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热点材料】2011年3月中旬以来的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出现示威,叙利亚国内的动荡已经持续了12个月的时间。阿拉伯国家联盟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于2011年11月26日召开紧急会议并达成一致,决定对叙利亚实施经济制裁。2012年2月26日,叙利亚举行新宪法公投,叙利亚多个反对派表示公开抵制公投,举行罢工,首都大马士革发生  相似文献   

2.
历经“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多国在动荡与冲突中难以自拔,而反政府武装组织“伊斯兰国”却趁机兴风作浪。“伊斯兰国”的肆虐不仅使得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更复杂,也给世界和平的维护带来了巨大挑战。“伊斯兰国”长期活跃在伊拉克-叙利亚边境地带,它的兴起将会对平淡的两伊关系带来重要变数。论文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归纳了IS兴起后两伊关系在宗教、经济、外交、军事等四大方面的变化,并指出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变化是促使两国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伊斯兰国”兴起后两伊关系迅速改善,促进中东三大地缘集团鼎立新格局的形成,也引起域外各国势力的政策变化。  相似文献   

3.
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叙利亚最高科学理事会秘书长M.A.里发伊(Mohamed Adnan Rifai)先生在访问了上海分院有关研究所之后,于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来兰州参观访问。里发伊先生毕业于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地理系,获得教育学和社会学系文凭。  相似文献   

4.
中东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节点地区,深刻分析其地缘环境及驱动机制,对于维护中国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提高中国“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地缘环境评价体系分析中东地缘环境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剖析其演变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以2010年“阿拉伯之春”事件为转折点可将中东地缘环境演进过程划分为温和波动期(2000—2009年)和剧烈波动期(2010—2020年)两个阶段。(2)空间上,地缘结构从伊拉克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核”空间结构演变为伊朗独大的“一核”结构。地缘环境从“西高东低、中突出”的空间格局,演变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东进”趋势明显。2020年地缘环境高值区分布在伊朗、土耳其、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东部和北部地区国家,地缘环境低值区集中在也门、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和黎巴嫩等南部和西部地区国家。(3)从驱动机制上来看,中东地缘环境演变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是支撑力,地缘政治军事关系、地缘经济关系和地缘经济结构是驱动力,地理空间结构是摩擦力,美俄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博弈是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若干区域社会发展态势大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际政策,及时掌握沿线国家的社会发展态势,对确保该倡议的稳步推进与顺利实施至关重要。为此,论文将GDELT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获取了“一带一路”沿线25个国家近5 a的英文新闻全文数据,引入主题模型,结合无监督方法(LDA)与监督方法(Labeled LDA)挖掘新闻数据中蕴含的主题,构建社会稳定度模型,分析各国社会发展态势。研究发现:① 沿线国家社会发展态势不均衡,可划分为4类,即稳定型,如阿曼、越南等;较稳定型,如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较高风险型,如科威特、约旦、巴基斯坦、缅甸;高风险型,如叙利亚、阿富汗等。② 通过新闻主题时空挖掘,可有效发现热点区域,例如论文发现安集延对中亚地区社会发展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③ 利用监督主题模型,能够发现乌兹别克斯坦经济产业结构,识别出重大社会事件,发现其社会安全风险及变化趋势。采用论文方法可有效挖掘新闻事件时空变化规律,发现各国潜在风险,支撑对沿线国家社会发展态势的实时动态监控,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坎儿井     
坎儿井又称坎井,英文Karez,俄文或(外高加索),法文foggara,日文。在阿富汉以东地区称karez,叙利亚、北非称foggara伊朗则称kanat,qanat或ganat等等。是分布于西南亚、中亚、北菲和我国新疆等十分干燥的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古老的地下水利工程。我国以吐鲁为中心也有许多坎儿井。  相似文献   

