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京动漫产业空间集聚与企业区位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本动漫作为通俗艺术、大众文化,已经突破了民族、国家和语言的障碍,为世界广泛接受.日本有"动漫王国"之称,东京因集中了日本78.8%的动漫企业被称为"动漫之都".东京动漫产业高度集中的地理现象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从日本动漫产业集聚的空间转移、内涵特征与组织结构,东京动漫产业集聚的空间优化以及动漫企业区位选择,试图论证东京动漫产业集聚具有历史性、地理接近性、民族文化根植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东京大都市圈是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集聚体,在承担日本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的同时,更是担负了重要的全球经济控制职能。在东京大都市圈内部各核心城市间形成了相对比较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与合作体系,从而支撑这一全球区域发挥出了集聚优势。在对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职能分工的分析与把握基础上,考虑中国首都圈内各主要城市的基础和优势,提出各城市职能分工的构想,以加速该区域合理分工与合作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严崇潮 《地理研究》1982,1(2):87-87
1980年9月在东京召开的2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日本地理学家协会向大会提供的《日本地理》(Geography of Japan)是一部最新的日本区域地理著作。全书由日本全国各大学和专业机构的26位地理学家编著,反映了日本地理学家对本国地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该书运用了地理学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体现了当前日本地理学在各研究领域中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4.
日本东京"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的形成、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详细回顾并分析了日本东京"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的演变过程,指出东京"多中心"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为了减少对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的压力,并且通过在中心城区之外创造新的就业中心来缩短通勤距离.其次探讨并归纳了该模式的形成背景与特点,认为东京"多中心"模式是以发达的公共大交通为基础,城市副中心既是市民的集中居住地,又是特定产业和技术创新的集聚区,同时还是分散首都功能的大都市功能区.最后指出东京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是要形成多功能、集约型的都市构造.  相似文献   

5.
笔者有幸参加上海市课程教材访日考察团,于1995年3月1日至14日期间,出访了日本的东京,横浜、北海道、广岛、大阪等地,对正在实施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有了感性的认识。对地理课程设置的新变化谨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迁都构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日本的首都迁移的构想,本文系统介绍其形成的背景和具体的规划内容,重点解说其对东京地区及日本整个社会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并试图指出其对人类认识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一、课程标准要求解读1.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断经纬度、量算距离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辨别方向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和无特殊方向标志的地图;二是能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这里要求学生能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日常需要,在此最好不要让学生在极地投影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纬度"是"在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这一条课程标准要求的拓展和深化,是对学生在掌握经纬度分布规律基础上的具体应用,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在此最好也不要涉及极地投影图上的经纬度判读。对于量算距离,考虑到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需要  相似文献   

8.
日本产业集群规划以文化教育省和经济产业省为主导,以需求为导向,分阶段应对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和国土开发目标,有效统筹和促进了日本产业发展和国土开发进程。回顾日本产业发展和国土开发的阶段与特征,对日本产业集群规划的特征和发展进程进行梳理。以“东京-大阪”东海道产业集群为例,简析日本核心区域产业集群规划的特征与作用。针对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现状,应对产业规划亟需与其他规划相统筹的客观需求,进行产业集群规划层面的研究与借鉴具备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名》2011,(3):79-79
英国媒体于1月25日公布了一份2011年全球超级大城市排行榜。在该榜单中,共有25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入选,其中有三座城市来自中国。日本东京在榜上稳居第一,而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的广州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长期序列统计数据分析,指出战后日本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1)战后日本城市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人口30万以上的大城市在城市规模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3)城市化在地域上高度集中,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集中了半数以上的人口;(4)都市圈之间基本不存在工作机会差别所导致的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11.
伊鸣 《中国地名》2011,(5):44-49
福岛、宫城、岩手三县,位于日本东北部,地处太平洋西岸,是“3·11”日本大地震的重灾区,也是近一时期媒体使用率最高的地名。与东京、大板、神户、北海道等知名日本地名不同,近期,福岛、宫城、岩手三县知名度全球迅速飙升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于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与海啸。强烈地震与巨大海啸,让世人多了一份对三县人民的关注与同情,也让人们多了一份对三县悠久历史与震前原貌的探寻欲望。  相似文献   

