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理教学》2005,(1):44-44
德国有许多外来移民,仅穆斯林人口就有320万人,伊斯兰教成为德国的第二大宗教。德国的穆斯林移民大多数来自土耳其,还有一些来自阿拉伯国家、伊朗、阿富汗、波黑及科索沃等地。他们到德国主要是打工挣钱,但同时也把他们的宗教、化及语言一起带进德国。德民族与穆斯林共同生活几十年基本相安无事。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朕邦德国巴伐利亚州总面积700万公顷(27238平方英里),总人口1100万人,其中600多万人居住在乡村地区,近500万人生活在这个城市聚团中。土地整治工作虽然主要是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但在城市聚团内还保留着乡村面貌的地区也在进行。因此,土地整治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人口大大超过600万人。  相似文献   

3.
缪驰远  魏欣 《地理学报》2008,63(1):110-110
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国际可持续发展杂志社、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共同主办的首届厦门国际城市环境论坛于2007年11月28-29日在厦门召开.除我国科研工作者外,还有来自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美国、英国、挪威、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菲律宾等国的城市环境研究、管理专家近100人.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中国的城市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国外灾害风险管理对我国城市洪水保险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变化和城市化的共同作用将导致城市洪涝灾害加剧,在这一新背景下,结合国外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对洪水保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针对以前我国洪水保险试点在农村地区失败的原因,提议我国应该从城市开始实施洪水保险计划,认为实施城市洪水保险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以进一步拓展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的渠道。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神户市在日本率先明确将城市设计运用于创意城市建设,提出涵盖外观形状和颜色设计以及计划与制度体系、意图与思维方式的"大设计"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以建设优裕的创意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建设"高质量生活",以安全、安心、健康为基础,以多样性交流与融合创造新价值为特征的创意城市。"设计之都"是创意城市建设的步骤之一,其特征是充分利用神户的优势资源,进行空间的设计、经济的设计和文化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柴彦威 《地理研究》1996,15(1):30-38
本文着眼于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的最基本组织─单位,通过考察其形成与作用、日常生活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等,得出中国城市的内部生活空间结构由三层次构成:(1)由在世界各种城市地域组织中独具一格的单位构成的基础生活圈;(2)同质单位为主形成的低级生活圈;(3)以区为基础的高级生活圈。这种独特的生活空间结构是在社会主义计划城市下行政管理和生活居住规划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叶强  陈娜  谭怡恬 《地理研究》2013,32(8):1376-1376
<正>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资助,湖南大学、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联合承办的"中德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与评估"国际研讨会于2013年8月5-6日,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顺利召开。由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系主任叶强教授、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欧洲城市学院院长Bernd Nentwig教授担任大会的共同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前局长兼中德科学中心中方主任常青教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历史 ,指出中国对该论题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研究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 7个方面 :1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研究 ;2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及其基本理论研究 ;3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索 ;4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5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研究 ;6城市生活空间发展变化的研究 ;7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 6个方面 :1城市生活空间与自然的和谐 ;2城市生活空间结构要素的协调发展和社区系统要素的整合 ;3城市生活空间整合和社区融合 ;4城市生活情境空间和社区情境空间的总体艺术布局 ;5绿色城市生活空间和绿色社区设计 ;6城市生活信息空间和智能环境社区。总之 ,创建绿色城市生活空间和绿色社区 ,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是 2 1世纪诸多相关学科共同研究的主题。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文提出了研究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生”理念的指导,以西北五省的29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一套城市生产—生活—生态旅游竞争力模型,利用ESDA方法测算旅游“三生”竞争力的空间集聚程度、自然间断点分级聚类展示旅游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格局,同时结合相关性分析与AHP赋权解剖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城市旅游“三生”竞争力整体趋弱,空间分布离散,局部地区聚集效应低,其中国内旅游消费、公厕个数和降水量是城市旅游“三生”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最终,29个城市依据实证结果可划分为生产型、生活型和生态型旅游城市,在西北五省共同组建4个“三生”旅游圈,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新型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心人口减少以及城市面积向外部扩张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是目前世界许多大城市如加拿大蒙特利尔面临的共同问题。限制城市向外部的扩展需要从城市中心的吸引力来平衡。本文采用数理统计和综合归纳方法,在蒙特利尔城市中心最受欢迎的社区之一Sainte-Marie进行了两次现场调查,以定量分析城市中心目前的吸引力。结果表明,目前本地住宅/服务业的中高档需求有所提高,对代表城市特征的一些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认为人们在城市中心的吸引力和阻力的权衡中,不仅仅以"自由居住意志"为唯一选择依据,而是继续生活在Sainte-Marie。本文结论还认为,目前通过城市邻里的吸引力水平限制城市扩张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民生问题是关乎居民生活最基础和最直接的现实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该文基于城市留言板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索武汉市中心城区(以武昌区为例)民生问题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武昌区民生问题整体呈现多核心集聚特征,集聚核心沿长江和交通干线形成民生问题集聚带;(2)武昌区民生问题结构特征明显,其中居民生活问题最多,房屋土地和道路交通问题次之,城市环境问题较少;(3)各类民生问题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表现为居民生活、城市环境和社会服务问题呈热点集中、冷点分散的集聚特征,房屋土地问题集聚度东高西低,建设生产问题集聚度西高东低,道路交通问题主要分布在老旧社区和毗邻交通干线社区;(4)武昌区民生问题空间分异格局是人口、城市功能分区、城市规划建设和基层管理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2011年6月27日,由德国慕尼黑国防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德合作项目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可持续管理(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river oases along the Tarim River,简称SuMaRiO项目)启动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该项目由德国慕尼黑国防大学、新疆生地所共同主持,德方11家单位、中方8家单位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2月2日,国际"全球共识年"(IYGU)启动仪式在德国耶拿举行。"全球共识年"计划源于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共同推动的全球可持续性研究,旨在通过制定面向全球挑战的新策略来加强国际合作,重点是探讨个人在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当今世界,地方行为对全球造成了日益显著的影响,这要求全世界共同关注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个人都在改变着世界。若要从地方维度对全球问题采取行动,就需要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城市转型过程中通过城市重构实现国际化跨越,是全球化时代众多城市的发展难题。德国前首都波恩,正是在失去政治功能的巨大挑战下成功转型为国际城市。波恩从单纯的首都政治功能逐渐向多元化功能发展:在联合国机构和众多国际非政府机构影响下建立国际政治功能;在德国电信和德国邮政等大型跨国公司的经济动力下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扩展国际经济功能;积极发展国际高级科研中心,将城市创新功能作为城市转型的核心。波恩成功实现了从“废都”到具备重要政治、经济和创新功能的国际城市的转型,为中国城市国际化转型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示范。  相似文献   

