:第一,城市实体空间的建设没有改变原来中地名所指示的空间的“点、线、面”形状时,原来的历史地名必须保留。第二,由于实体建设改变历史地名指示的空间的“点、线、面”形状的,要求实体开发建设者在设计方案中,将原来的历史地名的“专名部”以可见形式体现出来。第三,在变更城市历史地名的前期,应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从而确定成为当地“地方性”组成部分的历史地名并给予保留。  相似文献   

19.
赵明  周越 《中国地名》2011,(8):40-41
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像其他石窟文化一样,麦积山石窟见证了历史与艺术的发展,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兴衰。对麦积山石窟文化的探寻,可以使我们清晰得见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现实。  相似文献   

20.
超越地理学二元性: 混合地理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关美宝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9):1307-1315
20世纪的地理学经历了“空间-分析”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分裂,对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持久的影响。本文从历史角度探究“空间-分析”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分裂的原因,提出保持地理学观点的多样性、促进不同领域的沟通是地理学学科发展的理性选择。在实现“空间-分析”地理学与“社会-文化”地理学沟通的方式方面,地理学认识论与研究方法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可以在不同领域中混合使用,从而实现对社会-理论与空间-分析隔阂的超越。本文阐释了“混合性”的理念在超越地理学社会-文化/空间-分析二元性中所具备的潜质,并简要总结了混合地理学已有的研究实践,对以“混合性”为基础、面向“后社会-理论、后空间-分析”的地理学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