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丹 《地理教学》2007,(11):25-26
新课改赋予了师生关系新的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我认为,教师敢于“出错”,善于“出错”,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那么,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巧“出错”,善“出错”呢?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把精心备课和抓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写教学后的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写教学反思?本人结合三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写教学反思的尝试,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成继龙  严乃超 《地理教学》2009,(12):10-12,2
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是整个学习与探究过程的主题。好的课堂问题除了来自教师外,学生生成问题也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形式。但在传统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主动生成问题则非常少见,这种现象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存在很大差距。要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必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学会生成问题并自我解决问题。人教版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我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案例的整合和比较、图像预设等方式引发学生的问题生成。  相似文献   

4.
胡春波 《地理教学》2010,(2):22-23,54
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风头”、“猪肚”、“豹尾”之喻。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澡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风头”和“猪肚”,而对于一堂课结束前的最后几分钟,有的教师认为时间不多,不便安排,交给学生自由活动,体现学生自主性;有的教师认为剩点时间,浪费可惜,便接着讲下次课的内容;也有的教师总是滔滔不绝讲到下课铃响才急急忙忙,草草收场……。  相似文献   

5.
陈伟 《地理教学》2008,(10):9-10
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常常是通过双方“说话”而实现的。即不但教师要说话,而且学生也要说话,才能实现教学中的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6.
陈小明  蔡婷婷 《地理教学》2006,(11):24-24,25,26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辅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因此在设计“黄土高原地区”这一节教学时,可将教材中的内容分成五块内容,分别由5个“W”(what,where,when & who,why)和1个“H”(how)来引导,每一块教学内容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相似文献   

7.
杜威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新时期的教案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师生共享教学的愉悦的预设,是一种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和教学创造的预设。  相似文献   

8.
丁继昭 《地理教学》2023,(10):10-12+44
许多教师在高中必修“地理1”模块“地球的历史”的教学中,存在不注意体现学科本质的问题,对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突出地理学科本质的“地球的历史”教学,关键目标有三:一是基于宏大尺度,构建“宙—代—纪—年”地理时间认知体系;二是结合地层构造,认识“以空间换时间”的地球历史研究方法;三是遵循学科逻辑,养成“化石—生物—环境”的地理思维路径。将关键目标落实到教学实施层面上,一是要妥善处理好地理本质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关系,确保地理课程“不变味”;二是要在具体内容教学中注意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实,这里所说的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从而启发学生对旧知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常常是通过双方“说话”而实现的。即不但教师要说话,而且学生也要说话,才能实现教学中的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1.
范常青 《地理教学》2006,(10):32-33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讲”,地理教学也是如此。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合作,反对满堂灌,那是针对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代学,填鸭式教学而言的。现在有些教师的课堂又走向了误区,课堂上听不到教师精彩的讲解,而是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其实还是变相的“灌”。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怎样“讲”呢?  相似文献   

12.
朱其山 《地理教学》2010,(17):26-27,22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系列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教学中的“问题链”,一问接一问,一环接一环,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由此及彼,就像一根链条,把疑问和教学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对学生学法的形成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马世章  于霞 《地理教学》2001,(7):20-21,19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反复实践发现,“学案导学”是探索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教师该如何进行问题设计呢?首先,教师的问题设计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在形式、内容上,有相应的不同的安排,体现层次性、递进性;其次,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本课探究的重点内容,既具有探究性又不偏不怪,既要少而精又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教师设计的问题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联系乡土地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实现“教师提问,学生探究”向“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转变。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一节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不久前在一次跨地域教研活动中自然萌发的命题。上海与扬州两地地理学科名师培养基地联合举办“主题论坛”,哈尔滨也有名师参加。一位上海教师应用卢真金教授“气剑说”诠释教师实施地理课外教学的素养要求。此说源于小说中的“华山论剑”,  相似文献   

16.
蒋亚琴 《地理教学》2010,(13):17-19
立足课堂是我们教师的本分,而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则是教师教学魅力的充分体现。笔者这里所说地理课堂的“实”是指常规教学,一般教学,教师操作起来方便,如参照教科书,或者从网上下载几个案例,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取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地理新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发展学生批判性和创新思维。针对有些学生的思维遇到各种障碍,产生思维惰性,等待教师和其他同学“喂食”的现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各种情景,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达到会思、乐思、善思和欲思的目的,从而提高地理课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冯青林 《地理教学》2010,(13):34-35
要把知识有效地教给学生,教师当然要考虑“怎么教”、“再怎么教”的方法问题了。但是在探求方法时,我们千万不能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19.
沈海林 《地理教学》2012,(2):20-21,19
“地球的运动”是高考常考内容。人教版必修1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第三节。它是刚考入高中的学子们学爿地理的第一只拦路虎。很多学生在学习完这一节内容后,对地理学科开始有了恐惧感。因此教师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更要认真、细致。不然势必影响学生们今后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素质的培养,不利于教师整个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开展。为此笔者就“地球的运动”教学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点个人的观点,以求对教师们即将进行该内容教学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很注意“精讲多练”。笔者认为:“精讲”值得提倡,但“多练”最好改为“巧练”。当然练在重点、练在关键,适当“多”还是好的,问题在于“应试教育”的思想支配下所指的多练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