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课堂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我们一直考虑的问题,虽然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设计不断完善,但是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课堂就很难与之呼应,教学效果就不尽如人意。为此,要让学生多阅读,增加知识积累。多读书的学生课堂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在讲解新内容时,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效果会更好。比如,巴以冲突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地理教学中常提的话题。巴以为什么冲突不断?以色列为何比较强大?中东地区如何实 相似文献
2.
3.
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因此,我想结合新课程和教学实际,本文针对对教材的阅读,谈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们的教材经过了多次的改编,已逐渐将生活化理念贯穿于教材之中。澳大利亚的教材花大量的篇幅把一个生活实录呈现在教材中,让学生在与异域生活情景的比较中去发现地理差异,探寻规律,无疑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该教材给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5.
6.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我国地理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志度。通过对英国的一套中学地理教材《earthworks》进行研究发现,探究式学习贯穿这套教材的始终,这对我国中学地理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一、阅读材料在教材中的角色定位
浙江省高中地理采用的教材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从内容结构来看,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由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如图1是地理Ⅰ的教材结构。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中国地理》教学中,“降水”、“河流”、“水资源”、“水田、旱地、林地、草地的分布”、“种植业”、“林业、牧业”等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举例来说,“降水”是影响和贯穿于这些知识之间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降水的两个分布是理解和掌握后续知识的关键所在。一个是降水的地区分布(也叫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地理教育具有明显的边缘性,几乎成为所有学科之间的纽带。笔者将高中英语必修课中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点引入到地理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两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寻求信息、理解文本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学生常表现出由不善阅读引发的不善思考、不善提问、不善作答等问题。本文以人教版必修《地理1》第五章第二节“土壤”为例,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多形式文本转换、构建思维工具等方式引导学生与图文材料阅读对话,以期探索一条提高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世界地理分国篇,因趣味性较强而比较受学生欢迎,但每一个国家单元的知识点有些零散,如果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次序讲解一个国家,会上得像一节导游课,学生听课也类似于走马观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认知发展及智力研究领域,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腾伯格(R.J.Sternberg)无疑是一位活跃人物。其代表性的理论建树是智力结构三重模式,并于1996年发展为成功智力理论。这是与加德纳(H.Gardner)多元智力理论同具影响力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成功智力理论得到了大量的实验和教学实证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课堂与课外的互动。对学生收集的资料,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45分钟,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劳动成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18.
快速、有效地阅读是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每一门课程都需要关注的问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学课本知识,图文结合、掌握读图技巧,在探究思考中深化阅读分析能力等,不断在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20.
学会“看”图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做法是教师教学生阅读地图上的主要信息,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地图符号,告诉学生该怎样分析这些信息。这一过程是将学生作为一个被动学习的接收体,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如果离开了教师和课堂,学生就很难独立完成学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