12.
东京大学的一般入学考试是其招生的主要途径,其试题质量也代表着日本高校招生的最高水准。通过分析2020年东京大学的地理招生试题,为国内地理学科高考以及高校强基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9月10-15日,由中国地理学会、日本地理联合会和韩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的"第11届中日韩地理学联合会议暨第2届亚洲地理学大会"在日本札幌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170多名地理学者和学生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亚洲地理前沿:回望十年,用青年精神创造未来"。会议开幕式由日本东京经济大学的山田冶通教授主持,来自日本山口大学的荒木一视Araki Hitoshi教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功能地域形态,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论文以东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借助人口密集地区(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DID)、人口净迁入率、产业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等指标,系统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京都市圈人口集疏格局演化、人口流动时空变迁以及产业结构转换和空间重组特征。研究表明,从人口集疏格局来看,东京都市圈人口分布逐渐从“孤岛式集聚”走向“连绵式展开”,但核心辐射范围仍集中于50 km半径内,此外,DID人口集聚趋势持续强化。从人口流动格局来看,东京都市圈始终表现出强大的人口集聚态势,成为日本人口困境中的一枝独秀,内部大规模郊区化基本结束,“都心回归”趋势明显。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东京都市圈三产比重持续上升、二产比重大幅下滑、第一产业持续萎缩,已逐步实现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从产业空间重组来看,东京都市圈逐步形成梯度发展、阶层趋于固化的产业空间结构,服务业和高附加值轻工业中心集聚,技术密集型重工业外围布局。  相似文献   

15.
1931年9月18日,是个令中国人难以忘却的日子。偏偏在65年后的同一天,发生了让郭时英博士刻骨铭心的一件事。1996年9月18日,日本东京。东京医科大学会议室,庄严肃穆。学长(日本大学称校长为学长——作者注)端坐在主席台正中央,两侧依次是大学的教授。这里正在举行博士学位汪书颁发仪式。上午9时整,郭时英迈着庄重的步伐走到会议室的中央,然后转身走向主席台,双手接过学长亲自颁发的博士学位证书。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的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出现所谓“土地必定升值”的土地神话。特别是在80年代中后期的地价高涨中,以东京为首的几个大城市区域的地价一下子上涨了数倍之多。但是90年代初地价开始暴落,长期流行的土地神话终于沉寂。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考察研究日本战后土地价格发展变化的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探讨各种要素对地价涨落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方依恋”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SCI)模型”基本理论,通过构建顾客地方依恋与购物满意度之间的结构关系模型,采用通径分析、相关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苏州观前街历史街区型购物场所顾客地方依恋对购物满意度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①地方依恋对顾客购物满意度、购物抱怨及购物忠诚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效应;②地方依恋对顾客购物满意度具有最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购物抱怨的直接负向影响显著、通过顾客购物满意度对购物抱怨具有间接的负向影响,但并不显著;③地方依恋对顾客购物忠诚度的直接影响及以购物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间接影响均为显著。最后提出了增进观前街与顾客之间人地情感联结关系,以提高顾客游憩及休闲购物满意度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日本游记     
时间:2009年 8月15日 13:50(北京时间)在上海虹桥机场乘全日空(ANA)NH1282航班于17:35(东京时间)抵达羽田机场。途中在机上用午餐,菜肴和点心极其丰盛,并供应各色饮料、日本啤酒和清酒。空姐笑容可掬、谦恭有礼。  相似文献   

19.
焦华富  韩会然 《地理学报》2013,68(6):750-761
购物决策过程是居民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购物信息搜寻、购物目的地选择等方面的完整过程,是居民购物行为发生与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已经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2011 年芜湖市居民购物行为调查问卷数据,通过构建居民购物出行的嵌套Logit 模型,从购物出行模式决策、购物初始时间决策、购物目的地决策、购物出行交通方式决策等四个层面对芜湖市居民购物行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 居民属性特征对购物出行模式决策具有显著影响,男性居民选择单纯购物出行的概率较大,而女性居民、有家人陪伴的居民更倾向多目的出行;在中心城区居住及出行距离远的居民偏好中午进行多目的购物概率较大,出行距离集中在1~2 km的范围内,而近郊区居民则避开下班高峰期进行购物,倾向选择2~5 km的购物空间范围;② 具有私家车的男性居民在晚上进行购物的概率比较大,其出行概率是上午的2.94 倍,更加偏好远距离出行;居民上下班途中购物大多发生在下班时间,偏好5~8 km范围的远距离;有朋友陪伴的居民更倾向上午依赖公共交通进行远距离出行;③ 以家为购物出发地点的居民的购物更倾向19:00 之后并且偏好远距离出行,公交车依然是芜湖市居民购物出行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20.
张永明  甄峰 《地理研究》2019,38(2):313-325
网络购物的普及重塑了居民的购物行为模式。国外的相关研究多将购物行为看作一个整体,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也缺乏系统的建成环境指标的分析。以南京为例,将购物过程分解后重组为8种购物模式。在区分商品类型的基础上,构建多元Logit模型探讨经济社会属性、购物态度、网络使用情况、居住地建成环境、通勤特征等对居民购物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上述变量均会影响购物行为;② 建成环境变量中,居住区位、交通便利性、购物便利性对居民购买搜索型和体验型商品均存在显著影响;③ 通勤距离对不同商品的购物行为影响差异较大;④ 创新扩散假设和效率假设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