15.
李玮  黄耿志  薛德升 《地理研究》2021,40(2):343-355
经典世界城市理论主要关注生产性服务业,较少关注制造业,其基于英美城市经验提出的世界城市产业关系弱化的观点已逐渐受到质疑。本文以中国广汽本田和德国空客汉堡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企业访谈方法,剖析和比较制造业地域嵌入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与模式,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世界城市制造业地域嵌入生产性服务业经历了嵌入初期、扩大发展、优化完善3个阶段,并表现为集团推动型嵌入、客户追随型嵌入、地方购买型嵌入等模式;成本和市场规模、企业策略和文化、地方企业服务水平、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对制造业的地域嵌入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从企业微观层面更细致和动态地揭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发展的世界城市产业关联紧密的特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世界城市产业关系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持续改变城市日常生活服务供需匹配关系,对城市生活服务资源时空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产生影响,也对城市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产生作用。论文首先对智能技术应用影响下的城市生活服务供需关系研究进展进行梳理,进而从信息时代新的人地关系、虚实空间关联以及供需匹配理论出发,构建智能技术作用下城市生活服务供需匹配研究框架,提出智能技术影响下的城市生活服务供需匹配性、生活服务供需匹配影响机制、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效应,以及面向未来智慧城市的生活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策略等重点研究方向和内容。论文对于未来智慧社会下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与空间布局优化具有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北京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类型区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基于2010年北京市工商企业登记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分行业视角对北京市城区职住空间结构及其类型区特征进行详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市就业空间结构和居住空间结构均有3个主成分因子构成,其中就业空间结构包括综合服务业、流通地产服务业与二产、高科技产业等主因子,居住空间结构则由一般服务业、流通生活服务业与二产、科技和教育产业等主因子构成,且不同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主因子的空间关联强度存在差异。采用GIS分组分析方法可将北京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划分为5种类型区,即流通生活服务业与二产居住集中区、流通生活服务业与二产职住综合区、一般服务业职住综合区、职弱住强型科教优势区和职强住弱型科教优势区。分析发现,北京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结构形成主要受到历史力、市场力、政府力和个体力等因素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城市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从数量上、质量(结构、功能、水平)上均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现实需要相距甚远。未来十年是中国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城市应当走稳定、提高、发展的道路。因此应当有计划地设置城市,加快培育区域核心城市,促进新的城市空间组织的形成发展,积极引导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提高现有城市的设施和管理水平。城市地理学要加强微观的、各类城市的典型调查和深层研究,着力探索中国城市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的应用实践,努力进行学科理论和方法论总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人类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人们为了生活建造了城市。为了更好地生活留在了城市。城市,让人生活更美好。文物,是人类文明,包括城市文明,不断进步的见证,最能清晰展现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不同时期城市文明的真实轮廓”。  相似文献   

20.
吕承超  邵长花 《地理科学》2021,41(5):768-776
基于2003—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探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时空格局,并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存在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利用Dagum基尼系数测算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空间差距并将其进行分解,其中,东部地区的地区内差距最大,地区间差距则以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最大,而超变密度则是空间差距的主要来源;此外,通过回归模型发现人均GDP、专利授权数、城镇化水平以及无害化处理厂数目的提升将促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