7.
库尔德族是西亚四大民族之一,总人数约2000多万,主要聚居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以及亚美尼亚等国交界处约50万km2的范围内。长期以来库尔德人一直为自治和独立而斗争,成为影响西亚政局的一个突出的政治地理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库尔德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地缘政治影响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库尔德问题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8.
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共同举办了联合国沙漠化防治第三期讲习班。这次讲习班主要为发展中国家主办的。讲习班于1984年6月11日在北京开幕。参加的国家有:阿根廷、几内亚、摩洛哥、马达加斯加、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叙利亚以及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等九个国家和机构。 本次讲习班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9.
张敬业 《中国沙漠》1985,5(1):52-5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8-1984年以来,委托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在我国举办了3次国际沙漠化讲习班。曾先后组织印度、埃及、阿根廷、秘鲁、突尼斯、苏丹、尼日利亚、墨西哥、民主也门、塞内加尔、索马里、坦桑尼亚、土耳其、几内亚、摩洛哥、马达加斯加、叙利亚及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等十多个国家和机构,参观了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等6个盟的治沙典型区。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地处地中海东岸,同埃及、沙特阿拉伯、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国相邻,同巴勒斯坦的领土纠葛一直没有解决。以色列水资源贪乏,境内无大河流,北部地区雨量较多,南部大片沙漠。人口的迅速增长,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每年用水量达十八亿立方米,年缺水量四亿立方米,预计2000年缺水达8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11.
中东作为恐怖活动的多发区域,了解其恐怖袭击的时空特征对恐怖活动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TD的恐怖袭击事件空间分布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中东地区1970—2015年袭击事件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恐怖组织偏好在边境区域活动,超过50%的袭击事件发生在距边界15km的范围内,约80%的袭击事件位于距边界35km范围内;恐怖袭击重心呈现出一定的空间迁移特征,主要分布于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和以色列等西亚地区,重心的变化与地区之间的武装冲突、战争等具有空间上的关联性;历年的恐怖袭击形成了涉及伊拉克、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黎巴嫩和阿尔及利亚的三处主要集聚区,同时集聚区伴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各时间段的主、次集聚区分布于12个国家与地区,且恐怖主义活动表现出愈发激烈的趋势;恐怖袭击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不同时间段内,“高-高”聚类地区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异性,但恐怖袭击的空间集聚现象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旧沈阳县治以南4里处,有浑河的支流“沈水”,亦称“小沈河”,俗称“五里河”。于是,辽、金的“沈州”,元代“沈阳路”,明代“沈阳中卫”,近、现代的“沈阳县”、“沈阳市”,其名称中的“沈”或“沈阳”皆因其坐落于沈水之滨。  相似文献   

13.
凌锋 《地理教学》2009,(5):30-31
“学问,学问,学就得问”。“问”,是思维的起源,是探索的开端,是学习的钥匙。学生“问”的思维一旦被打开,如同火山爆发,学习潜力会最大限度的开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再问”的“问”的思维,让学习因“问”而精彩呢?  相似文献   

14.
于从明 《地理教学》2009,(11):27-29
一、重“理”轻“地” 先“地”后“理”是中学地理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学教材也是按照这一顺序编写的。初中主要学习“地”——中国、世界,即了解“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样”等知识;高中主要学习“理”——自然地理基础理论和人文地理基本知识,即掌握“为什么”“怎么办”等知识。但是,由于现行中学教育体制和高考应试模式的深刻影响,许多学校并没有科学有序的执行好先“地”后“理”这一地理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5.
史新强  江晔 《地理教学》2009,(12):37-39,19
《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是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译发行的美国高中(9-12年级学生)主流理科教材中的地理教材。全书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由“地球科学”、“地球的构成”、“地表的演化”、“大气圈与海洋图”、“动态的地球”、“地质年代”、“资源与环境”、“地球之外”八个单元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不少地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周霞 《地理教学》2010,(22):9-10,15
[探究活动1]阅读课文及图片,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鲁教版教材已经提供了“长江流域图”、“沿32°N中国地势剖面图”、“长江流域主要资源分布图”、“长江流域经济分布图”、“长江主要港口分布及各河段通航能力示意图”,还需要补充“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相似文献   

17.
白宝石 《中国地名》2013,(12):19-19
中国“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现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可供考证的文字记载,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相似文献   

18.
一、向“戏化”活动课说“不” 活动课“戏化”,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做秀”、“演戏”。  相似文献   

19.
吴晓楠 《地理教学》2010,(4):42-43,49
一、组建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的背景 “课外活动”一词出现较早,泛指“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活动。从90年代起,我国课程计划中增设“活动课”,多以部分学生在课外组成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中进一步将其明确为“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  相似文献   

20.
王德 《地理教学》2010,(16):10-11
陶行知先生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以往的地理教学往往过于“重结论、轻过程”,这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