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以疑激趣 教学片段一:(图片,图下文字:在沙特阿拉伯) 教师问: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人们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顶上。大家说为什么呀?  相似文献   

2.
李坚 《地理教学》2008,(5):18-19
(一)引入新课 1.教师以“安亭汽车城”为情境设计问题: 问题导入:同学们,通过前一段时间对嘉定工业区位资料的收集分析,请同学们谈谈我们嘉定汽车城安亭,它发展汽车工业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在上“中国的人口”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中国目前有多少人口?大家异口同声地说:“13亿”。那么,你知道它在世界的地位吗?“第一人口大国。”不错,这么多的人口好吗?不料,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相似文献   

4.
赵怡 《地理教学》2010,(1):39-40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内容,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课异构”是教坛新秀,是优质课评比中常用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曾多次参与这类活动,同时也在思考:怎样在“同课”的基础上实现“异构”,如何在“异构”的设计中打造精品?  相似文献   

5.
叶玉琴 《地理教学》2011,(13):58-58
讲完《中国地理》“交通运输业”中“铁路交通”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经过我们商南县的这条铁路名称吗?它的起点终点在哪里?过去它有哪些名称?为什么要改名?  相似文献   

6.
2007年7月下旬,南通市电教馆组织了一次“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比赛”,其中地理学科的主题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地理教学”,被大家通俗地称为“网络教学课比赛”。“网络教学课”已经开展和探索了多年,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案例,然而,本校参赛的小曹老师却提出了这样一个“质朴”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网络来进行教学?笔者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对于为什么要用网络来进行教学都没有理清楚,我们怎么可能去设计好网络教学课?又怎么可能去上好网络教学课?为此,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武猛 《地理教学》2011,(8):11-13,7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动画播放以下环节: 1.本节课主人公萍萍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萍萍。我是一名地理爱好者。平时喜欢摄影、旅游和探险,空闲时间喜欢搜集一些风景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猜猜是哪里的风景?”  相似文献   

8.
怀着对一代科学家钱学森的深深怀念和对当前教育的深刻反思,各界的人们都在思考“钱学森之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也陷入深深地思考: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把精心备课和抓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写教学后的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写教学反思?本人结合三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写教学反思的尝试,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中,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如何确定方向是重点,又是难点。在上“极地地区”这节内容时,我与众不同,准备了一张南极洲地图,并将它倒挂在黑板上,哪知学生们一片惊讶声:“老师,地图挂倒了!”而我全然不顾,让学生先看,然后提问:“你们怎么知道挂倒了?”  相似文献   

11.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地球的北温带和南温带地区都有明显的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现象。但是,这一简单的地理知识,对于我们平时比较粗心的学生而言,却容易犯错误。比如有一次,我在上课时问了如下一道题目:“2009年7月20日去澳大利亚的悉尼访问,飞机飞行约13个半小时,问到达当地时,当地是几月份?”几乎半数的学生不加思索地说是1月份;而当我再问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季节?又回答是当地的冬季。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需要系统地创设一些问题(或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活动。然而,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我们却时常发现:有的学生觉得问题太简单,提不起兴趣;有的学生认为问题太复杂,甚至不举手、不发言,仿佛置身于课堂之外。很显然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这不是课堂提问的初衷。如何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论断充分揭示了人类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由此也给我们地理教学带来启示,那就是建立很有逻辑的教学过程,很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去发现、研究、探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和谐统一。那么,该如何创设发挥学生丰体作用的教学情境呢?  相似文献   

14.
从教学过程的心理活动看,学习活动涉及的认知与情绪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如皮亚杰所言:“情感的发展和智力技能的发展是紧密吻合的,因为它们是动作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因此,新课程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和教学目标。重视教学活动中的意向和情绪方面,不仅是促进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学生个性发展本身的重要价值目标。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相似文献   

15.
沈海燕 《地理教学》2011,(18):14-16
临近新学期开学,有很多年轻老师纷纷在讨论高一第一节地理课该怎么上?是啊,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刚刚步入高中,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的十六七岁的孩子们,尤其是对新老师有着强烈的期待!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把这看似轻松的一节课上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一下子记住和喜欢你这位地理老师并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呢?本文以几年前的一节地理课的课堂实录,来做一个探讨吧!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焦点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周峰 《地理教学》2007,(6):41-41
多次听同行的地理教学观摩课,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我们的地理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右“形”无“神”;“形”有余而“神”不足等等。好多地理教师也常会发出这样的无奈:新课改到底怎么改?何渭“形”、“神”呢?我的理解是:“形”就是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是一种外在的、表象的状态。“神”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透彻理解和深度把握,也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8.
张萍娟 《地理教学》2005,(10):15-16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引导、参与。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呢?笔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黄守仁 《地理教学》2009,(10):41-41
新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新课程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通过高一地理的教学,感触颇多,深感构建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带来的实效。如何有效地教学?如何有效地教会学生会学?这些是我们教师最要考虑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20.
李琳 《地理教学》2011,(16):48-50
一 如果一道地理问题,班级中大部分学生都解决得不那么好,我们将如何面对? 2009年12月20,我给所带的高三(4)班和高三(1)班的学生布置了如下一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